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8篇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8篇

发布时间: 2022-10-31 18:20:05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8篇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8篇

篇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5 个方面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应该看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应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任由国际风云

 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复提醒,要求警钟长鸣。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 2019 年 1 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这充分说明,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

 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和攻坚战。我们深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

  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推进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下一步,要继续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我们就一定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篇二: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讲义文稿】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承担着重要职责。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是国家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宏观经济减速促使财政矛盾突出,财政债务规模较快扩张,财政债务风险挑战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研判当前财政债务风险新表现新特征,积极研究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之策,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及保持宏观稳定的内在要求。

  正确认识财政债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

  财政债务风险并非纯粹的理论问题,政府债务危机在实践中并不鲜见。从 2010 年希腊债务危机到 2022 年斯里兰卡债务危机,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

  2 现实问题。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显示,2021 年全球债务总额从 2019 年的 255 万亿美元大幅上升至 303 万亿美元,债务占全球 GDP 比重达到 351%,表明疫情全球性扩散对全球债务问题造成较大冲击,政府、企业及个人债务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国财政风险问题,既要立足疫情冲击下全球减速分化的客观形势,也要着眼中国具体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切实厘清财政债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

  从宏观总量看,财政债务风险升级源于宏观经济减速。2022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 10.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9%,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27968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28.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5482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1.5%。与之相对应的是,2022 年上半年全国 GDP 增速同比仅为 2.5%,在有半年度统计数据以来,当前的经济增速仅高于 2020年同期水平。经济大幅减速导致财政收入快速下降,为扭转经济下行趋势,政府实施减税及增加财政支出等政策促进宏观稳定,财政减收增支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导致偿债能力下降,推升财政债务风险升级。

  从收支结构看,财政债务风险升级源于土地相关收入大幅下降增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尽管中央与地方政

  3 府都发行债券,但中央政府债务负担不高,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地方政府除了税收等公共预算收入之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些地方政府与土地相关的基金收入甚至接近综合财力的半壁江山,房地产形势变化对地方财政风险具有较大影响。2022 年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 57558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 7.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 26070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29.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23622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2022 年上半年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 41%,地方国有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加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房地产大幅上涨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客观上对地方土地出让等产生持续冲击,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减速压力可能持续存在,对地方财政偿债能力的影响不断释放,地方财政风险面临较大挑战。

  从风险水平看,财政债务风险升级源于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张。弥补财政赤字靠债务发行,财政收支缺口决定财政债务增量规模。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 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然而,当前实现全年经济目标的压力

  4 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规模将呈现较快增加的态势。除了公共债务之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也被视为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IMF 发布的数据显示,从 2016年至 2021 年,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从 20.31万亿元增长到 49.88 万亿元。尽管债务具体规模仍有待检验,但债务规模较快扩张却是难以回避的事实。财政债务规模上升,对政府还本付息产生的压力不断加大,对综合财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债务偿还能力可能构成较大挑战,加剧区域债务风险分化局面。

  从溢出影响看,财政债务风险升级源于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系统的外溢影响。财政风险不仅要分析债务自身风险问题,也要深入探讨财政债务对其他市场的溢出效应,研判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财政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层面,分析溢出影响重点应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与其他市场的联系。根据财政部 2021 年《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报告》,2021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持有地方政府债券 292959.59 亿元,占比 96.68%,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中,商业银行持有占比 83.60%。如果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不断升级,地方政府债券价格波动或者违约的风险将上升。由于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敞口较大,如果地方政府债券出现问题,那么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资不抵债的挑

  5 战,促使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升级。

  把握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的政策重点

  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根本在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推动财政实现增收节支。然而,国内外宏观形势颇为复杂严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较高,我国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如果实施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可能促使市场主体面临更大困难,导致总需求进一步减弱,经济企稳压力会更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对此,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宏观政策的必然要求,意味着短期财政支出还将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由于减税及经济增速放缓而面临减速挑战,结果是财政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财政债务持续增长的趋势短期较难逆转,财政债务风险短期将呈现上升态势。把握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的政策重点,既要创新财政管理制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又要注重深层次改革,为财政中期改善奠定基础。

  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化解财政债务风险,首先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底线,然后才是如何化解债务风险的问题。然而,什么因素决定政府债务是否发生系统性危机?归根结底就是现金流。如果拥有充裕现金流,理论上讲不论是企业或者政府,都不会出现债务无法偿还的问题,

