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1-10-14 09:03:18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管理。然而,教育的核心却不是管理。为了保证自习课的纪律,班主任安排小密探,或者,如果条件好的话,干脆在教室里装一个摄像头,班主任在办公室里遥控。纪律问题一定解决。这是有效的管理,但不是好的教育。

  在几十年的急功近利之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绿色,环保,健康。蔬菜要有机,家禽要散养。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管到后来,还是得放。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秩序井然;教师不在,一盘散沙。这一定是管理方式出了问题。其背后,是管理理念的偏差。而管理理念的偏差,是教育意识的不足所致。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多半是不作为的。那时候刚解决温饱问题,还关注不到教育,再说孩子也多,不像现在这么珍惜。可是很多人成长得很好,长大后照样大有作为。

  教育者不作为至少比乱作为要好。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缺失,一大批应试教师的“有作为”是脱不掉干系的。如果老师们消极一点,孩子们的世界可能要更宽广些。

  不作为也可能导致孩子们的发展方向不可预知。因此,一开始适当地有作为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记住,有作为的目的是不作为。哪一天,孩子自己成长了,发展了,浑然不觉是老师的帮助,以为是自己的努力,这才是老子推崇的最高管理境界,也就是无为。

 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定位,不可越俎代庖。

  说的太好了,我们的学生现在厌学部分要归咎于老师的全方位管理,什么都替他规定好,上课大多还是被动接受知识,体会不到思考的快乐,他们怎么会喜欢读书呢?现在的课改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但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逼着大家走应试教育的路。学生在校埋头读书,回到家大多不做家务事,因为被老师父母逼着读书做作业。导致他们的读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全面下降。道理大家都懂,何时能解放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由发展?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教师的“不作为”,使得学生的研讨交流流于形式,缺少深度,更缺少实效。教师在研讨交流中的不作为我们并不少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如此不作为呢?细究之,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不敢作为。有的教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认为新课程应是教师靠边站,学生唱主角,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片面地认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即是一切以学生为至尊,凡是学生所说的就不容否定,否则易让学生丧失探究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在研讨交流时,教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甚至连错误的结论也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一味地充当学生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行!”“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成为某些教师的口头禅。

  2、不想作为。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追求整个教学流程的“顺”,而把这些研讨交流中的问题看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不屑于在这些事上有所作为。

  3、不知作为。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能力水平上的原因,不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何问题,反而觉得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心中十分欣喜。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作为。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根本就没有能力有所作为。

  综合上述分析,我认为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在上述两则教学片断中,教师的行为看似尊重学生,其实不然。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学生也将获得思维的提升。那么教师在学生的研讨交流中具体应如何有所作为呢?

  一、关注学生,使之畅所欲言。

  研讨交流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说了些什么,包括学生的真实意见与表达的矛盾,学生表达的隐性内涵。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方案便很可能停留在纸上,得不到落实。教学中那种把倾听学生的回答只是流于形式,一味坚持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只追求学生意见中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同时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学生表达模糊,言非所想等情形,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的所有发现通通讲出来,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的,什么是全面的,什么是片面的,什么是本教学环节需要的,什么是交流的焦点等,都会有偏颇的认识,这样就影响了交流的效率,教师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应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抓住焦点,及时“煽风点火”。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明显同前面某个同学的意见相矛盾,教师便有责任提示全体同学注意到这样的矛盾,让矛盾在辨析中清晰,让认识更加明确。还有一种情况,限于材料或领袖发言人的

 影响,当学生的主流意见趋同一致,却并不能很全面、准确地提示事理时,教师就必须站出来说话,但是不主张教师直接地把想说的意思强加给他们,而是应该给出促进思考的材料或事实,让矛盾在课堂中再次呈现,接下来的工作就要由学生去重新审视前面形成的看法,把他们的认识引向更高层次。教师这样做可能不需要很多的语言,但却极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误入歧途时,使之迷途知返。

