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2020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2020

发布时间: 2021-10-24 14:13:42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5 篇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篇【一】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才十五岁,就要背着行李到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梁家河插队。远离父母亲人、远离大都市,一般人难以渡过。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却在那里一待就是 7 年。从一个白净的城里娃锻炼成了一个干农活从不“撒奸儿”的好把式;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从一个先后写了 10 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

 在梁家河生活战斗的 7 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热爱学习,经常点着煤油灯一学就是大半夜;喜欢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交心;善于和群众沟通交流,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时刻想着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干事认真踏实,担当精神强,累活、苦活带头干、抢着干,先后带着群众打出了甜水井、修成淤地坝、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等等,不断改善村里生产条件;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远千里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当时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一举击破了当时所谓专业人士的“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谬言。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情实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爱戴和不舍,谱写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坚信光明,也许它就是一个磨砺石;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

 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决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为民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多为人民鼓与呼。

 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多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提升政治站位和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二要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刚正无私,敬业勤恳地扎实工作。多深入基层、多走进群众,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在工作一线锤炼党性,磨砺意志,廉洁奉公,埋头苦干。尤其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扑下身子,上门入户,用心、用情地真扶贫、扶真贫。

 三要发挥业务特长,为时代立言,为人民放歌。习总书记曾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想要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一定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篇【二】

 最近,我读了《梁家河》一书,对总书记插队岁月有了了解,我认为总书记知青岁月处处体现着“埋身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

 从最开始的北京知青到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再到大队支书;从最开始拿没有妇女高的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工分再到熟练掌握农活技巧;从最开始一口普通话到学说陕北话再到一口标准的延川方言。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者怎样深入群众,践行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毕业考到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我更要

 学习总书记插队的事迹,时刻勉励自己。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得痰都是黑的。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不懈。面对随娃赌气不当生产队长,“一次、两次······十次”总书记终于把随娃说动了。面对入团入党一次次受到挫折,总书记一次次拿起笔,一份一份,直到写到第十分,才获得批准。面对乡亲们不肯打淤地坝,总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有时面对群众的不解和抵抗,我要细心、耐心做群众工作,仔细向群众讲解政策,用事例解释上级政策,用自己的真心打动群众,获取群众的理解。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亲民爱民。面对灵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失,总书记始终没有发火。不管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总书记,他都会帮助。村民王仁厚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总书记始终能和群众走到一起,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对于我来说,在农村工作中,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要积极向周边同事学习这种能力,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打动群众。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总书记任梁家河书记短短一年时间里,村级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要饭的贫困村庄,现在变得红红火火。在农村工作中,我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尤其

 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篇【三】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 年 8 月 14 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

 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篇【四】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97 周年的前夕,我们人社局 43 名同志在王宏局长的带领下,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我们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委会、村史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当年知青三处居住地等。每到一处,大家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讲解,现场感受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场景,了解了当年习总书记和知青们在梁家河村住窑洞、睡土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大家深深被习总书记扎根基层、爱民为民的炽热情怀,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所感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进而获得了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三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一是“崇尚学习”的精神。“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总书记回忆道,“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梁家河的 7 年,他 “痴迷”于读书,涉猎广泛,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等等,也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我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本领。

 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总书记 15 岁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一个山沟农村里,举目无亲,面对艰难困苦,经受重重磨练,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

 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使他逐步融入农村生活,学会了农活技术,学到农民的实事求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是“创新实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当梁家河当知青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习,带领干部群众建淤地坝,增加粮食产量,挖水井,解决村里吃水的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变化,改善了村民生活。这体现出习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担当、毅力、勇气和决心。我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体现责任担当。

 参观学习结束后,我不断思索。梁家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山沟农村的名字,更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是我党建党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它忠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磨砺自己,为“助力西安追赶超越,建设幸福新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 5 篇【五】

 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轻轻的合上书页,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深深地震撼了我。联想起刚刚结束的 18 个月驻村经历,既为自己追随人民领袖的足迹而感到自豪,又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深感惭愧。有无数的感慨欲喷薄而出,俱化为扉页上的一句话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学问之大在于他根植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源于习仲勋红色革命传统严格的家教。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是村民们可以眼

 见的,而带来的融于血液中红色革命传统是村民们不可眼见的。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的学习,在艰苦繁重的劳作中历练,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

 在生活中从不抱怨、不诉苦、很坚强,见识多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为人很实在。理论上的认知,指导着习近平在知青岁月中开拓创新、快速成长,立下为人民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优选 心得体会 感悟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