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请谈一谈你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认识(一)2021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请谈一谈你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认识(一)2021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发布时间: 2021-10-15 11:36:50

 试卷代号:3959 1 2021 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论述题:

 1982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提出, 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请谈一谈你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认识。(30 分)

 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 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 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 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 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 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 式长期不变;髙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 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 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 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邓小平指出:“中国面临 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 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 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 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充分考虑了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处境、利益和前途。实行“一国两 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 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

 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 两制”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 有益于人民。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 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国家必须统一,任何制造“两个中国” “一国两府” “一中一台” “台 湾独立”的图谋都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

 我们的愿望,要尽一切力量去争取的,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不放弃使用武力,有利于促进和平解决。只要台湾当局以中华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重,消除阻挠祖国统一的人为障碍,通过接触和谈判,按 照“一国两制”的构想,终归是可以实现统一大业的。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 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根据“一国 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并分别 签订了联合声明,推动了港澳回归的历史进程。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 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国开(中央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网络

 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终结考试三[试卷三] 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进一步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

 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气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

 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水的只管治水、护田

 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国情,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为国土增添绿装,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国土的生态功能。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针对耕地退化问题,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使超载的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些重大生

 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这就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相关热词搜索: 开卷 毛泽东思想 你对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