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发布时间: 2021-10-14 09:41:13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理 论 宣 传 月 报

  2009 年第 4 期

 总第 11 期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印

 2009 年 4 月

  目

 录

  科学发展观专题( (5 )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 ................................................. 1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 5

 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 7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破除的思想障碍 ................................................... 16

 1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

 李 源 潮 来源:《人民日报》(2009 年 2 月 16 日)

 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十七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走人才强国之路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资源、人口需求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拉动,但这些要素现在已难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人才是先进生产力,是拉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优势,靠人才支撑发展是一条越来越宽广可行的发展路径。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越是重视自主创新、重视人才作用的地方和企业,抗冲击的能力就越强。这充分说明,要抓好“第一要务”必须抓住“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依靠人才增强竞争优势。要把招商引资拓展为招才引智,从过去着重引进资金项目向着重引进技术和人才转变。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和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转变。当前要号召各类人才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要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加强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研究,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规律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增强应对危机的预见性、主动性。组织引导企业

 2 经营管理人员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力度,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组织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密切关注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可能增多的新情况,做好情绪疏导、就业帮扶、社会救助、化解矛盾等工作。重视高校毕业生这支重要的人才资源,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构建和提升科学发展核心竞争力

  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日益重视,但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确立,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个问题不加快解决,就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严重制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严重制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把人才发展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优先发展人才。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到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要认真研究制定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发展战略思想、战略目标、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并把它和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人才规划体系。

 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建立创新型国家主要支撑

  胡锦涛同志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 3800 多万,居世界前列,但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我们要把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一要加大培养力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研究学者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对科技创业人才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向企业集聚和自主创业。二要加大引进力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大批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许多人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高端,有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愿望。把他们吸引回来,是解决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匮

 3 乏的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是提升和优化我国人才结构的特殊需要,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战略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抓住时机,抓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新资源,形成科学发展的新优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国际通行的机制和办法引才用才,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特殊的优待政策、重用政策和来去自由的政策,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出得去,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我国特色的吸引、利用、开发国际人才资源新模式。三要加大使用力度。创新创业人才是在使用中成长起来的,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会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会越多。现有人才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当前人才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要坚持使用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要进一步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制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努力让各类人才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才尽其用。

 坚持重点带动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在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抓好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人才工作。一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进一步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现代理念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战略型企业家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要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合理有序流动。三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的政策措施。要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注意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和跟踪管理工作,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四要抓好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级专业人才和基层专业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政法、宣传文化、社会工作、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

 4 社会发展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五要抓好区域人才开发工作。根据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发挥作用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结合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当前,要健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试点,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管理政策,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制定出台《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贯通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研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加大对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化专利、商标等的激励作用。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重大工程的设计、重点人才的培养、先进典型的宣传。要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经常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选好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和欧美同学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各类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要利用自身优势团结人才、引进人才。各类行业协会、人才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要为各类人才搞好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5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李 纯 涛 来源:《学习时报》(2009 年 4 月 7 日)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把握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抓落实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科学态度,求实创新抓落实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

 6 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运用科学方法,把握关键抓落实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7

 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2009 年 3 月 24 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改进领导发展的行为和方式,努力掌握领导发展的方法和艺术,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审时度势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审时度势,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和未来。善于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求和进程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发展变化中保持清醒头脑,高瞻远瞩,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既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本质和关键,从大量信息中发现问题、捕捉目标,识别“势”之真伪、优劣、利害;又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领导者的组织指挥才能,合理使用力量,巧妙驾驭形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借势而行,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变劣势为优势,凭“天时”、借“地利”、靠“人和”,以最佳的态势争取成功。

 善于审时度势,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正确地审时度势,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有无工于战略的眼光、精于预见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功力。工于战略,就是要目光远大,目力深邃,对时局和态势有深刻的洞悉力,对时势的变化和发展有科学的判断力,对影响时局走向和趋势的各种因素有准确的辨别力,善于从战略上、宏观上正确把握形

 8 势的发展。精于预见,就是要有面向未来的超前思维,在充分了解事物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准确预测事物长远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深入洞察事物发展的开局、展局和收局过程的趋向性和规律性,紧紧把握住发展的主流和走向。勤于思考,就是要从上情与下情、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洞悉形势,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从而做出合乎时势、顺应潮流的正确决策。

 不断提高运筹帷幄、科学决策的能力

  决策能力的强弱,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程度和水平。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众多要素相互影响、联结互动的复杂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正确反映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准确把握发展的联系和过程,科学整合发展的要素和力量。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素质和能力,正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要求各项决策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的前提、依据和衡量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和决策效果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兼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决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和推进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着力点放在防止决策失误和提高决策水平上,通过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规范化、程序化的决策制度,使决策真正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

