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5篇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5篇

发布时间: 2022-10-31 16:25:04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5篇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5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5篇

篇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dquo;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进入十四五时期,稳抓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首先阐明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从粮食进出口、粮食价格、粮食种植、粮食供求等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构建粮食保障体系、国际合作、藏粮于技、市场监管等角度为十四五时期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建言献策,以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粮食故事。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 新冠肺炎疫情 粮食安全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对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百姓安居乐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大国领袖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而多次强调的重要议题[2],正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国当今的粮食产量已是20 世紀 50 年代的近 7 倍,我国粮食真正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供给基本平衡的巨大转变[3],满足了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4]。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个粮食出口国纷纷出台保护性措施,国际投资资本借机炒作粮食,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极大程度上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全球面临 50 年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 年 4 月发布的报告,2020 年底世界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将增长至 2.65 亿,约为 2019 年的两倍[5]。虽然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国外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疫情蔓延,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许多国家纷纷告急,采取一定措施限制粮食出口,影响了粮食产量和流通效率,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6]。现在,我国已进入“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对粮食安全问题提起相当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才能有效应对和防范粮食安全风险。

 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粮食生产和供给受到严重受阻,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国家大幅度减少粮食出口,甚至禁止粮食出口以维护本国粮食安全。例如,越南于 2020 年 3 月下旬声明,不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约,但 5 月份已不再限制出口配额。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对于“十四五”时期国家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粮食安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 当一个国家面临突发事件时,只有维持粮食有效生产和供给,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才能够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十分严重,但国内社会始终保持稳定,这与粮食稳定供给密切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会导致粮食生产链和供应链断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家中存粮不多。所以,保障粮食生产和供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任务。“十四五”时期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对粮食生产、供给的要求也更高[7]。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和供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是避免引发次生危机的先决条件。

 (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要依靠粮食安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粮食安全放在国家战略地位。粮食安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具有多种多样的角色,不仅是商品,还是工业原料、战略储备物资。粮食生产与供给能力是国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工业实力的基础,如果粮食生产与供给得不到充分保障,会严重威胁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百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8]。

 (三)粮食安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2021 年 10 月 16 日是第 41 个世界粮食日,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随之开展,主题是“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粮食安全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与核心。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粮食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巨头企业、科研院所相结合,使粮食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大好格局。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乡村振兴助力[9]。

 (四)粮食安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以粮食生产、供给作为基本保障。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是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基础。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而粮食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努力解决好 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才有能力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四化同步”战略中,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前提条件,而粮食安全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10]。面对新的时代背景,粮食生产、供给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进口小幅波动,出口企业困境重重 疫情爆发以后,我国粮食进口量较同期有所增加。其中,大豆的进口量增加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也与巴西等国大豆贬值,有强烈出口意愿有关。相比之下,小麦、玉米和水稻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所以粮食进口量的小幅波动并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还导致我国粮食出口量有所降低,其他国家因粮食来自疫区所在国而选择拒收,企业不能顺利交付,无法拿到资金,运营成本增加,存在倒闭风险[11]。

 (二)粮食种植受到影响,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也存在多点散发疫情,受部分地区交通管制的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输出受阻。农机和服务车不能顺利抵达耕作场地,而且一些科技下乡,技术到户也因疫情原因无法实现,此时的线上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1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对于大型农户而言,不得不提高劳动力支出来满足生产需要,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也可能因人工无法到位而扰乱全年耕种计划。C56CCDF7-D66B-4F4C-B5D5-0C57C5E30769 (三)粮食供求面临压力,售粮储粮存在风险 短期内粮食原料供应不足、物流运输受到阻碍造成一些地方粮食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稳定。但我国粮库储备充足,通过国家协调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养殖企业对大豆、小麦的需求增加,而粮食企业不能及时复工复产,造成饲料粮供应紧张[13]。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交通管控,粮食出售进程缓慢,主产区的粮食收购量较同期有所下降。受疫情条件限制,农户手中积攒的大量粮食如果无法得到合理储存,将损失惨重,国家在“十四五”时期应加强技术指导并实施政策性收购等措施来缓解该局面[14]。

 四、“十四五”时期维护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必须具备危机意识,完善粮食保障体系 应加快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如果粮食出口国家限制或禁止出口,会破坏世界粮食供应链条,从而引发粮食危机。我国主粮对国外依存度不高,有信心也有能力化解粮食供给危机,但也要完善粮食风险预警机制和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抓好突发情况下的市场供求工作,粮储系统应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出台一系列粮食应急预案及储备粮管理办法,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持。构建粮食应急统一部署、分层落实、协调推进、运转良好的联动体系,促进粮食应急措施的实施。同时,发挥多方面储备关系的功能,提

