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模块一模块达标检测

模块一模块达标检测

发布时间: 2021-10-15 11:47:58

 模块一 模块达标检测

 (建议用时:45 分钟) 一、选择题 1.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解析: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 项符合题意;B、D 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

 答案:A 3.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遗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 A 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 B 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 C 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 5 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B 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经济也与市场联系,故 C 项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大发展。这一事例(

 )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商结合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开创封建国家官营商业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 C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推行,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 A.说明农业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 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 三项不是主要原因,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A 项正确;B 项不能体现“异质”;C 项说法不正确;D 项说法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答案:A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议政机构,有权批评政治得失。这表明黄宗羲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选 B 项。学校监督政府不等于“权力制衡”,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民权意识,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 A 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 B 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 C 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然而也是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两千多年中长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地位,与

 题意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 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 B.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解析:从文本信息“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可知是汉赋,“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可知是造纸术的改进,反映的朝代是汉代。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制度,故 A 项错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出现于宋元时期,故 C 项错误;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于唐末,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2.“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 A 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B 项错误。C、D 两项则不属于文学创作领域。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

 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 18 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如果赞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的经济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的相同之处;其二认为宋代积贫积弱,如果认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无权,以及宋朝政府在与其他势力的对抗中的情况分析;也可以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则分别阐述宋代与文艺复兴的不同及宋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先进之处。

 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

 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观点三: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个方面) 观点四: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

 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代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 960 年建立到 1279 年灭亡,历时 300 多年,延续时间长。(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模块 达标 检测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