  6 也就不会出现系统性债务危机。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财政现金流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近年来,虽然政府财政债务规模不断升高,但政府现金流也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截至 2022 年 6 月底,中央与地方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存放的现金余额为 45748 亿元,近 3 年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库底现金余额一直在 3万亿元以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财政存放如此之多的现金,也没有哪个国家因为财政有如此大量的现金而陷入财政危机的,表明我国当前财政债务风险底线总体可控。未来,必须坚持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充足的现金流。

  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构建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机制。尽管当前我国债务总体并没有系统性风险,但结构上的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债务高位运行面临财政不可持续的挑战。对此,应逐步构建债务风险化解机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中央政府的债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中央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债务融资,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压力,由此优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二是构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机制。通过优化债务发行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发行阳光化、透明化,避免隐性债务的上升,让地方政府债务按照计划进行科学的债务融资。同时,通过国家开

  7 发银行等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置换现存较高利率的地方债务,降低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债务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压力。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事权财权。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各级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会导致事权财权不匹配引发的财政收支矛盾,这是高效财政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特别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重要手段。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信息管理复杂程度等事权属性,清晰界定各级财政事权。适度强化教育、科技研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粮食安全、跨市县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防范和督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省级财政事权。将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政府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城乡建设、农村公路、公共设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市县级财政事权。按照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理顺各级政府间收入关系,参照税种属性划分收入,规范收入分享方式,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篇三: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并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阐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向更高形态、更复杂结构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风险易发高发,有可能集中释放,可谓是“惊险”的跳跃。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转型期重大风险形成机理和运行规律,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从长周期看,经济转型期往往面临“前技弱化、后技不足”的矛盾

  技术创新一般规律是一项新科技从研发到运用需要 50 到 60年,由此推动经济重大转型。从 1782 年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每隔 50 到 60 年就会发生一次因科技发明推动经济转型。这种变化主要是技术创新带动的产业革命推动的。当新一轮技术创新启动时,巨大的技术变革能够强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长周期的繁荣。当上一轮技术开始弱化,边际效益递减,而新一轮创新技术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时,经济会呈衰退趋势。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波动,1929—1933 年的“大萧条”正好落在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当时,电气和重化工业等技术处于弱化阶段,而汽车制造、半导体、计算机等新技术尚处研发阶段。2022—2022 年,正好落在第五个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全球经济再次面临“前技弱化(信息技术)、后技不足(人工智能)”的新矛盾。我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大周期背景下,同样面临“前技弱化、后技不足”的矛盾。

  “ 十四五 ” 或更长时间里,我国在国家战略上,需要从 “ 四

 类全球关键技术 ” 入手。一是理论支撑技术。即一项技术是其他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如工业互联网、工业 4.0 和“两化”深度融合是解决工业生产困境的主要途径,它们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就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西方国家不约而同都把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作为革命性技术。这种 CPS 系统小如心脏起搏器,大如国家电网,其意义在于实现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整合与统一,将让整个世界互联起来。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CPS 将会改变人与物理世界的互动关系。二是技术链上游易被人“卡脖子”的技术,即一项技术处于技术链上游,能阻止下游多项技术的发展,比如芯片技术。芯片技术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军事工业、云计算、5G 基站以及区块链等产业的发展。又如特高压盆式绝缘子材料关键技术、环氧绝缘件闪络、新型环保气体以及送端系统稳定控制等,会直接影响特高压交流、电网可靠性、终端消纳稳定性,直接影响电力等清洁能源输送、消费安全。三是防御及攻击点技术,即为国家竞争优势提供强大防御力的技术,或能威胁到别的国家安全的技术。比如特斯拉的动力电池垂直一体化、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冷却系统,能够持续保持电动车领先优势。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在疫苗研发上,基因疗法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电网安全技术,直接影响一国的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四是下一代大型加速器技术,即一项能加速下一代多项技术加速发展的技术,比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技术,就是超导高频腔、速调管、等离子体加速注入器、探测器等多项技术的加速器。其中,超导高频腔又是现代粒子加速器的“心脏”,可以通过极高的能量效率给带电粒子加速。