 高糧食储备能力,改革粮食储备制度[15];对可能的粮食安全风险及时预警、加强防范,明确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发挥多点联动作用,不断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连通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粮食安全除受到国内粮食供需制约外,还受到国外粮食市场的变化和全球政治背景的影响。因此,在依靠国内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国际粮食市场的作用,才有利于维护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要不断调整粮食安全国际战略,尽可能避免外部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加强与南美洲的玉米、大豆合作;借鉴其他粮食大国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互惠互通互利的交流合作体系,避免国际粮价恶性上涨[16]。与此同时,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为国际粮食安全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粮食生产基地,缓解国内人多地少的矛盾;构建多方位、现代化的粮食进出口体制,提高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能动性与安全性。

 (三)提高种粮科技水平,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应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为契机,才能实现大国农业崛起。受疫情影响,部分科技人员无法到现场指导,部分农户通过线上方式来解决土地耕种所面临的问题。在粮食生产中,可引入农业大数据和遥感卫星技术,推动农业智慧化、信息化建设[17],使农业技术服务实现全时段、多方面、无漏洞。我国种粮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使农科院校毕业生投身农村产业。推动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农业生物育种等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完成农作物育种联合攻关;针对大豆供应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提高大豆产量,促进供需平衡。

 (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引导正确消费理念 有效维护粮食安全,应加强调控力度,保证粮价稳定。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供需变化及价格波动,及时做好市场调控,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实行粮食安全责任制,强调主体责任,做到守土尽责;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技术变革;精简粮食供应流程,避免粮食价格因环节成本而上涨;拓宽进口渠道、来源,减缓大豆、玉米价格上涨力度。此外,还要对市场予以正确引导,稳定社会预期,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引导正确消费观念,减少百姓因恐慌而囤粮;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惩欺行霸市、违法收购、制造谣言等各种不正当的经营行为[18];还需保持进行国际贸易和开放国际市场,依靠禁止、限制粮食出口等途径来维护粮食安全终究是行不通的,我国应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保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确保粮食供应、流通顺畅。

 五、结语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维护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永恒话题。新冠肺炎疫情为世界和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但越是面临风险挑战,就越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安全、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针对粮食进出口困境重重、粮价上涨影响供需平衡、粮食种植成本增加、售粮储粮方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有底线意识,还要有全球视角。继续完善国家粮食保障体系,促进国际间的粮食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种粮科技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从而引导正确的消费理念。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需未雨绸缪,总结疫情期间的经验教训,讲好“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粮食故事。

 参考文献:

 [1]宋莉莉,张琳,杨艳涛,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06):12-16. [2]张正河.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解析[J].人民论坛,2019(32):12-15.

 [3]王炫凯,曲宝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对策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1(01):18-23. [4]柯炳生.更好发挥两个作用 牢固保障粮食安全[J].农村工作通讯,2020(04):16-18. [5]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发布最新一期年度报告[J].世界农业,2020(05):131. [6]王晓梅,何微,杨小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粮食保障应对策略分析与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05):1-7. [7]万丙良.后疫情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挑战及其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4-16. [8]陆莎莎.关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119-121. [9]李莉.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N].周口日报,2021-10-16(004). [10]谢浩然,陈亭利.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广东先行先试立法保障[J].人民之声,2009(07):20-21. [11]张玲,师子阔,刘怡君.疫情影响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21(07):144-146. [12]李永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粮食加工,2020,45(04):1-4. [13]辛良杰,王立新,刘爱民.我国饲料粮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及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6):965-977. [14]胡迪,杨向阳.后疫情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与策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1(01):41-53. [15]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7-14. [16]颜波,陈玉中,姜明伦,等.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与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市场稳定的政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21(05):44-47. [17]吴志华,胡学君.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述评[J].江海学刊,2003(03):69-73+207. [18]高勇.粮食问题与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J].清江论坛,2008, (3):71-75.

篇二: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玉米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沈汀兰

 近年来,虽然我国玉米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由于饲料用粮和 工业用粮等粮食消费需求急剧增加,玉米消费总量扩张、导致价格持续上 涨。为确保国内市场供应,我国一直通过进口和临储玉米去库存弥补市场 缺口。从长期来看,我国玉米产业必须在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的原则基础上,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的前提下,有序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

 关键词:玉米产业;玉米深加工;粮食安全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在三大谷物中,玉米分布广、产量高,是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主要形成了涵盖玉米种植生产、玉米加工、玉米及其加工产品流通、玉米及其加工产品消费几大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并且我国已经形成巨大的玉米深加工产能,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重要动力。我国也是世界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近两年由于生猪产能加速恢复,对饲用玉米需求增长,加之玉米深加工产能的扩张,国内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玉米进口量增加。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玉米产量及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近几年,我国玉米产量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 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 2.61 亿吨(图 1),与 2022 年持平,较