  争论,能使学生能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修正的过程,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升华,使学生实现别人及对自己的提升。但有时,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研讨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容易使交流偏离方向。如在教学片断一中就是如此。这时,教师应及时适时引导:“你说万一洞打得太大怎么办,看起来打一个大小合适的洞是我们制作筛子时应考虑的问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如何才能打出合适的洞呢?”这时,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大好时机。我们对这一教学设计进行了尝试,发现学生想到的方法还真不少,如用牙签帮助戳(要注意从里面戳出去,以便沙顺利出去);利用原来有洞的材料如纱布来制成筛子;用纸卷成筒状,让沙子从筒中出去(实验时发现这样沙子出去的速度很慢)……如此,不仅使本次讨论不至于跑题,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专项训练、使之逐步提升

  小学生由于受语言和思维发展能力的限制,在课堂上不善于运用普通话来展开激烈的争论,如何加强训练,使他们成为一个交流高手呢?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逐步训练法:

  第一阶段:专题训练。每隔一段时间,或半个月或三星期,组织一次专题辩论会。选择一个学生既感兴趣又符合实际水平的话题(一般源于学生生活、学习、

 活动),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起初几次允许他们对于对方的发言予以小组内讨论后作出反驳,教师不做裁判,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每次辩论会时,让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发言做好评价,开始只是让他们简单的用一些符号表示,如★、▲、等,渐渐的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语言评价,如别人的发言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为什么认为这里好……教师此时应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低年级学生往往好模仿,教师这几问能为学生提供榜样。

  教师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曝光和惩处力度,各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所谓“隐性福利”、“灰色收入”明显减少,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老百姓也有了更多新要求新期待,一些官员明显地感觉到“为官不易”、“官不好当”,甚至还有一些公务员产生退出江湖之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规矩。“为官不易”,这是对为官当政者的素质要求和规范约束,是必须要强化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约束,一些官员干脆将慵懒散当作了家常便饭,认为反正没有了这样那样的好处、实惠,干多干少一个样,在思想上、工作上、精神状态上产生了懈怠,将“为官不易”异化为了“为官不为”,还有一些官员产生了“怕群众”的思想,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不能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

 就没有长远发展”的认识,让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决策部署在思想和头脑中牢牢扎根。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纪教育、群众观念教育,消除“消极对待”、“贪图利益”等不健康的心态,要有力有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对思想之垢、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大检修,实现思想认识大提升、作风行为大转变。

  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不能失。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干部,承担着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发展的道路,向来不是平坦的,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激流和险滩,必须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具体指导,不当“甩手掌柜”,不游离于活动之外。既带头参加活动,为党员干部树标杆、作表率,又切实履行好引领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责任。在助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民生等工作中,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将责任担当起来,并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攻坚克难中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不负责、不担责、不尽责,就必须被严厉问责,从而倒逼干部履职尽责。

  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不能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官员有没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关键要看其有没有一颗为民之心。个别党员干部,心中装的不是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缺乏真感情,不能将人民群众当父母、亲人,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成天盘算的是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他们认为的“为官不易”是觉得在现在的高压反腐败、反“四风”的形势下,自己的日子不好过,面对群众的挑剔、监督,觉得官不好当,这样的干部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将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

 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才能成为人人敬仰和爱戴的人民公仆,也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不能少。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党员干部尤其需要精神饱满,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激情,不当太平官、混事官、懒散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公务人员、公职人员,缺乏主动向上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一种对工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认真态度,办事拖拉、作风疲沓,遇事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有的还“占着茅坑不拉屎”,凡此种种,有这样精神状态的官员,不可能为党和人民做多大贡献。各级党政官员,要想当好官,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要有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要把工作当事业来做,将事业当生命来爱惜。如此,才能对得起自己头上的那个“官帽”,也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

  毋庸置疑,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有为才能有位。“为官不为”,也就没有资格再在为官的位置上“呆”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不为 心得体会 教师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