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埃博拉病毒综述

埃博拉病毒综述

发布时间: 2021-11-03 10:13:33

  “实验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

 埃博拉病毒综述

  姓名 :杜开乾

 学号 :

 81120704

 院系 :

 动物医学

 专业:

 公共卫生

 — 欢迎下载 2

 埃博拉病毒

  概述: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 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 50%至 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ra (Ebola virus) and translated Ebola virus. Is a very rare virus, in 1976 in southern Sultan and Congo (gold) (formerly Zaire) in the Ebora River region to find its existence after the lead。From the medical community"s wid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Ebola" from the name. Is a generic term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virus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of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Is a can cause human and primate animals have a poten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high mortality, in between 50% to 90%, the cause of death mainly for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ovolemic shock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 970 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 RNA 病毒,有 18959 个碱基,分子量为 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 80nm,大小 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 左右,有分支形、U 形、6 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 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 RNA 分子和 4 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 10 微米。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

 — 欢迎下载 3 “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 80 纳米,但长度可达 1400 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 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 RNA 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 VP35、VP30、L 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 10 纳米长,另外 10 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 VP40 和VP24 组成。

 1.2 病毒基因结构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 (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 NP—VP35-VP40-GP-VP30 一 VP24 一 L 一 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 、复制 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 RNA 依赖的 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 RNA 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1.3

  病毒类型 埃博拉毒根据发现地和抗原特性将其分为以下五个亚型:埃博拉-扎伊尔型(Zaire EBOV)、埃博拉-苏丹型(Sudan EBOV )、埃博拉-科特迪瓦型(Ivory Coted EBOV)、埃博拉-莱斯顿型(Reston EBOV)、埃博拉-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V)。不同亚型对人的致病能力各不相同,依次为ZEBOV >SEBOV >BEBOV >CEBOV >REBOV,其中 REBOV 仅感染除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但人类有可能称为该种病毒的无症状携带者。各亚型病毒之间存在血清交叉反应。

 2

 致病原理

 2.1

  病毒通过媒介突破宿主防线,入侵宿主

 当易感宿主通过呼吸,饮食或者蚊虫叮咬等方式接触到病毒时,病毒便突破皮肤,呼吸道等防线进入宿主。而进入宿主后,病毒通常在离侵入部位较近的地方开始初次复制。而要想导致全身性感染,那么病毒必须能够穿过粘膜屏障并通过血流、淋巴或神经等途径播散到宿主的其他部位。

 以埃病毒(EBOV)为例,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而感染。最新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介导穿过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进入人体,随后在侵入部位复制后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 欢迎下载 4 2.2

 病毒通过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

 病毒的表面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AP),根据不同病毒可分为糖蛋白、衣壳蛋白、复合蛋白等。由于相应的宿主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病毒受体,可被 VAP 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的吸附。包膜病毒的包膜同细胞膜融合是病毒穿入细胞必要条件,病毒融合蛋白的改变可影响包膜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细胞亲嗜性。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一些感染的 MPS 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可以感染那些细胞,是因为其包膜含有 GP 膜蛋白,EBOV—GP 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对细胞的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蛋白还是一种天然的反干扰素诱导蛋白因子,它可以克服一系列干扰素诱导蛋白对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限制,从而进入细胞。

 2.3

  病毒脱去外壳,将基因组释放至细胞内,装配子代病毒

 病毒本身缺乏生物复制及合成所必需的某些酶类及相关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复制必须通过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实现。病毒进入细胞后经脱壳释放出病毒基因组。不同的病毒,如 RNA 和 DNA、单股和双股、节段和非节段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内不同部位进行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及病毒蛋白合成。最后装配成完整的子代病毒,经出芽或细胞裂解的方式释放出来。

 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后,低 pH 依赖型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 L 和 B)将大量糖基化的 GP 裂解成较小的中间体进而催化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 亚基被胞内蛋白酶切除糖基化,暴露氨基末端结构域作为胆固醇转运蛋白配体,调节GP 的膜融合作用。完全进入宿主细胞后,埃博拉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组装, 最终释放。

 3

  临床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 (最少摄氏 38.8 度或华氏101 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 (低于 90 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 (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 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 蛋白尿。由病发开始到死亡 (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 7 至 14 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4

  流行病学特点

 — 欢迎下载 5

 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于 1976 年首次分离。目前公认的有 5 种亚型的埃博拉病毒,其中 4 种可以对人类致病。莱斯顿亚型(Reston)只感染灵长类动物。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其天然宿主是果蝠。该病毒也曾在在豪猪,灵长类动物,和野生羚羊中分离到。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

 1. )

 突然发热,经常为高达 103º- 105ºF(39.4-40.5℃);

  2. )

 极度虚弱,喉咙痛,头痛;

 3. )

 大量呕吐和腹泻(上述症状发生 1-2 天后)。

 4.)