 2022 年增加了 5.24%。我国玉米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 政策补贴红利较好,以及下游畜牧养殖、深加工快速发展,对玉米需求持续增加,玉米种植效益提升,同时机械化普及种植技术进步使单产明显提高。过去几年,我国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在 2022 年达到历史峰值,分别 为 2.65 亿吨和 4496.8 万公顷。2022 到 2022 年,玉米播种面积逐年下降, 玉米产量依然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以来,我国 玉米播种面积由 4496.8 万公顷下降到了 2022 年的 4126.4 万公顷,5 年间下降了 370.4 万公顷,单产却提升了 432 千克/公顷。

 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玉米总消费量呈稳步增长趋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2—2022 年,我国玉米消费量逐年递增,由 2.08 亿吨增长到了 2.80 亿吨。智研咨询估计,2022 年我国玉米消费量约为 2.93 亿吨,较2022 年增长 40.87%,远高于同期玉米产量 5.24%的增速。

 我国玉米消费大概分为饲用、工业、食用及其他(食用、种子、损耗)

 和出口几个领域。2000—2022 年间,除出口量大幅下滑外,其他饲用、 工业、食用及其他领域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成为我国玉米总消费大幅增长的驱动因素。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饲用玉米消费是玉米消费的第一大户,玉米直接或间接用作饲料的部分至少占 70%以上,生猪养殖又是饲料玉米消费的第一大户;其次为工业消费,约为 25%。从饲料的原材料成本构成方面来看,目前玉米和豆粕是生产饲料最主要的原材料,两者合计约占饲料 原材料成本的 60%以上。玉米饲料需求有生猪、肉禽、蛋禽消费三大板块。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迅猛,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22 年 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 25276.1 万吨,较 2000 年增加近 2.5 倍。我国工业饲料需求增长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肉蛋奶需求急剧增加,带

 动养殖业大力发展,增加工业饲料需求;另一方面是厨余养殖占比逐渐减少增加饲料需求,以及养殖產业规模化发展增加商品饲料对自配料替代使用比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 年,受益于猪肉价格以及产能扩张影响,中国玉米饲料总消费量市场实际值达 185 百万吨,为近年增速最高,同比增长 20.5%。2022 年,中国玉米饲料消费量市场实际值达到187 百万吨,2022 年饲用玉米消费量再创新高,达到 191 百万吨。

 玉米是我国加工程度高、产业链长的粮食品种。国内玉米加工产品以淀粉、酒精、味精、赖氨酸,以及玉米燃料乙醇等为主,玉米深加工产业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玉米主产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其中,在玉米淀粉加工方面,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数据,2022—2022 年期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 2022 年玉米淀粉产量为 3097 万吨,较 2022 年的 2196 万吨提高了 901 万吨。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估计,2022 年玉米淀粉产量为 3314 万吨,较 2022 年增加了 50.91%。

 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玉米价格水涨船高。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 年以来,国内玉米收购价整体呈逐渐上升态势,2022 年 1 月至 12 月份,玉米收购价从 1.82 元/公斤增长到了 2.34 元/公斤。今年一季度,玉米市场运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节之前,受需求旺盛、流通粮源偏紧的影响,玉米价格持续走强;第二阶段是春节以后,主要是气温升高, 农民和贸易商售粮进度加快,市场供给呈现阶段性宽松,价格企稳回落。2022 年 1 月至 3 月份,国内玉米收购价由 2.54 元/公斤增长到了 2.67 元 /公斤,增幅逐渐趋缓,玉米收购价较 2022 年同期上涨了 0.7—0.82 元/ 公斤。今年 4 月份,玉米收购价较 3 月份有所回落,为 2.62 元/公斤,高于 2022 年同期水平(图 2)。根据农业农村部 4 月份最新预测,2022/21 年度我国玉米进口 2200 万吨,比上月预测数调增 1200 万吨。农业农村部

 分析认为,综合来看,短期内国内玉米供需趋于基本平衡,价格大幅涨跌的可能性不大。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表示,玉米价格适当上涨, 让连年亏损的玉米种植终于有了净利润。再加上政策支持稳定,今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玉米的播种面积也有望明显恢复。与此同时,玉米涨价也不可避免地抬升下游的饲料养殖成本。宋丹阳表示,对此,农业农村部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增加超期储存的稻谷、小麦投放,适当扩大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引导调控需求等多项措施,保障饲料粮供应。从后期的走势来看,综合考虑农民和贸易商手中的余粮、加工企业库存以及进口等因素,新季玉米收获上市前市场供应充足,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支撑。秋粮上市后市场供应有望进一步改善, 以我为主保障谷物基本自给的格局不会改变。

