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第一章会计信息化概论

第一章会计信息化概论

发布时间: 2021-10-12 10:55:56

  第一章

 会计信息化概论 【学习目标】

  熟悉数据、信息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 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特征  了解国内外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简单应用,逐步深入到业务的各个领域,并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能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各种数据信息,以应对日益激烈变化的市场。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更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

 一、数据和信息 (一)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描述,是反映客观事物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的符号。用于记录数据的符号有数字、文字、字符、图形等多种形式,因此数据一般包括数字数据和非数字数据。

 (二)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信息是一种经过加工处理后才有用的数据。信息可以用数字、符号、文字、图表、声音和影像等形式来表示。

 (三)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记载,信息则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必然是数据,但数据未必

 是信息,经过加工后有用的数据才是信息,而加工后没有被采用的数据仍然是数据。

 二、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 (一)会计数据

 会计数据是指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是对经济活动属性(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的描述。在会计工作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来源、渠道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都属于会计数据。

 (二)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对会计业务及管理活动起辅助决策作用的数据。会计信息表现为在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中形成的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

 会计信息主要可分为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三类。财务信息是反映已经过去的业务活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账簿等;管理信息是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如预算与决算、本期与历史记录相比较产生的分析报告等;决策信息是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和指导性的信息,如年度计划、单项预算、综合预算等。只有将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生成会计信息后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所用。

 三、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可称为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是系统内能完成某种功能的单元。例如,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个子系统构成;而对一个企业而言,若把整个企业看作一个经营系统,则企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可视为这一系统的子系统。

 系统内部同时存在着物资流和信息流。例如,某公司为完成一项生产经营任务,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并配备相应的资金、设备、材料等物资条件。在公司的供、产、销经营活动中,这些物资因素各自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行,并且各种物质因素相互联系、不断运动,从而形成一个物资流。与此同时,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数量、质量、速度、形态、结构、特征等方面的信息,也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形成一个信息流。在一个系统中,物资流是活动的主体,物资流的数量、质量等特征可以通过信息流反映出来,相关者可以通过信息流了解并掌握物资流的运行状态,实现对物资流的控制,保证物资流的畅通。

 信息系统由一组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是用来在组织中支持事务处理、分析、控制与决策的系统,即将输入数据经加工处理后输出有用信息的系统。信息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及信息输出等功能。

 (二)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处理会计业务,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和辅助决策,有效地组织和运用会计信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形成的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运用,例如,取得原始凭证是信息的获取,原

 始凭证的审核是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会计管理与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应用。

 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有秩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信息输出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务,所有部分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及对会计信息利用有重要影响的非会计信息,以便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这三部分既分别自成系统,又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会计核算子系统主要进行会计的事后核算,它可以记录、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其结果,以便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绩效,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子系统用于会计工作中的事中控制,主要是对购、销、存等环节发生的业务进行追踪管理;决策子系统用于事中控制和事前决策,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产生的数据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财务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四、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学科中的简称。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会计电算化制度规定,使会计电算化向法制化、通用化和标准化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对会计电算化的功能进行扩充和丰富,会计电算化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工作中的信息技术高度应用的需求,所以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会计信息化概念是传统会计学科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动态更新,并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实现会计核算工作与业务处理的高度集成化。借助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企业经营者科学决策。此外,可以方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会计信息化的便捷性是经济社会高效运转的保障。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通过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可知,会计信息化是传统会计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处于一种逐渐完善、不断发展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1. 普遍性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所有领域的全面运用。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虽然

 起步较晚,但是在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和会计教育这些方面的发展较快,并且成效显著,只是目前还没有真正达到会计信息化的层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会计理论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比较滞后。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仍旧依赖传统的会计理论,并没有构建出完善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对传统的理论体系进行修正。会计信息化普遍性的特征,要求会计业务在各个领域必须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成完善的应用体系。

 2. 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息化过程中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这些数据不论是局域的还是广域的,也不论其来自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一旦发生,这些数据都要及时地存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器中并传送到系统中等待处理。第二,会计信息系统可对存入的数据实时进行处理。会计数据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触发系统内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使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动态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 集成性

 集成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融合集成企业会计体系内的子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内的其他相关子系统,以达到信息统一管理和数据有效交换的目的。在传统会计工作中,为了使财务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需要大量的财会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但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企业可以通过财务软件集成处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流程,极大地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并有效地避免传统会计方式下会计数据的重复录入。

 4. 渐进性

 会计信息化的渐进性表现在不管是国家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是企业构建自身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开展。这个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用现代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的会计模式,这一阶段表现为会计核算的现代化,即日常的会计数据录入核算等工作通过计算机软件去处理,构建企业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第二步,实现传统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表现为扩展企业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从核算层面扩展到管理层面,建立简单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领域。第三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式的重构,表现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最终形成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两者因为思想构架和产生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社会时期,会计的日常业务量逐渐增多,人工为主的处理方式逐渐落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企业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这样会计工作就进入电算化阶段,而在全面实现电算化以后,我们也进入到信息社会,要求企业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管理,这就诞生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由此看来,会计电算

 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是时代转换的结果。然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渐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处理力度,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中,有一个公式: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由此可见信息之重要性。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 目标任务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的,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 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设立时的环境束缚,主要是针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信等新的信息技术。

 4. 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其会计程序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设计,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 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可以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输出。

 第二节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会计信

 息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由手工到机械、由机械到计算机化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1946 年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直到 1954 年 10 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薪金,才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真正应用到会计领域,促进了会计处理技术的真正变革,最初的处理内容仅限于工资计算、库存材料的收发核算等一些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它以模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提高了这些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的效率。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人们开始逐渐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系统地提供经济分析、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手工簿记系统被电子信息系统取而代之。这个时期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是电子计算机几乎可以处理手工簿记系统的全部业务,打破了手工方式下的一些常规结构,更重视数据的综合加工处理,并加强了内部管理。这一时期所开发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能为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但各种功能之间还未实现共享。

 20 世纪 70 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催生了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企...

相关热词搜索: 概论 信息化 会计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