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XXX公司危险化学品基本安全常识

XXX公司危险化学品基本安全常识

发布时间: 2021-10-22 09:48:40

 XXX 公司危险化学品基本安全常识

 危险化学品基本安全常识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按我国目前已公布的法律、标准,国标有: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八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项。即第一类: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五项,其中三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两项专指弹药等。

 第一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二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第三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三类 第一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二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第三项: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三项。

 第一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第二项:中闪点液体,即闪点-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 第三项: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 23℃以上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三类 第一项:易燃固体,指自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

 第二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的物品,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第三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氢化钾等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两项。

  第一项:氧化剂,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第二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

 第六类:毒害品,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液体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等。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它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 第八类: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和液体。这类物质按化学性质分三项 第一项: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第二项: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硫氢化钙等; 第三项:其它腐蚀品,如二氯乙醛、苯酚钠等。

 二、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细分危化品的危险性有 145 种之多,下面主要讲燃烧、爆炸、毒害、腐蚀几种危害。

 (一)、燃烧爆炸

  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工业生产中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燃烧条件 燃烧是一种特殊的氧化反应,这里的特殊是指燃烧通常伴有放热、发光、火焰和发烟四个特征。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着火源)。

 ①可燃物:

 凡是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分气体可燃物、液体和固体可燃物。

 ②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叫助燃物。如:空气、氧、氯酸钾、过氧化钠、浓硝酸、浓硫酸。

 ③点火源(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热能源均称点火源(着火源)。点火源有明火、高温物,它们可以由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转换而来。

 燃烧三要素只是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只有当燃烧三要素分别满足一定条件时,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2、燃烧类型:

 燃烧可分为闪燃、自燃、点燃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

  点。

 ①闪燃与闪点 闪燃是可燃液体的特征之一。各种液体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浓度取决于液体的温度。同一种液体温度越高,蒸汽浓度越大。当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火焰(及点火源)即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闪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因此,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根据。如甲类危险液体是闪点﹤28℃;乙类危险液体是闪点≥28℃,且﹤60℃;丙类危险液体是闪点≥60℃。甲类如汽油、甲苯、甲醇、丙酮;乙类如煤油、丁醇;丙类如柴油、重油等危险性是甲类﹥乙类﹥丙类。

 ②自燃和自燃点 自燃是可燃物自发着火的现象。

 可燃物在没有外界火花或火焰的直接作用下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火灾危险性的有一个重要参数,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越易引起自燃,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③点燃与燃点 点燃也称强制着火,即可燃物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现象。可燃物能被点燃且持续燃

  烧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3、爆炸 ①爆炸的概念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机械功等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叫爆炸。实质上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爆炸又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以上概念是化学爆炸。

 ②爆炸浓度极限。

 可燃性气体、蒸汽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组成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发生爆炸有一个浓度范围,这个范围中,最低爆炸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爆炸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爆炸浓度极限一般用体积分数来表示。爆炸浓度极限越低的物质,危险性就越大。

 (二)毒害性 1、毒害品的概念:

 毒害品通常是指以较小的剂量,作用于人体,引起肌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性常用动物半数致死的剂量(LD 50 )或浓度(LC 50 )来表示。

 2、毒性物质分级(GB15258-1999):分三级(LC 50 略)

 剧毒品:LD 50 ≤5mg/kg 有毒品:5<LD 50 ≤50mg/kg

  有害品:50<LD 50 ≤500mg/kg(固)

 50<LD 50 ≤2000mg/kg(液)

 3、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摘自《化学物质毒性全书》)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口服 LD 50 ,mg/kg 对人可能致死量 g (按 60kg 体重计)

 剧毒 高毒 中毒 低毒 微毒 <1 1- 50- 500- >5000 0.1 3 30 250 >1000

 4、有毒化学品的形态 ①气体:如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瓦斯)等。

 ②蒸气:如磷蒸气、苯蒸气。

 ③雾:如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中的苯雾。

 ④烟尘:如炼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⑤粉尘:如粉碎、碾磨时产生的石英粉尘、锰尘;涂料黏合剂生产中加料(如填料、颜料、固体助剂)产生的粉尘等。

 (三)腐蚀性

  腐蚀品除常见的三酸(硫酸、盐酸、硝酸)、两碱(烧碱、纯碱)外还有氢氟酸、氨水、石灰,其他无机和有机酸。它们对建筑物、钢材、织物、木材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对人体的灼伤则更厉害。