 玉米供需趋于基本平衡

 从全球市场来看,玉米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其中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玉米产国。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 年以来全球玉米库存量呈下降趋势,到 2022 年 12 月初全球玉米库存量约289 百万吨。国际市场上,全球玉米期末库存下降可能导致玉米价格预期上涨。2022 年美国玉米产量为 3.82 亿吨,占比 33.5%;中国玉米产量占比22.9%,位居世界第二。2022—2022 年度全球玉米产量有所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2022—2022 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 1143.6 百万吨,较 2022 年度有所增长。全球玉米消费量已经连续 5 年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2022—2022 年度全球玉米消费量为 1158.0 百万吨。

 我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伴随全球玉米需求浪潮的巨大扩张,国内的玉米消费也出现大幅上涨。一方面饲料消费

 增长,一方面是国内深加工消费增长,使得国内的供求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国玉米进口实行配额制度,玉米进口关税配额每年公布一次,自实施以来,每年的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 720 万吨的水平。其中,国营贸易比例 60%,关税配额内的玉米进口关税为 1%,配额外玉米进口关税则高达65%。海关数据显示,在 2022 年之前,我国还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 但随着我国玉米工业用粮的飞速发展,自 2022 年之后,我国逐步变成玉米净进口国。

 临储玉米发挥着宏观调控“蓄水池”和市场“稳压器”的作用。玉米的临储最低价收购政策始于 2022 年,国家出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民的种植收益以及粮食的稳定供应,每年在玉米播种前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以最低价进行收购, 以此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根据 Wind 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 年, 临储玉米收购量达到 1.25 亿吨,对应产量占比大致在 50%左右, 2022/2022 年度的国储总库存高达 2.36 亿吨,库存消费比也创出新高 106%。2022 年,我国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实行供给侧改革,临储玉米库存大量抛售导致临储玉米库存降至低位,无法在供应层面采取措施缓解缺口。2022 年至 2022 年,5 年时间累计拍卖成交临储玉米 2.6 亿吨,玉米去库存任务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临储玉米之所以能够去库存,是因为市场存在缺口, 临储玉米库存结束后就剩下了市场缺口。这个缺口需要通过进口玉米来弥补,或国内外其他谷物品种来替代。

 其实我国玉米进口量增长早已有迹可循,目前我国生猪行业复养复产 稳步进行,生猪存栏已恢复到非瘟前的 90%,對饲料的需求也是日渐增长,

 致使我国玉米的供应紧俏,加之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产能持续增加,玉米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因此对玉米及其他谷物的进口需求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高粱与大麦的进口数量同样大幅增长,高粱进口量为481 万 吨,同比 2022 年增长 479.52%;大麦进口量为 808 万吨,同比增长 32.26%。

 2022 年国际形势尚不明确,且新冠疫情发展方向同样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预计我国将继续从不同途径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来增加有效供应, 弥补缺口。

 玉米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深加工产业过度发展会挤占饲料玉米的正常供应, 影响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安全。为了确保口粮和饲料消费需求,我国在发展 玉米深加工的时候,一直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对玉米深加工的政策经历了从大力推广到严格控制的变 化。在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市场供求相对宽松的时候,国家顺应合理消 化玉米库存的要求,采取下放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权限到省、取消外资进 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限制,以及对深加工企业给予收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 加大玉米加工转化力度,提高产能利用水平,玉米去库存效果显著;在玉 米供需形势开始发生逆转时,国家再次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促进玉米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玉米深加工产能,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 重要动力。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玉米深加工将是玉米消费的重要增长点。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 年国内玉米价格一直处于涨势,被称为国内 玉米的“黄金年”。抛开新冠肺炎疫情、水灾、台风、资本炒作等因素, 玉米加工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是推高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

 据了解,玉米深加工的发展最初是为解决 20 世纪保护价政策下遗留 下来的陈化粮,以及本世纪初全球对于能源危机的战略布局等问题。此后, 随着玉米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在拓展延伸产业盈利链条上,玉米深加工 产能扩张加速。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数据,当前玉米深加工产能已经达 到 1.26 亿吨,下游产品也从最初的燃料乙醇转向以玉米淀粉为主的多种 下游商品。上一次国家对玉米深加工的限制是在 2022 年,当年也呈现出玉米供需趋紧,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