  从债务周期看,经济转型期国家资产负债表容易失衡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周期是由债务周期主导的。有经济学家对全球 66 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史的研究发现,历次金融危机都是因为债务过高而导致,没有哪一次是真正不一样的。自 20 世纪初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两波债务长周期,1929 年的“大萧条”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分别处于第一波和第二波债务长周期攀升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阶段,原有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平衡关系被打破,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面临集中释放的挑战,国家资产负债表最容易失衡。

  观察一个经济体是否隐藏重大风险 ,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 杠杆率 ” 高低是一个领先指标。杠杆率攀升,意味着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累。通过 1996—2022 年长周期数据分析,我国杠杆率呈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总杠杆率水平并不高,但却呈快速上升趋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杠杆率从 1996 年的 114%上升到2022 年 9 月的 314%。高杠杆率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二是从结构上看,我国居民部门、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几乎是世界最高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四个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政府部门 45.5%,居民部门 62.1%,非金融企业部门 157.2%,金融部门 49.2%。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企业加杠杆,我国也不例外。1996—2022 年,我国非金融企业经过两次升杠杆阶段:第一次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从 1996 年的 84%上升到 1999 年的 100%;第二次是本轮金融危机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非常明显,从 2022 年的 97%上升到 2022 年 9 月的 157.2%。杠杆率具有放大效应,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我国经济转型中,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内在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各种局部失衡和隐患也在不断积累,这些风险如果管控不当,就

 会演变为一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可能由单一风险引发为系统性风险,由金融风险演变成实体经济风险,乃至转化成社会和政治风险。

  。

 为防止重大风险发生,必须保持国家资产负债表平衡。当前,要重点控制两方面风险。一是宏观层面控制总杠杆率,在去杠杆与稳增长中取得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去杠杆一旦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实施,必然对国际经济产生巨大的紧缩效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去杠杆”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杠杆率过高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必须要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激进式的降杠杆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实体经济发展还需要依靠加大杠杆维持经济增长。如何在去杠杆与稳增长中取得平衡,考验着政府的决策艺术。控制总债务水平的增长,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理论上,“杠杆率”是总债务/GDP 来计算。除了减少分子外,还可以做大分母,即增加公式中的 GDP,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来达到降杠杆的目的。因此,判断一国杠杆率是否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看杠杆率水平,还要看经济增长能否覆盖债务成本的增长,也就是“杠杆率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当前,去杠杆总体思路:稳增长是去杠杆的基础,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持一定的 GDP 增长,去杠杆才有基础;去杠杆,要更多依靠经济发展,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推进。二是微观层面,重点要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对于企业来说,“降杠杆”就是要将过高的杠杆恢复到正常的区间。那么,企业负债率多高是合理区间?一般不超过 70%,如果超过了,则需要去杠杆。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是 157.2%,的确太高。一方面,进行融资创新,实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资产负债表右边可通过融资结构调整达到“降杠杆”目的,主要包括负债融资、股东权益融资和夹层融资。资产负债表左边,主要是通过盘活存量“降杠杆”,即资产证券化。

 另一方面,政府进行管理创新,帮助中小微企业清算“应收账款”。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总是与高企不下的应收账款相伴随。这是因为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微企业是在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生态中生存的,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实力迫使中小微企业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用条件,致使中小微企业不得不将部分回流资金无奈地“沉淀”在应收账款上。政府如能帮助中小微企业将拖欠的应收账款“活化”为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将极大地帮助企业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从经济增长驱动力看,从资本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蕴含经济过快减速风险

  迈克尔 ·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这四个阶段虽然是一种概括性分类,但有助于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与企业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促成经济发展或导致衰退的力量。在这个系统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但如果经济增长驱动力转型不成功,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窄。能够实现这一转型的国家并不多,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正是发生在这一阶段。世界上一共 116 个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转型的只有 15 个。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穿越。目前,我国随着工业化向中后期演进,随着服务业比重份额的扩大,投资已经不可能充当经济的主导性驱动力量。经济增长驱动力如果不能顺利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型,也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为推动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创新模式需要从“ 组合式创新 ” 向 “ 原创性创新 ”。

 升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两种选择,发明或引进,到底哪种方式好,这要看哪一种方式成本