 不断提高统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局的。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驾驭全局的能力。只有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科学统筹好各方面发展,使各项工作分主次、有轻重、按秩序地展开,才

 9 能变劣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握关键环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就是要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善于抓住关系全局、牵动大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倾斜人力、物力和财力,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直至抓出成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用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善于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适时提出有效贯彻和应对解决的方针政策,举纲带目,才能有效地推动全局的发展。

 加强薄弱环节。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制约、错综交织,各个环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网状结构。牵一发而动全局,只要其中一个因素或环节出了差错,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问题、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等,既是薄弱环节,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瓶颈,更应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和“链条原理”告诉我们,补齐了短缺部分,加强了薄弱环节,就等于加强了全局。

 善于统筹安排。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自觉处理好上与下、内与外、主与次、整体与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不断提高把握局势、随机应变的能力

  事物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情况复杂多变,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随机、偶然因素出现。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有坚定的原则性,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而且要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局势的发展变化,抓住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把握规律。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全局的深刻了解是随机应变的基础和依据。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局势,领导干部要走出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困惑或两难选择的困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从全局高度对发展局势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决断。

 10

  临机权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灵活性是增强内部活力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多目标并存和多目标选择的需要出发,善于在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的基础上,灵活变换决策目标和策略;又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形势,灵活调整和改变力量部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科学发展。

 抢抓机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好发展的有利形势和条件,果断决策,主动出击,迎头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科学发展的最佳效果。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化解危机的能力

  当今社会,因素众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因素增大。如何成功地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既是检验各级领导者素质强弱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提高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既是领导干部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挑战。如何处理突发危机事件?一是当机立断,迅速控制事态。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者首先要从容应对,快速反应,果断行动,及时控制局面,力求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二是注重效能,标本兼治。正因为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首要目标是迅速果断地控制局势,就必然要求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指向必须是针对表象要害问题,先治标后治本,在治标的基础上再去谋求治本之道。三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突发危机事件犹如瞬息万变的战场,必须打破常规,最大限度地使用决策资源准确定性,善于运用非程序化决策灵活处置,迅速作出决断并付诸实施。四是循序渐进,寻求可靠。处理突发危机事件应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妥的阶段性控制方案,尽量回避可能造成不必要震荡和波动的方案。在突发危机事件基本得到控制后,再循序渐进,最终使突发危机事件得到圆满解决,达到维护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执笔:陈春生

 朱忠旗)

 1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鲍 宗 豪 来源:《北京日报》(2009 年 3 月 2 日)

 今天,我们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 21 世纪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复兴的思想纲领。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思想,本质上在于它从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价值。

  1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民族复兴的战略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最根本的在于看它“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的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鲜明地亮出了发展的旗帜、纲领,而且体现并渗透于发展的战略选择、战略部署以及发展的方式、体制与机制等具体的路径和要求上。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意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去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的意义,注重改革、发展与民族复兴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首先,它突出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在肯定人的工具性、手段性,积极发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把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就突出了人的第一性、主体性和主动性、能动性,恢复

 12 了发展的本真和意义。这样,发展不应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以官员“功业”、“政绩”、“形象”为转移,发展必须是为了人,为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2 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价值。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不仅凸显为了人民利益的功利尺度,而且倡导道义尺度,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它还包括政治、文化、人的素质等内容;经济并非社会的全部内容,理想的社会不仅应该是高效率、高效用的,而且还应该符合正义、公平等道德、道义原则。为此,在发展过程中主张既讲功利、功用、效益,同时还讲道德、道义,遵循道德、道义原则,使发展既符合功利要求,又符合道义上的要求,用道德、道义尺度衡量和评判发展,使发展成为合理的、好的发展,以避免和克服人的精神价值失落以及人际关系疏远等“以物为本”的发展的负面效应。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不以经济发展代替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不以经济的发展代替人的精神、道德价值追求;主张发展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统一,不因当代人的发展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不因追求当代人的“利”而放弃对后代人发展的道义责任;还主张发展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的发展既主张功利、效用尺度,用功利、效用、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加中、高收入阶层的比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又主张道义标准、导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受益,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可以说,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与发展之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作为引导中华民族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在对当今全球形势与发展趋势作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世界和谐的发展战略。

  1 1 、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的原则。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路径选择有五大原则:第一,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发展,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

 13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第四,中国的发展需要很长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别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发展了、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2 2 、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中国赢得民族繁荣富强的世界形象奠定基础,而且正在体现出有利于互利共赢、世界和谐格局的形成。中国在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下谋求民族复兴,自然要处理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抓住机遇谋求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给其他国家提供机遇,给了其他国家发展的机遇,中国的发展机遇就更多更好。所以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等中国都要大力推进,从而使中国获益,亚洲获益,最终世界获益。

  中国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发展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我们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们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同样,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努力,正在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和支持。因为世界将从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建设中获益。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转化为 21 世纪中华民族可持续复兴的伟大实践,就要善于将