 针对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采取投放临时储备玉米、增加进口和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 等“组合拳”,着力稳定市场价格。2022 年年底,我国正式发布了《新 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要求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严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重点提升生物柴油产品品质,推进非粮 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2 年临储玉米去库存任务完成后,我国玉米市场深度进入市场化运行轨道。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我国有能力保障玉米市场供应,但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首先,2022 年玉米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预计2022 年玉米种植面积将会大幅增加,但是势必会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引发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其次,在一定比价关系下,稻谷、小麦和玉米之间有可替代性, 随着玉米价格高涨,一些企业用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库存小麦和水稻的投放力度。但如果大量使用库存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可能会影响口粮安全。再次,2022 年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有效改善国内供应,玉米进口量超过 2022 年玉米进口配额,但从长远看,过量进口有可能对国内粮食产业安全造成冲击。最后,我国有完善的

 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是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但粮食储备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今年 4 月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0)》(以下简称 《报告》)认为,未来玉米产需缺口将逐步缩小,国内玉米供求关系由趋紧逐步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未来 10 年中,玉米播种面积预计将增加3854 万亩左右。同时,单产水平随着农田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种业创新及技术推广应用等逐渐增长,预计年均增长 1.8%。2030 年,全国玉米产量预计达到 3.32 亿吨,年均增长 2.4%。在消费方面,生猪产能的恢复、畜牧业的增长,对玉米供给的要求更高。《报告》预测,2030 年,全国玉米总消费量将达到 3.32 亿吨,年均增长 1.4%。进口短期增加并将突破配额数量,之后将有所回落,预计 2030 年,进口量为 650 万吨左右。

 总而言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优先保障饲料玉米的正常供应,保证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安全。

篇三: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化肥价格暴涨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粮食的贡献率高达 50%。保障化肥的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至关重要。2020 年以来化肥价格持续增长,而今春以来世界化肥市场供应格局受到冲击,化肥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已成为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近期我国化肥价格暴涨的警示 的警示化肥价格暴涨,供应不稳。2020 年 10 月以来化肥价格迅速上涨,到 2022 年 3 月 21 日,尿素价格同比上涨近一倍,每吨由 1660 元增至 3120 元;磷酸一铵价格增长 91%,从 1860 元增至 3550 元;磷酸二铵价格增长 71%,从 2280元增至 3900 元;含硫复合肥(51%)价格高达 4220 元/吨;

 氯化钾价格增长 190%,从 1870 元增至 5500 元。事实上,近十年来我国化肥价格已多次出现大幅波动。化肥价格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冲击了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化肥生产、流通与经销的市场体系,破坏了产业健康秩序,也增加了国家调控的难度。化肥价格暴涨,危及粮食安全。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粮食生产净利润明显下降,小麦、水稻每亩净利润仅为 15~20 元,而本轮肥料涨价导致每亩化肥成本增幅达 100~140 元,远高于粮食涨价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挤压了种粮利润,削弱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导致粮田粗放管理、非粮化经营、撂荒现象频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化肥产业体系亟待革新与全面绿色转型。为应对化肥价格高涨问题,中央财政今年 3 月再次下达资金 200 亿元,对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通知,再次强调保障化肥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以支持春季农业生产,夯实夏粮丰收基础。但由于化肥产业涉及资源、环境、市场和立法等诸多领域,这些应对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化肥产业体系的脆弱性,稳定化肥市场仍是勉为其难。如何推动化肥产业体系的革新与全面绿色转型,创新化肥产业支撑我国粮食安全,并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化解国内外各种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

 我国化肥生产及施用面临的挑战其一,科学施肥技术不到位,施肥不合理问题突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及消费国,以不到世界 9%的耕地消耗了 30%的化肥,表明化肥过量施用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尽管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我国主要区域及典型作物体系的专用肥配方,使肥料用量大幅下降,效率有所提升,但作物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施肥养分不均衡、变异大,与作物需求匹配度低,缺乏精准施肥机械装备配套,技术很难直接落地,导致化肥增产效益差。化肥施用不合理造成作物体系氮盈余量大,并产生环境风险。目前,我国化肥用量高于实际需求已被广泛认可,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华北典型地区,肥料用量超标 1~2 倍。据测算,如果能真正实现全面的科学施肥,我国氮肥有近 500~800 万吨、磷钾肥分别有 300~500 万吨纯量的节肥空间。此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不足影响化肥肥效的发挥。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指导体

