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

发布时间: 2021-10-13 09:43:41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工程、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但仍存在对目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影响的量化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学预判不足等问题。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如下:

 一、 加强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判,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加大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

 二、 以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契机,将相关资源调查纳入科考范围,汇聚多方科研力量参与,采用实地考察、长期资料数据以及遥感遥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弄清家底、辨明现状,为量化分析环境气候变化打好基础;加速推进青藏高原卫星遥感与地面跨部门综合监测系统及其多源信息数据共享工程建设;开展青藏高原环境与气候变化预测预警和适应技术研究,特别是短、中期预测预警技术和对区域经济社会的风险预估,进而研发针对性强的适应技术;加大西藏、

 青海县级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力度,尤其是西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

 三、 藏高原区域发育着 4.8 万余条冰川,总面积为 6万余平方公里,常年积雪覆盖面积大,季节和冻土分布广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冰川跃动、冰崩、冰湖溃决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四、 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同样是重中之重。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西部风能太阳能水电能源等情况,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措;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短期内所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期”,加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五、 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也息息相关。但其任务十分艰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历史、考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层面的人文科学。1975 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至今人们做科研、写文章仍在引证第一次科考的结论和数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文科学的发展迅速,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将本次正在进行中的科考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并且与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拓展科考范围,多出快出成果,以过硬的自然、人文科学成就来回答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回应社会的期待。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 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 1 1、冰川消融 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

 化速度快得惊人。截至 0 2010 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 6 2.6 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 2 2 倍。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丿 1 11 1 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 -4 2014 年的约 0 30 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 3 5.3 万平方公里缩减至 5 4.5 万平方公里,退缩了o 15%o 中国有 0 46000 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 2、土地沙化 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 2 12 月到翌年 3 3 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 5500

 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 3、水土流失 据 6 2006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2 38.2 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 49.1%,并且每年还在以 36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 39.5%、 31.6%和 22.5%,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二、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过索马里急流到达北半球之后产生绕流和爬坡的现象,一部分水汽绕流至东亚地区产生东亚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热力泵作用下汇聚到高原东南侧产生降水。

 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已由 4 1994 年的 360ppm

 ( ppm :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 3 2013 年的 395ppm,增加了 10%。

 青藏高原阻挡了中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 60 °E E ), ,北支气流经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 110 °E E 附近汇合。

 冬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

 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中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

 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 加上台风的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

 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中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表明,0 20 世纪 0 80 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温以每 0 10 年 0.35 °C C 的速率上升,远高于全球每百年升温 0.74 °C C 的速率。

 然而,青藏高原的现有气象记录普遍历史较短,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因此,要想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历史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就必须依托气候代用资料。科研人员以研究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为手段,进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对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对环境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行剖析,通过钻取并分析青藏高原大范围的冰芯资料,洞察了过去十多万年、1 1 万年、0 2000 年及近百年的不同时问尺度与不同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

 三、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貌单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外,还对其他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机械动力作用和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两个方面。

 1 1.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又可以分为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两个方面:

 (1)气流的分支作用 ①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 95 °E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②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 3~4m km 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中国一月平均流场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

 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2)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对低空季风环流具有阻挡作用,冬季使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强;使夏季的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越过青藏高原影响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

 2. 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 3 3 000 —4 4 000m m 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

 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3. 青藏高原与气候区域分异 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 高原隆升的 3 3 个主要阶段:距今 10〜9 9a Ma 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 3.6〜 2.6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 a 2.6Ma 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

 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的气候分异为独特的三大区域,构成了中国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

 四、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风险防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冰(雪)崩、冰湖溃决引发的山洪...

相关热词搜索: 青藏高原 举措 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