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财政平衡看财政扩张空间]

[从财政平衡看财政扩张空间]

发布时间: 2021-10-17 12:18:37

从财政平衡看财政扩张空间

【作者】顾海兵【作者简介】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内容提要】今后几年中国财政收支不平衡程度仍处于轻度偏重或中度偏轻,尚没有真正进入中度不平衡区间,更没有进入严重不平衡区间【摘要题】改革探索【正文】

财政赤字或财政赤字率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难以进行财政收支平衡程度比

较。

财政赤字或财政赤字率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赤字或赤字率可以大于 0,也可以等于 0,也可以小于 0,这样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就难以进行财政收支平衡程度比较。

为此,笔者提出利用财政支出补偿系数,将财政赤字的减法运算改为

除法运算,即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来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程度。

回顾历史

依据这一系数计算方法笔者测定了中国近 20 年来财政收支的平衡程

度,得到这样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程度近 20 余年是逐步下降的。

从财政平衡率看,由开始的 99 逐步下降至 85,财政平衡程度总计下

降了 14,平均每年下降 07 个百分点左右; 从财政赤字率看, 由开始的 025

逐步上升到 23,财政赤字程度上升了 10 倍,平均每年上升 011 个百分点。

第二,财政平衡率与财政赤字及财政赤字率各有其独特作用,并在一

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但就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程度而言,财政平衡率比后

两者更科学一些。

首先,财政赤字率有正数、负数,因而年度之间不可比。

例如, 1981 年与 1985 年财政不仅无赤字而且有结余,即负赤字,如此, 1982 年与 1991 年、 1985 年与 1984 年、 1986 年与 1985 年就无法比较财政收支平衡程度。

其次,财政赤字率的数值变动往往以倍数计,而财政平衡率则在

1 附

近波动,比较平滑,因而财政平衡率更适宜反映财政波动的本质,亦与的

波动相匹配。

再次,有时财政赤字率反映年度之间财政平衡程度变化会失真。

比如, 1999 年与 2001 年,财政平衡率大体相同,而财政赤字率却上

升高达 21;又比如, 2002 年与 2000 年,财政平衡程度是提高的,而财政

赤字率却上升 78。

第三,财政平衡率的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以 5 年为一个周期观察,由六五至九五大体上财政平衡率每 5 年

下降 03 个百分点。

六五时期是 989,七五时期是 955,八五时期是 920,九五时期是 890。

其次就每一个 5 年周期的内部观察,一般前 2-3 年的数值明显异于或

高于后 3-2 年,如果去掉中间 1 年,则前 2 年与后 2 年差距更为明显。

预测未来

由以上实证分析加以外推,我们可以作出如下预测

首先,依据财政平衡率每 5 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九五时期财政平衡

率为



089,可推断



2001



年至



2005



年财政平衡率在



086 或



085。

依据



5 年周期内前高后低特征, 推断



2003



年财政平衡率在



085 左右,

2004



年至



2005 年低于



085。

2006 年至



2010 年财政平衡率在



082 至



083。

其次,假定财政收入占比重维持现有水平不变



171,则当财政平衡率

为 085 至 086 时,财政赤字率为 302 至 278;当财政平衡率为 082 至 083

时,财政赤字率大体为 375 至 350,假定财政收入占比重依近几年上升规律变动可以升到 23 至 25,则当财政平衡率为 085 至 086 时,财政赤字率为 424 至 391;当财政平衡率为 082 至 083 时,财政赤字率为 527 至 492。

由此,我们可以基于财政收支平衡率把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程度划分为

如下几个区间当财政平衡率高于 100 时,为平衡有余;当财政平衡率处于

095 至 100 时,为基本平衡;当财政平衡率处于 090 至 095 时,为轻度不

平衡;当财政平衡率处于 085 至 090 时,为中度不平衡;当财政平衡率处

于 075 至 085 时,为严重不平衡;当财政平衡率为 075 以下时,为极度不

平衡或为财政危机。

综合而言,今后几年中国财政收支不平衡程度仍将处于轻度偏重或中

度偏轻,尚没有真正进入中度不平衡区间,更没有进入严重不平衡区间。

相关热词搜索: 财政 财政 扩张 平衡 从财政平衡看财政扩张空间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