 系不够健全,科学施肥技术精准落地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肥料企业和基层农资经销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往往优先推荐利润大的产品,而忽视是否符合作物需求。据调查,超过2/3的复合肥产品氮磷钾养分比例不符合作物需求,由此导致全国每年浪费的肥料高达 300 亿元以上。其二,化 其二,化肥产品不对路,缺乏有效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化肥产业持续进行了 20 多年的数量型扩张,由于缺乏完善的化肥创新体系,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与土壤和作物需求不匹配,化肥生产与农业需求缺乏有效衔接,无序竞争十分严重。目前我国氮肥的 70%是尿素,磷肥的 85%是水溶性磷酸铵,全行业平均利润率长期低于 5%,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同时,国家肥料研发投入不及化肥产值的万分之一,远低于一般产业 2%的阈值。面向绿色低碳与农业需求的肥料靶向产品创新严重不足,而主流产品如尿素和磷酸铵工艺多为上世纪引进的,生产能耗和排放仍然较高,难以满足“双碳”战略与“绿色转型”的新需求。

 其三,有机养 分资源利用率低,畜禽废弃物等肥料化利用不足。我国畜牧业规模大,供应了 40%的居民食物蛋白消费,同时产生了近 40 亿吨畜禽粪污,其氮磷钾养分总量约 4000 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年用量的 7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有机肥产品、技术模式和配套施用装备,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不足,氮磷钾等养分循环效率仍低于 50%,形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风险。第

 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养殖业氮、磷污染占农业面源污染总量的 42%~56%。其四,化肥产业链不健全,供需匹配 其四,化肥产业链不健全,供需匹配差。我国化肥产业工农融合不够,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产链,高耗高排的生产工艺仍未根本转变,容易受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和市场政策等影响而产生激烈波动;同时生产、流通与施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针对市场供需剧烈变化时往往响应慢、应变能力弱。目前化肥产品大多数仍为“万金油”式通用产品,没有紧密结合农业需求,与土壤、作物匹配度低,容易造成养分供需脱节、肥效下降、资源浪费等。

 应对化肥价格暴涨的对策及建议 应对化肥价格暴涨的对策及建议 为有效应对化肥价格暴涨带来的严峻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化肥产业相关问题,笔者从近期应对当前市场形势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着手,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行科学施肥技 术精准落地。鼓励各级政府农技人员深入生

 产一线,进村入户,开展科学施肥技术全程指导,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同时,依托地方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小院、专家下乡、科技特派员等模式,开展田间调研、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动科学施肥技术精准落地。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通知要求,加强化肥产供储销协同配合,缓解供需矛盾。

 其次,加强工农融合、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启动化肥产业革新与绿色转型重大工程,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以绿色发展与“双碳”战略为导向,创新工农融合模式,创制匹配土壤、作物与气候环境的新产品,重点突破绿色智能肥料、新型合成氨技术、中低品位磷矿养分资源全量利用技术等,推动化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我国从化肥生产使用大国升级为智造强国。

 再次,强化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加大减量增效行动实施力度。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品种选择、土壤管理和农机配套等多个环节,综合性的集成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有机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产品与模式,把有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推广“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制定主要区域作物施肥定额,同时要匹配品种、土壤、农机等优化技术,做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立营销人员农业综合服务专业技能认证,使减肥增效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最后,创新化肥全链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对化肥价格失衡风险能力。在落

 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的同时,加强化肥产供储销协同配合,打破化肥多头管理的局面,成立国家级化肥深化改革小组,统筹化肥生产、流通、应用全链条管理,建立保供与减排协同机制、国内外市场的统筹机制、化肥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提高化肥产业全链条应对风险的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篇四: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雨绸缪全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22-04-19 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给艰难复苏的全球粮食供给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小麦出口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和输出国,乌克兰是全球第五大小麦出口国和最大的葵花油出口国。整体来看,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等因素将推高农业生产成本,或会改变全球粮食贸易格局,波及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诱发全球性滞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价格上涨挤占全球粮食供给。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有可能推高以粮食为原料的新一轮生物燃料价格。二是油价等能源上涨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俄乌冲突下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三是俄乌粮食供给受限或将改变粮食贸易格局。

 为此,我们要立足国内,着眼全球,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及时应对以上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端稳中国饭碗的认识。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链紧缩、世界粮食贸易萎缩,外部格局发生深刻调整。面对新形势,必须端稳饭碗,粮食生产要始终立足国内,确保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能吃饱饭和粮食自主。

 第二,各地要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头等大事”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赋予粮食产业发展更多的考核权重,国家在考核主产区、平衡区和销区中的产粮大县时,把粮食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多措并举激发地方政府相关内生动力,啃下今年粮食生产的硬骨头。要进一步加强农情调度,密切监测粮情,强化基层指导,把各种政策措施在农户和田间落得更实、更有力,努力争取今年夏粮不减产。要根据今年气候年景偏差的实际,用好专项补贴等政策工具,确保春播粮食面积保持稳定,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抓好防灾减损,保障 1.3 万亿斤以上目标顺利实现。