 造成人体皮肤、眼睛灼伤的化学物质还有酚、苯、电石、乙炔、有机磷、铬酸盐等,据说品类可达 25000 多种,我国约有数百种。

 对人体灼伤轻者红肿,发痒、过敏,严重的腐烂、死亡,甚至瞬间化为液体(如掉进硫酸罐中)

 危险化学品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作业场所危险化学品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现场操作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现场操作措施 操作措施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员工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由于工作场所可能不只一种危害,所以好的控制方法必须是针对具体的加工过程而设计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替代。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化学品, 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大家都知道苯是致

  癌物,为了找到它的替代物,人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今天人类已用非致癌性的甲苯替代喷漆和制漆中的苯,用脂肪族原料替代胶水或黏合剂中的苯。

 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 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改造设备来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隔离。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 源之间的距离,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最简单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开的操作室内。

 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 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并便于净化回收。全面通风则是用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中的污染物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所需风量大,不能净化回收。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虽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 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作业场所的有害化学品,但能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化学品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吸入、食入、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使用或处理化学品时,必须视作业场所具体情况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用品。

 保持作业场所清洁。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物和溢出物 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所,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如定期用洗尘机将地面、工作台上的粉尘清扫干净,泄漏的液体及时用密闭容器装好,并于当天从车间取走,若装化学品的容器损坏和泄露,应及时将化学品转移到好的容器内,损坏的容器做适当处置。尽量不使用扫帚和拖把清扫粉尘,因为扫帚和拖把在扫起有害物时容易散布到空气中,而被工人吸入体内。湿润法也可控制危害物流通,但最好与其它方法如局部排风系统一起使用。

 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措施是指按照国家法律和标准建立起来的管理程序和 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危害识别、安全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贮存、安全传送、安全处理与使用等。

 危害识别。识别化学品危害性的原则是,首先要弄清你所 使用或正在生产的是什么化学品,它是怎样引起伤害事故和

  职业病的,它是怎样引起火灾、爆炸的,溢出和泄漏后是如何危害环境的。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明确规定对化学品进行危险性鉴别是生产单位的责任。生产单位必须对自己生产的化学品进行危险性鉴别,并进行识别,对生产的危险化学品加贴安全标签,并向用户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确保有可能接触化学品的人员都能得到化学品危害性的信息,一旦发生事故能随时得到技术支持。

 安全标签。所有盛装化学品的容器都要加贴安全标签,而 且要经常检查,确保在容器上贴着合格的标签。贴标签的目的是为了警示使用者此种化学品的危害性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的救护措施。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1999)对标签的内容、制作和使用做了详细规定。生产单位出厂的危险化学品应有标识。使用单位使用的非危险化学品应有标识,危险化学品应有安全标签。当一种危险化学品需要从一个容器分装到其它容器时,必须在所有的分装容器上贴上安全标签。

 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技术说明书详细描述了化学品的燃 爆、毒性和环境危害,给出了安全防护、急救措施、安全储运、泄漏应急处理、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化学品安全卫生信息的综合性资料。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3610-2000)对安全技术说

  明书的内容及编写要求做了详细规定,生产单位必须随产品向用户提供标准的安全技术说明书,销售、使用单位应主动向供应商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

 安全贮存。安全贮存是化学品流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环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事故。如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造成了巨大损失。

 《常用化学品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115),对危险化 品的贮存场所、贮存安排及贮存限量、贮存管理和具体做法都提出了要求。

 安全传送。作业场所间的化学品一般是通过管道、传送带 或铲车、有轨道的小轮车、手推车传送的。用管道输送化学品时,必须保证阀门与法兰完好,整个管道系统无跑、冒、滴、漏现象。使用密封式传送带,可避免粉尘的扩散。如果化学品以高速高压通过各种系统,必须避免产生热,否则将引起火灾或爆炸。用铲车运送化学品时,道路要足够宽,并有清楚的标志,以减少冲撞及溢出的可能性。

 安全处理与使用。

 处理或使用化学品时一定要注意:

 作业场所要有防护措施、如通风、屏蔽等。

 使用者应具有化学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过专业培训。

 看懂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了解接触的化学品 的特性,选择适当的个体防护用品,掌握事故应急方法和操

  作注意事项。

 使用易燃化学品时控制好火源。

 检查防护用品和其它安全装置的完好性。

 确保该装备处于完好、可使用状态。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

 ...

相关热词搜索: 危险化学品 常识 公司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