 14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尤其是以下三个“统筹”的任务和要求更为迫切。

  1 、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 二元” 结构与城乡分治的“ 二元” 体制,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兼顾。

  在目前二元社会的条件下,城乡之间既不平等,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处于相互割裂与对立状态之中。一方面,城市居民拥有农民无法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农民生存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全国 13 亿人口,62%在农村,全国有近 3000 万贫困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还有 6000 万人刚刚过了温饱线。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仅如此,农民在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也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采用区域平衡的方式发展。现在,梯度开发的绝对战略优势已经大大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和目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从全局和大局出发,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设想,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3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这就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总体上,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就是要变革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就是要坚持遵循经济规律、遵循社会规律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统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5

  统筹协调的过程,实际上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任务。

  科学发展观作为民族复兴的思想纲领,引导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也只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才能成为吸引千百万民众参与的、推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实践。因此,要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促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最根本的就是要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

  科学发展观作为 21 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纲领,作为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可持续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转化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逐渐地获得了体制与机制的支撑,而且正在凝聚成一种令世界瞩目的发展的新范式、新模式,该发展范式(或模式)也可以说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1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破除的思想障碍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省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 年 3 月 31 日)

 分析妨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思想障碍,寻求破除对策,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组对福建省及其部分地级市的党校学员、机关干部、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 1880 份,回收问卷 1841 份,回收率为 97.9%。本课题研究力求在比较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概括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破除的几种主要思想障碍,并提出破解思路。

 思 思 想 障 碍

  (一)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其要害是沽名钓誉,只求升迁,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当前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滥提“新思路”、“新口号”,制造轰动效应。不少检查考察,多是走过场,很少解决实际问题。改头换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引起群众反感。

  (二)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其要害是,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群众利益。主要表现为:有的利益区域化、本位化,在想问题、办事情、执行有关政令时,习惯于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自身利益考虑,有利的就争,不利的就推,结果是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其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突出表现为:高高在上,不调查研究,不了解下情;唯我独尊,颐指气使,不懂得依靠群众;对群众生命财产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四)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其要害是安于现状,回避挑战,固步自封。主要表现为:对迅速变化的形势熟视无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等”,等红头文件,等领导指示,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宁可安安稳稳落后,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丧失发展机遇。

  (五)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其要害是唯书唯上是从,无视客观实际和规律。主要表现是:唯书唯上,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对上级指示照搬照抄。

 17

  (六)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其要害是,迷信自我,轻视或拒绝科学理论的指导。主要表现为:以自己主观经验作为判断客观事物是非的标准;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缺乏对事物发展的预见,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违背规律蛮干。

  (七)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其要害是个人利益至上。突出表现,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解决问题,而是以个人或局部的利益作为决策依据;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对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不利于自己的就拖延推诿,或者干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八)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其要害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主要表现为:在精神状态上,小进则满,贪图安逸,创新意愿与进取精神不足;在工作态度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本职工作都不愿干,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甚至假公务之名掩盖享乐之实;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沉湎于豪华之风、奢靡之风、腐化之风中。

 症 症 结 所 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唯上唯书的教条主义和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的症结所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党的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才谈得上科学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不可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可能按规律办事,就会从主观愿望、意志出发,或是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出发,或是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结果只能是认识与实践的脱离,主观与客观的分裂。就认识论范畴而言,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和实践,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矛盾的特殊性,把圣贤言论当作僵死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者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把狭隘的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去处理一切问题。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在思维方式上都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二)大局意识缺失是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的症结所在。

 本位主义与利己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至上,都是与全局观念相违背的。实践表明,没有大局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牢牢锁定在局部利益的小圈子内,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就会从本位出发,就难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走棋,难以把握和坚

 18 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没有大局意识,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出现冲突时,就会固守个人利益至上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理想信念丧失是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和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的症结所在。

 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和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都是自私自利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以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为根本;它们的价值取向也是相同的,以维护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作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有可能导致贪图安逸、走向腐化,就不可能坚持和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有可能得过且过、裹足不前。

 (四)宗旨意识淡化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症结所在。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在本质上互为表里。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现在,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久治不愈的顽症。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人,思想作风上总是升官至上,缺乏执政为民的理念。有的党员干部党的宗旨观念淡薄,官念太重,为了当官、为了当大官,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是为了迎合上级某些领导的口味,盲目决策,强迫命令;或是为了捞取荣誉地位,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破 破 解 思 路 (一)转变思维方式,端正思想认识。

 破解唯上唯书的教条主义和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的关键是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我们的思维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致。转变思维方式,就是由原来的唯上唯书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唯实上来,由原来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唯是上来,也就是转变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转变思维方式,端正思想认识,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在当前,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就...

相关热词搜索: 仅供 学习 交流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