 第三,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精准调控。亟需重视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平衡。据专家测算,当石油价格超过 80 美元/桶时,以粮食作物为基料的乙醇工业生产原材料的需求将迅速膨胀。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石油价格一度达到 147 美元/桶,美国大量利用玉米等粮食生产生物燃料乙醇,迅速拉高了粮食需求规模,助推粮食价格飙升。在当前石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需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调控和引导,防止出现粮食转化生化能源扩张,需考虑合理限制玉米等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的新增产能。

 第四,加快建立种粮不吃亏的保障机制。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形势变化,使全球粮食生产普遍增加了多重挑战,种粮成本上升、效益不高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我国要在落实一次性种粮农民补贴和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应考虑加快研究建立让种粮大县财政上不吃亏的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市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产区财政能力和调配余地。同时稳定种粮农民收入,落实“夯实一个基础,增加两种支持,完善三项补贴”。一个基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提升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种粮农户降成本、抗风险。两种支持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户提供科技支持;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为种粮农户提供装备支持。三项补贴是构筑农业补贴、信贷政策、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为种粮农户构建收入保障

 网。

 第五,重视“一带一路”农业投资合作。把粮食纳入“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贸易生产合作,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投资,共同合理开发当地资源,从源头上增加世界粮食供给。同时,在 RCEP 框架下,加快推进与东南亚在粮食领域合作,拓宽水稻、小麦进口渠道。还需强化粮食供应链建设,推进中国与中美洲国家港口、运河建设,持续增强国际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进口粮食买得到、运得回。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钟钰 崔奇峰 《21 世纪经济报道》2022 年 04 月 16 日

篇五: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目 录

  1.

 短期粮 食 安全有保 障

  ............................................................................................................................... 错误!

 未 定义书签 。

 1.1.

 中国大米库存占全球的六成

  ................................................................................................................................................... 3

 2.2.

 中国稻谷供应整体过剩

  ........................................................................................................................................................... 3

 2.3.

 全球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

  ....................................................................................................................................................... 4

 2.4.

 中国小麦供应整体充足

  ........................................................................................................................................................... 5

 2.

 我国粮 食 安全面临的 结 构性问 题

  ............................................................................................................................................. 6

 2.1.

 大豆对外高度依赖

 ................................................................................................................................................................... 6

 2.2.

 中美关系对大豆市场的影响

  ................................................................................................................................................... 7

 2.3.

 国内玉米库存不断下降

  ........................................................................................................................................................... 8

 2.4.

 未来进口玉米或将增加

  ......................................................................................................................................................... 10

 3.

  结 论

  ........................................................................................................................................................................................... 11

  图表目 录

  图

 1

 全球大米产量

  ...................................................................................................................................................................... 3

 图

 2

 全球大米库存

  ...................................................................................................................................................................... 3

 表

 1

 中国大米供需平衡表

  .......................................................................................................................................................... 4

 图

 3

 中国大米库存

  .................................................................................................................................... 错误!

 未 定义书签 。

  图

 4

 中国大米库存消费比

  ........................................................................................................................ 错误!

 未 定义书签 。

  图

 5

 全球小麦产量

  ...................................................................................................................................................................... 5

 图

 6

 全球小麦库存

  ...................................................................................................................................................................... 5

 表

 2

 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

  .......................................................................................................................................................... 5

 图

 7

 中国小麦产量

  ...................................................................................................................................................................... 5

 图

 8

 中国小麦库存消费比

  .......................................................................................................................................................... 5

 图

 9

 全球大豆产量

  ...................................................................................................................................................................... 6

 图

 10

 大豆主产国产量

  ................................................................................................................................................................ 6

 图

 11

 我国大豆进口量

  ................................................................................................................................................................ 7

 图

 12

 2019

 年我国大豆进口来源

  .............................................................................................................................................. 7

 图

 13

 美国大豆对华装船累计

  .................................................................................................................................................... 8

 图

 14

 大豆月度进口量预估

  ........................................................................................................................................................ 8

 图

 15

 美豆优良率

  ........................................................................................................................................................................ 8

 图

 16

 美豆产量

  ............................................................................................................................................................................ 8

 图

 17

 全球玉米产量

  .................................................................................................................................................................... 9

 图

 18

 全球玉米库存

  .................................................................................................................................................................... 9

 图

 19

 中国玉米产量

  .................................................................................................................................................................... 9

 图

 20

 中国玉米需求

  .................................................................................................................................................................... 9