 比较低,收益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自身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那时即便有创新,也只是组合式创新。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就会出现“后发劣势”。正因为后发展国家可以轻易地模仿别人的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经济快速发展上去,因此会缺乏动力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优势”反成了“后发劣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要在已经过了技术模仿的高速发展时期来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带来一轮新的高速发展。现阶段,要建立“基础研究→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基础研究产业化率很低,仅是发达国家的 1/4;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 10%左右,这是我国在创新方面的短板。可借鉴发达国家共同研发合作平台的经验,为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并通过授予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换取技术的公开,从而促使创新。因此,我国要组建一个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合作的平台,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促进创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更紧密融合。(董小君)

篇四: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打造过硬队伍的有效途径。

  全县要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决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掌握主要风险、提高化解能力,提升勇气信心、发扬斗争精神,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对贵州脱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认真学习,常学常新、学思践悟,进一步深化对“突出短板”“任务不轻”“真抓实干”“成败系于精准”的认识把握,自觉做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具体行动,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全县上下必须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保持决战姿态,坚定必胜信念,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大力度高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等因素,总结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让更多贫困户实现长效增收。要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度实效性,严格把握政策,严格审核条件,加强过程监管,实现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要统筹解决好生态问题与生计问题,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让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要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推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贫困群众饮水安全等政策精准落实到人头,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要统筹用好各类帮扶力量,发挥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作用,用好社会帮扶力量,实现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脱贫典型,改进帮扶方式,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切实关心关怀扶贫干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扎实做好国家评估抽查“后半篇文章”,以高质量整改推动高质量脱贫。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武装,从政治上认识评估,从政治上认领反馈问题,从政治上落实整改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压紧压实脱贫责任,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加大督查力度,扎实开展“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活动。注重方式方法,综合施策抓问题整改,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突出抓好扶贫项目建设,推动工作提质提效。注重整改实效,限时高质量完成整改,确保条条要整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最近,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当前形势下,举办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研讨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习近平同志在开班式上为学员讲了十分重要的第一课。通过学习,我深受教育、启发。对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秦帝国、大汉王朝,都从兴盛走向衰亡;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从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落;李自成的灭亡、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等,历经兴衰治乱,周而复始。

  其间国泰民安的时间最长也不过百余年。我们的先贤从历史的实践中总结出

 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等等精辟的警世名言。习近平同志经常引用历史典故,启发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革命初见曙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与黄炎培先生彻夜探讨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正重告诫全党“不要学李自成”,进京是“赶考”,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演讲。“两个务必”至今仍是我们的座右铭和传家宝。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建党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同时,在大好形势下,习总书记又警示我们: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他一再严肃地告诫全党要保持“底线思维”,要有最坏的思想准备。进入“风险社会”不是骇人听闻,强调“底线思维”也绝非空穴来风。这是习近平同志殚精竭虑,夙夜为公,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敏锐洞察,深刻分析所做出的精确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能否做到未雨绸缪,决定着能否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准备之战,能否以卓越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牢牢掌握风险防控主动权

  做到未雨绸缪,看在前、防在前,是风险治理规律的一般要求。其实质是,

 在风险积聚、爆发之前,就要及时发现并防范到位,确保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化风险于无形。

  在风险治理实践中,必须努力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特别是要通过未雨绸缪来确保牢牢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赢得风险治理的取胜优势和必胜信心。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对风险要早判先知,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践中,集中体现为优良的风险预见力。主要是善于从复杂的情形中敏锐觉察并捕捉到风险的苗头,及时发现风险于蛛丝马迹和初始状态,精准察知把握风险的特点性状、动态走势,迅速锁定风险。这是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大前提。

  二是对风险要先防早治,做到预防为主。在实践中,集中体现为优良的风险预防力。主要是做到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预先应对、防微杜渐。这就要求做到积极主动、防患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三是对风险要始终保持警觉,决不给风险变大的机会与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告诫:“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对风险决不能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绷紧感知风险的神经,强化防风险的行动。

  把风险防控做实做细做好

  实践经验表明,智慧而卓越的风险治理一般都是在平时就下功夫的,如,提前扎牢篱笆、织密网络、完善制度、优化机制等。做到未雨绸缪,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主要应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从本质特点和规律机理上把握各种风险,把认识和组织工作做实做细

 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具体而言,首先,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各种风险,确保知己知彼;其次,要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高综合性的风险防控水平;再次,要开展经常性和全面性的风险排查和险情评估,摸清和排除隐患。

