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深度学习领导讲话x_

深度学习领导讲话x_

发布时间: 2021-10-22 15:36:45

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修班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2015 年 4 月 27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市教育局签订协议,共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围绕创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的目标,

经与教育部课程中心共同研究, 我市确定了包括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在内的 14 个实验项目,以项目引领为推动机制,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研究开发的教学改进项目。按

照课程中心的规划和要求,我市有 8 所学校作为课程中心的实验学校参加了研究、学习。另外,按照我市“核心项目驱

动、学校认领项目、教师全员参与研究”规划要求,又有 22 所学校和沂南教研室、经济开发区教研室参与这个项目的实验。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研究,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以实验为契机, 及时了解全国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搭建与先进地区、学校交流的平台,充分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项目推进的方法与策略,推进全市课程、教学改革。

二、通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解决当前我市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研

究水平,推动课堂教学走向减负增效,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鉴“深度学习”的理念,不断提炼和完善本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发现、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和实验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特色发展。

根据“深度学习” 教学改进项目实施方案, 各实验学校、尤其是参加教育部项目实验的 8 个学校前期已经做了不少学习、研究工作,实验教师参加了课程中心的集中研修,部分

学科、部分学校参加了学科研修或项目研讨活动,各位实验教师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教学尝试。但总的说来,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研究得还不够投入,当然收获也比较

单薄。为切实提高项目实验的效果, 圆满实现实验工作目标,我提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度学习” 教学改进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这个项目的实践基地是海淀,今天我们请来的夏主任和其他两位名师,就是这个项目最早的研究者、实践者,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我们能参与这个项目的实验,也意味着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学习者、研究者,这对提升每一个实验学校、每一位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外现成的经验少,对我们来说做好这个项目确实有不小的难度。这就需要大家增强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不等不靠,深刻理解“深度学习”理念的内涵,及时了解最新研究信息,大胆尝试,努力争取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二、建立完善实验组织机构,有序开展实验研究。

根据课程中心的要求和实验需要,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建立了项目组织机构,各实验学校也相应建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了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实验教师,制定了实验实施方案。各实验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实验方案,校长和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实验计划的落实,并根据上级要求及时调整实验工作,保证实验有序推进。

三、密切联系本校实际,努力形成本校教学改革特色。

参与这个项目实验的学校多数是我市或所在县区的教

学、科研骨干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在参与“深度学习”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本校成功的经验,用“深

度学习”的理论加以指导, 吸收先进学校的改革经验, 调整、完善本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努力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参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学习和实验,对学校和实验教师都是良好的机遇。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调动

实验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勤于学习,积极参与市中心组和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的学习、研修、案例征集等活动;学校、市中心组要经常性组织实验学校、实验教师交流研讨,使一批骨干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这个项目的行家和实验改革的专家,影响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志们,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是

我市教育届的一件大事,参与实验区建设,对一所学校、每

位教育工作者也是重大的机遇。希望各实验学校、各位实验

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实验工作中做

出突出成绩。

感谢海淀区三位专家的莅临指导,感谢沂州实验学校给

予研修活动的周到服务。

祝本次研修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领导讲话 深度 领导讲话 学习 深度学习领导讲话x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