 表

 3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 10

 表

 4

 临储玉米库存

  .................................................................................................................................................................... 10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包括俄罗斯、埃及、越南、印度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宣布或启动了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以及近期中央提倡节约粮食,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粮价总体保持平稳,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储备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仍有部分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其中大豆需要大量从美国进口,玉米也是潜在进口对象。中美之间虽然签订了一阶段贸易协议,但如果未来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将会对进口产生较大影响。

  1. 短 期 粮 食 安 全 有 保 障

 1.1. 中国大米 库 存占全球 的

  64.7%

  从产量上来看,大米主产国均集中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USDA

 最新数据显示,2019/2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前五的国家有中国(1.47

 亿吨)、印度(1.18

 亿吨)、印度尼西亚(3650万吨)、孟加拉(3585

 万吨)、越南(2830

 万吨)。主要的出口国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出口国是印度,年出口量在

 1100

 万吨左右,泰国(750

 万吨)、越南(700

 万吨)、巴基斯坦(440

 万吨)分别处于二、三、四位。全球大米进口国较为分散,最大的进口国菲律宾

 2019/20

 年度的进口量仅为

 250

 万吨。中国进口量居全球第二,预计

 2019/20

 年度的进口量预计在

 245

 万吨左右。

 2019/20

 年度全球大米库存

 1.86

 亿吨,其中中国的大米库存就高达

 1.18

 亿吨,占到

 全球库存数量的

 64.7 。中国的大米库存消费比高达

 80.75 。

  图

 1

  全球大米产量

 图

 2

  全球大米库存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1.2. 中国稻谷 供 应整体过 剩

 2000

 年以来,中国的稻谷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

 3000

 万公顷左右,2019/20

 年度全国稻

 谷种植面积在

 2969

 万公顷,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稻谷的产量也一直稳定在

 2

 亿吨的水平。

 2019

 年全国稻谷产量

 2.10

 亿吨,较上年小幅减少

 252

 万吨。

 2019/20

 年度,中国稻谷年度结余

 1431

 万吨,连续

 9

 年维持在

 1400

 万吨以上。大量新增产量依赖国家政策性收购,而库存陈粮消化缓慢,大量稻谷超期存储。国内稻谷市场整体呈现过剩格局。

 进出口数量较少,品种调剂为主。我国粮食进口实行配额制,大米

 532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

 50 。所以每年的进口量基本均维持在配额内水平,预计

 2019/20

 年度,我国大米进口量在

 245

 万吨左右。进口数量相比国内产量和消费量来说占比较低,主要来源国为泰国等高端大米进口,作为国内大米品种的调剂。我国大米的年出口量数量较少。因此,国际大米市场变动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

 表

 1

  中国大米供需平衡表

 项目

 2015/16

 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变化 %

  收获面积(千公顷)

 30784

 30746

 30747

 30189

 29690

 -1.65

 单产(吨 / 公顷)

 4.82

 4.81

 4.84

 4.92

 4.94

 0.41

 期初库存

 76000

 88000

 98500

 109000

 115000

 5.50

 产量

 148499

 147766

 148873

 148490

 146730

 -1.19

 进口

 4800

 5300

 5500

 3000

 2400

 -20.00

 总供应量

 229299

 241066

 252873

 260490

 264130

 1.40

 国内消费

 141028

 141761

 142509

 142720

 142930

 0.15

 出口

 271

 805

 1364

 2770

 3200

 15.52

 总需求

 141299

 142566

 143873

 145490

 146130

 0.44

 期末库存

 88000

 98500

 109000

 115000

 118000

 2.61

 库存消费比 %

 62.28

 69.09

 75.76

 79.04

 80.75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图

 3

 中国大米库存

 图

 4

 中国大米库存消费比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1.3. 全球小麦 产 量创历史新 高

 根据USDA数据显示,2019/20年度全球小麦产量7.64亿吨,较上年度增加3303万吨。其中,我国2019/20年度小麦产量1.34亿吨,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2019/20年度全球小麦库存2.87亿吨,其中中国的小麦库存1.48亿吨,占到全球库存数量的51.6 。全球的库存消费比达到38.2 ,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 的安全水平。中国的小麦进口量较少,对全球小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没有影响。

 图

 5

  全球小麦产量

 图

 6

  全球小麦库存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USDA;东海期货研究所整理

 1.4. 中国小麦 供 应整体充 足

 2020年以来,中国的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400万公顷左右,2019/20年度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在2373万公顷,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小麦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的水平。2019年全国小麦产量1.34亿吨,较上年增产216万吨,连续第5年维持在1.3亿吨以上。

 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量下滑,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2019/20年度结余量 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连...

相关热词搜索: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成效 粮食安全 我国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