  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把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和系统准备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防止形式主义,不能应付打发、忽悠糊弄。此外,还要着力加强科学、灵敏、高效应对风险的预警、预案等体系建设,着重提高预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完备性,全面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础性系统准备,构筑全面周密、运行顺畅、完善可靠、安全适用的风险防控体系,真正做到筑牢堤坝、严阵以待、有备无患。

  在本领和能力上做足准备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要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在本领能力上做足准备。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

 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负起责任,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篇五: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临机处置能力,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

 1. 要始终绷紧 “ 防风险 ” 这根 “ 弦 ” 。《孙子兵法》中说道“不恃敌不来,而恃吾以有待”,意思就是说战场上不怕敌人不来,而是怕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严阵以待。平日工作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等几项重点工作交织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认真研判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甚至是最坏情况,不麻痹大意、不思想懈怠、不松劲撒手。我们只有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充分认识到防控风险的极端重要性,始终绷紧“防风险”这根弦,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风险的科学研判和工作要求上来,凝心聚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2. 要切实抓住 “ 重风险 ” 这个 “ 点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重点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

 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风险,这些领域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重大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切实找准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各类风险和潜在风险,真正摸清风险底数,分门别类实施精准防范、精准化解,提高工作成效。要切实针对政治安全、意识形态、信访维稳、山林土地权属纠纷、债务化解、农民工工资、地质灾害、消防安全等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尤其是当前面临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定要认真进行排查梳理,切实做到及时研判、及早部署,逐一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制定应急处置预案,落实防范化解责任,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切实守住守好、盯死看牢,努力占据防控重大风险的主动和有利地位,确保疫情在国内不反弹,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 要永远保持 “ 战风险 ” 这股 “ 劲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本身就是一些极其艰巨复杂的问题,是一些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矛盾,对这些风险要想实现有效防范化解,决不可能是轻轻松松、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斗争精神,敢于担当、敢于斗争,遇到矛盾和问题不绕着走,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不回避、不退缩。对一些可能引起社会风险的不当行为,要及时纠正制止,决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成势。对已经形成的重大风险,要坚决敢于“亮剑”,对因我们工作原因造成的风险隐患,更应该刀刃向内,以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和刮骨疗伤的勇气建

 立健全体制机制。同时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切实增强认识风险、发现风险、化解风险的本领,发扬“舍我其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做到既有守又有为,既有思又有行,既有继承又有创造,既接过接力棒,又跑出好成绩,做到未雨绸缪防范风险,主动出击化解风险。

 4. 要坚决扛起 “ 控风险 ” 这份 “ 责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党的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还有待提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面对的这些挑战和风险,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决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懈怠。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担当、迎难而上,深入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规律,要在及时中止风险演化中防控风险,主动作为,中止风险的演化,或是改变风险的路径,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全力以赴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的保障。

篇六: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学习 2021 中央经济 工作 会议 体会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阐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向更高形态、更复杂结构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风险易发高发,有可能集中释放,可谓是“惊险”的跳跃。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转型期重大风险形成机理和运行规律,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从长周期看,经济转型期往往面临“前技弱化、后技不足”的矛盾

  技术创新一般规律是一项新科技从研发到运用需要50 到 60 年,由此推动经济重大转型。从 1782 年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每隔 50 到 60 年就会发生一次因科技发明推动经济转型。这种变化主要是技术创新带动的产业革命推动的。当新一轮技术创新启动时,巨大的技术变革能够强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长周期的繁

 荣。当上一轮技术开始弱化,边际效益递减,而新一轮创新技术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时,经济会呈衰退趋势。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波动,1929—1933 年的“大萧条”正好落在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当时,电气和重化工业等技术处于弱化阶段,而汽车制造、半导体、计算机等新技术尚处研发阶段。2008—2021年,正好落在第五个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全球经济再次面临“前技弱化(信息技术)、后技不足(人工智能)”的新矛盾。我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大周期背景下,同样面临“前技弱化、后技不足”的矛盾。

  “十四五”或更长时间里,我国在国家战略上,需要从“四类全球关键技术”入手。一是理论支撑技术。即一项技术是其他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如工业互联网、工业 4.0 和“两化”深度融合是解决工业生产困境的主要途径,它们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就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西方国家不约而同都把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作为革命性技术。这种 CPS系统小如心脏起搏器,大如国家电网,其意义在于实现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整合与统一,将让整个世界互联起来。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CPS 将会改变人与物理世界的互动关系。二是技术链上游易被人“卡脖子”的技术,即一项技术处于技术链上游,