 更严重的症状,如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伴随着明显的体液流失。

 患者通常在发病后 8-9 天内死亡。存活超过 2 周的患者,生存预后较好。

  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飞沫传播,其传染性没有麻疹或流感那么强。麻疹或流感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可以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与此相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

 此外,与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如唾液,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基本途径。但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偶然的接触传播。

 相反,它通过患者的分泌物如呕吐物,腹泻物或血液传播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传播。

  其他的传播途径包括与患者的皮肤伤口或愈合伤口接触,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触摸患者的眼睛,鼻子,嘴巴。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有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被病毒传染的主要是负责照顾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

 5

  诊断与检测方法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诊断成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的关键。检测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重 RT-PCR 检测,这一方法即使在遥远的区域也可以使用。抗原检测可以一起进行,作为确诊检测,而抗体检测(例如 IgM 和 IgG )是次要的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序列保守性,当应用到新的变种,品系或病毒中间可能会失败。因此,实时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序列数据,对于应对疫情十分重要。任何延误都可能给公众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此外,检测方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对病人的接触者进行筛查。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最新疫情再次表明,公共卫生系统应对罕见的,高致病性传染病的能力有限。医疗和公共卫生部门迫切需要提高教育和警惕性。

 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必须在病毒流行的关键区域使用,而不是依靠遥远的实验室参考。这应该是未来的努力方向。此外,为优化诊断反应能力,至关重要的是信息实时共享,就像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和流感反复暴发时一样。

 6

 预防与治疗

 — 欢迎下载 6

 预防

 1)避免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如果确实需要接触者,请戴防护手套后再行接触。

  2)尽量减少参加大型集会,交际场合应尽量避免握手和拥抱,最好挥手招呼即可。如握手后应尽快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如果您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请焚烧其用过的衣服或者床单、被单等物。如果还想继续使用,请经高温、高压消毒后再行使用。

  4)如果你身边有人有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请将其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完全隔离观察。

  5)一旦身边的人因埃博拉出血热死亡,应尽快火化或者埋葬尸体,避免宴请或者举行大型出殡仪式。

 治疗:

 目前无有效疫苗,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发现病猴应全部捕杀。死亡患者立即火化。治疗手段只有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液,血液和血小板输注)。

 其他方法包括输注恢复健康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含有救命的中和抗体。根据此次疫情期间的最新报道,这种试验性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运用,虽然该疗法的疗效未知。

 参考文献

  [1]Xiangguo Qiu, Gary Wong, Lisa Fernando, Jonathan Audet, Alexander Bello, Jim Strong, Judie B. Alimonti, 2 and Gary P. Kobinger. mAbs and Ad-VectoredIFN-α Therapy Rescue Ebola-Infected Nonhuman Primates When Administered After the Detection of Viremia and Symptoms. Sci Transl Med 16 October 2013.

 [2].Bornholdt Z A, Noda T, Abelson D M, et al.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 of ebola virus VP40 begets multiple functions in the virus life cycle[J]. Cell, 2013, 154(4): 763-774.

 [3]Shixin Liu, Gheorghe Chistol, Craig L. Hetherington, Sara Tafoya, K. Aathavan, Joerg Schnitzbauer, Shelley Grimes,Paul J. Jardine, Carlos Bustamante. A Viral Packaging Motor Varies Its DNA Rotation and Step Size to Preserve Subunit Coordination as the Capsid Fills. Cell, 24 April 2014.

 [4] 石 明 , 沈 宇 清 . 埃 博 拉 病 毒 侵 染 细 胞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J]. 病 毒 学报,2013,01:71-75. 5.丁国永,王志玉,高璐,姜宝法.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研究进展[J]. 病毒学报,2013,02:233-23. 6.Jeremy Cherfas,王浩鑫,马建华.研究前沿:埃

 — 欢迎下载 7 博拉病毒感染机理[J]. 科学观察,2013,02:62-63. 7.聂福平,范泉水,王灵强,郄翠仙,郭松辉,龙贵伟,李丽红,张念祖.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2006,10:65-67. [5

 林彬 埃博拉病毒(EBOV)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5(2)

 [6]

 王国戗.赵玉洲.牛菊霞.贾安奎 埃博拉病毒株糖蛋白的同源性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1)

 [7]

 杨羽辰.张建琼 埃博拉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病毒学杂志 2009,16(5)

 [8]

 熊莉娟 埃博拉出血热的研究近况-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2)

 [9]

 刘萍.张庆华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 2005(5)

 [6] 夏文英.黄吉城.郑夔 埃博拉出血热疫苗研究进展-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0(5)

 [10]

 邵家胜.卢洪洲 新发传染病发病研究概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2)

 [11]

 王雪敏.王皓婷.邱亚峰.史子学.邵东华.王水明.刘学辉.王志亮.马志永 埃博拉病毒科特迪瓦型核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2)

 [12]

 秦艳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2007(4)

 [13]

 相洪琴 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与控制-国外医学情报;2006(3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病毒 埃博拉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