 能阻止下游多项技术的发展,比如芯片技术。芯片技术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军事工业、云计算、5G 基站以及区块链等产业的发展。又如特高压盆式绝缘子材料关键技术、环氧绝缘件闪络、新型环保气体以及送端系统稳定控制等,会直接影响特高压交流、电网可靠性、终端消纳稳定性,直接影响电力等清洁能源输送、消费安全。三是防御及攻击点技术,即为国家竞争优势提供强大防御力的技术,或能威胁到别的国家安全的技术。比如特斯拉的动力电池垂直一体化、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冷却系统,能够持续保持电动车领先优势。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在疫苗研发上,基因疗法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电网安全技术,直接影响一国的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四是下一代大型加速器技术,即一项能加速下一代多项技术加速发展的技术,比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技术,就是超导高频腔、速调管、等离子体加速注入器、探测器等多项技术的加速器。其中,超导高频腔又是现代粒子加速器的“心脏”,可以通过极高的能量效率给带电粒子加速。

  从债务周期看,经济转型期国家资产负债表容易失衡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周期是由债务周期主导的。

 有经济学家对全球 66 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史的研究发现,历次金融危机都是因为债务过高而导致,没有哪一次是真正不一样的。自 20 世纪初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两波债务长周期,1929 年的“大萧条”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分别处于第一波和第二波债务长周期攀升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阶段,原有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平衡关系被打破,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面临集中释放的挑战,国家资产负债表最容易失衡。

  观察一个经济体是否隐藏重大风险,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高低是一个领先指标。杠杆率攀升,意味着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累。通过 1996—2021 年长周期数据分析,我国杠杆率呈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总杠杆率水平并不高,但却呈快速上升趋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杠杆率从 1996 年的 114%上升到2021 年 9 月的 314%。高杠杆率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二是从结构上看,我国居民部门、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几乎是世界最高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9 月,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四个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政府部门 45.5%,居民部门 62.1%,非金融企业部门 157.2%,金融部门 49.2%。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企业加杠

 杆,我国也不例外。1996—2021 年,我国非金融企业经过两次升杠杆阶段:第一次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从 1996年的 84%上升到 1999 年的 100%;第二次是本轮金融危机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非常明显,从 2007 年的 97%上升到 2021 年 9 月的 157.2%。杠杆率具有放大效应,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我国经济转型中,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内在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各种局部失衡和隐患也在不断积累,这些风险如果管控不当,就会演变为一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可能由单一风险引发为系统性风险,由金融风险演变成实体经济风险,乃至转化成社会和政治风险。

  为防止重大风险发生,必须保持国家资产负债表平衡。当前,要重点控制两方面风险。一是宏观层面控制总杠杆率,在去杠杆与稳增长中取得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去杠杆一旦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实施,必然对国际经济产生巨大的紧缩效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去杠杆”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杠杆率过高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必须要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激进式的降杠杆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实体经济发展还需要依靠加大杠杆维持经济增长。如何在去杠杆与稳增长中取得平衡,考验着政府的决策艺术。控制总债务水平的增长,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理论上, “杠杆率”

 是总债务/GDP 来计算。除了减少分子外,还可以做大分母,即增加公式中的 GDP,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来达到降杠杆的目的。因此,判断一国杠杆率是否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看杠杆率水平,还要看经济增长能否覆盖债务成本的增长,也就是“杠杆率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当前,去杠杆总体思路:稳增长是去杠杆的基础,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持一定的 GDP 增长,去杠杆才有基础;去杠杆,要更多依靠经济发展,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推进。二是微观层面,重点要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对于企业来说,“降杠杆”就是要将过高的杠杆恢复到正常的区间。那么,企业负债率多高是合理区间?一般不超过 70%,如果超过了,则需要去杠杆。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是 157.2%,的确太高。一方面,进行融资创新,实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资产负债表右边可通过融资结构调整达到“降杠杆”目的,主要包括负债融资、股东权益融资和夹层融资。资产负债表左边,主要是通过盘活存量“降杠杆”,即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政府进行管理创新,帮助中小微企业清算“应收账款”。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总是与高企不下的应收账款相伴随。这是因为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微企业是在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生态中生存的,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实力迫使中小微企业接受

 对自己有利的信用条件,致使中小微企业不得不将部分回流资金无奈地“沉淀”在应收账款上。政府如能帮助中小微企业将拖欠的应收账款“活化”为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将极大地帮助企业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从经济增长驱动力看,从资本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蕴含经济过快减速风险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这四个阶段虽然是一种概括性分类,但有助于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与企业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促成经济发展或导致衰退的力量。在这个系统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但如果经济增长驱动力转型不成功,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窄。能够实现这一转型的国家并不多,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正是发生在这一阶段。世界上一共 116 个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转型的只有 15 个。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穿越。目前,我国随着工业化向中后期演进,随着服务业比重份额的扩大,投资已经不可能充当经济的主导性驱动力量。经济增长驱动力如果不能顺利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型,也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为推动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创新模式需要从“组合式创新”向“原创性创新”升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两种选择,发明或引进,到底哪种方式好,这要看哪一种方式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自身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那时即便有创新,也只是组合式创新。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就会出现“后发劣势”。正因为后发展国家可以轻易地模仿别人的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经济快速发展上去,因此会缺乏动力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优势”反成了“后发劣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要在已经过了技术模仿的高速发展时期来进行原创性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带来一轮新的高速发展。现阶段,要建立“基础研究→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基础研究产业化率很低,仅是发达国家的 1/4;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 10%左右,这是我国在创新方面的短板。可借鉴发达国家共同研发合作平台的经验,为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并通过授予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换取技术的公开,从而促使创新。因此,我国要组建一个由高校、科

 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合作的平台,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促进创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更紧密融合。

篇七: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题 4 :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时政背景:

 2121 年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名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讲话,其中,第四个重要问题为: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总书记强调,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

 ●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

 ●要压实责任,“谁家孩子谁抱”,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

 ●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

 ●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

 ●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

 ●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

 ●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

 ●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问题解析:

 1. 为什么要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能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直接关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论述,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周全准备,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

 2. 如何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风险意识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始终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这根弦,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

 在风险研判上,见微知著、全面排查。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国内外重大风险演进的规律性,特别是认真研判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风险研判能力,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领导干部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在风险化解上,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党中央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证。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更好发挥制度优势。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优势这个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冲击。比如,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知识链接:

 《经济生活》 1.坚持创新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2.坚持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3.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国家要做好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坚持开放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政治生活》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优势这个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冲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也是应对风险的政治保证。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3.中国共产党要科学执政,政府要科学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底线思维,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

 4.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履行好各项职能。防灾备灾的全过程必须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5.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广基层一线维护公共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

  6.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文化生活》 1.发挥教育传播文化的作用,发挥文化传递沟通的功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升灾害防御水平,关键是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加强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2.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3.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筑牢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人民防线。坚持社会共治,拓展人民群众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途径。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5.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生活与哲学》 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有预见性,要树立底线思维,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强调立足整体,稳定大局、统筹协调的方针。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因此我们要求我们树立忧患意识。

 4.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

 5.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

  6.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要依法合规、要压实责任、要有充足资源、地方和企业股东要化解和承担风险、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

 7.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着力用高质量发展来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深化改革激发新

  发展活力,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四. 典型试题:

 1.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并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对于数字技术的认识,我们既要讲当前,更要讲长远;既要看国内,更要看全球;既要防风险,更要促发展;特别对于其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要有深刻、系统完整的认识。材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③事物固有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论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2.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④"稳"具有相对性,“向好”具有绝对性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从制度机制上全面贯彻、体现和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有力保障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这一举措 (

 ) ①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实际情况

 ②体现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 ③保障香港地区的立法权,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 ④确保爱国爱港者治港,切实提高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2022 年 4 月 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有效管控重点风险,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

 举一纲而万目张。现实中,少数人陷入了把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误区。实际上,疫情防不住,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定,才能为抗疫情、稳民生、保安全等各项工...

篇八: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总书记经常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越是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回眸来路,正是在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

 着眼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也面对着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

 风险挑战不会因为逃避退让而自动消失,只有主动作为才能有效化解。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防控能力,是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斗争。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在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下,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必将夺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场又一场胜利。

相关热词搜索: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化解 正确认识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