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 电自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电力系统分析电子书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 电自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电力系统分析电子书

发布时间: 2021-10-20 10:15:29

·PAGE 6·

国家电网

STATE GRID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JI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2010年6月

目 录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2010年6月

1 前言 1

1.1课程性质 1

1.2基本理念 1

1.2.1面向职业岗位,关注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 1

1.2.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 2

1.2.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2

1.2.4校内外结合原则 3

1.2.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3

1.3设计思路 3

1.3.1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技 能为核心 4

1.3.2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组织课程教学 4

1.3.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4

1.3.4借助在线教学网站,拓展“教”与“学”的空间 5

2 课程目标 5

2.1总体目标 5

2.2基本目标 5

2.2.1知识目标 5

2.2.2技能目标 6

2.2.3素质目标 6

3 内容标准 8

学习情境一: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 8

学习情境二: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 10

学习情景三: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14

4 实施建议 16

4.1教学建议 16

4.1.1教学方法 16

4.1.2教学组织 16

4.1.3教学要求 17

4.2评价建议 17

4.2.1评价具体内容 17

4.2.2评价的方式与成绩的评定 18

4.3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18

4.3.1教材的内容 18

4.3.2教材的形式 18

4.3.3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18

4.3.4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原则: 19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9

4.4.1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 19

4.4.2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资源 19

5 附录 21

5.1教材及参考书 21

5.2本标准制定依据 21

5.3 其它 21

PAGE 21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电力系统分析(580204L17)

专业名称及代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580204)

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定位: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78学时

开课学期:3、4

1 前言

1.1课程性质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前期基础课和后期专业课程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电气运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进行电力系统研究、分析的前提和保证,该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及元件的模型和参数的计算;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潮流计算;调频和调压;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的概念。它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其特点是理论不易掌握、概念和方程较多且不好记忆、对学生高等数学和电路、电机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实践应用性强等。

1.2基本理念

1.2.1面向职业岗位,关注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即从事电机、电力系统相关单位进行分析、运行、调度和管理)的要求,在课程目标设计时注重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体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的思路。即先传授并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在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情景需求或具体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和完成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进而使学生具备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具有深刻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职业生活,在培养这些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强调关注多角度、多层面的能力整合,包括为适应岗位所需的方法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和专业术语能力等),为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为适应组织管理所需的社会能力(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神等),提倡在全面素质结构基础上培养职业能力。

在教学内容选取时体现基础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基础性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低要求;针对性是针对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选择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不追求全面;实践性是指为了保证学生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实践性原则,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主线,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

1.2.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该课程内容的必要调整与更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教学的过程,改进学习的方式, 将传统的课堂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通过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很清楚的掌握电力系统常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促使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了解该门课程的最新趋势,如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

1.2.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2.4校内外结合原则

除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相应实验和实训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仿真机和实际生产过程中观察和操作电力系统运行和调度情况,将所学工程理论基础与实际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电力系统的状态,使学生获得了对实际电力系统的基本分析能力。

1.2.5注重过程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综合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过程性 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构成。在课堂研讨和操作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应以过程性 评价为主,主要以学生的考勤、态度、报告、回答问题等形式来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学生态度培养,注重学生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及创新精神培养。在结束课程教学过程后,以终结性 评价为主,着重检测学生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 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 本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3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能力分析”来开设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在设计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3.1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

在大量的企业调查和反馈、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以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来设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也是紧紧围绕项目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设置的,但同时又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需要。在设置这些内容时又考虑到相关职业证书的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1.3.2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组织课程教学

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了以知识体系传播的传统教授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导向,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组织课程教学,并选择适当项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享受工作的乐趣并且还能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建立职业能力。同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计算机运用过程中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知识水平的发展。

要突破片面追求理论讲解的模式,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用“观察、思考、操作、举例”带动“读、写、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的上岗就业和继续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

1.3.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课程标准与相关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工种要求的知识相衔接,课程的理论考试与职业资格应会考核相融通,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应会考核相融通。实践环节的效果以实际操作过程及效果为评判依据。

1.3.4借助在线教学网站,拓展“教”与“学”的空间

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案、PPT课件、案例、习题、学生学习指南,任课教师在线答疑等,借助于教学网站,搭建“学生自学、教师交流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以常规课堂教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网络教学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以适合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胜任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有关电力系统的分析、运行、调度和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其总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两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2)掌握电力系统短路和潮流两大基本运算。

(3)提高协同合作的能力与技能。

2.2基本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电力网各元件的等值电路和参数计算。

(3)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电流的实用计算。

(4)电力系统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和计算。

(5)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6)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

(7)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和频率调整。

(8)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

(9)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0)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2.2.2技能目标

(1)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掌握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和掌握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2)掌握架空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和参数计算;掌握标幺制的参数计算。

(3)掌握短路的一般概念;掌握三相短路计算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起始次暂态电流和冲击电流的实用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曲线及其应用。

(4)掌握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掌握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和计算。

(5)掌握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掌握开式、闭式网络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

(6)掌握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的基本概念;掌握发电机调压;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利用无功功率补偿调压和线路串联电容补偿调压。

(7)掌握频率调整的必要性;掌握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和频率调整的基本方法。

(8)掌握电力网中的能量损耗和等微增率准则的运用。

(9)掌握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的基本概念。

(10)了解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的算法和程序。

2.2.3素质目标

由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进行电力系统研究、分析的前提和保证,其重要性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影响比较大,在具备知识目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后,为了满足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分析,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

(1)细心、认真的工作态度:处理问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多观察、多思考,根据现象依据原理认真分析,要有备而来,误操作可能会造成电力系统重大事故。

(2)善于组织和计划:要根据相关规程,在操作前组织好、计划好。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3 内容标准

学习情境一: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

项目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模型

项目二:电力系统短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具体表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表1 “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

序号

学习内容

学习的目标

工作任务

知识点

重点与难点

课时分配

项目一:

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模型

单元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趋势。

能力目标: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和接线方式。能了解系统接线图,会计算各种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1、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概念、系统图、特点及基本要求;

2、计算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3、掌握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及特点;

4、了解电力系统的负荷与负荷曲线;

5、了解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电力网、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图形符号和参数特性,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及基本要求,发电机、变压器及分接头、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和系统额定频率,开式网和闭式网的概念和特点,电力系统的日负荷与年负荷曲线,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及各自特点。

重点:电力系统运行的概念、特点、接线方式及基本要求。

难点:变压器及分接头的额定电压。

8

单元二: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知识目标:掌握电力网各元件的等值电路和参数计算,掌握运用标幺制或有名制进行电力网的分析和计算。

能力目标:掌握电力系统各主要元件的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学会将电力系统接线图转化为等值电路图即建立其数学模型,就可以运用标幺制或有名制进行电力网的分析和计算。

1、掌握架空线的参数及等值电路;

2、掌握变压器的参数及等值电路;

3、了解发电机和负荷的参数及等值电路;

4、学会标么制的计算方法及电力系统等值电路的绘制。

架空线的电阻、电抗、电导、电纳及等值电路图,双绕组和三绕组变压器电阻、电抗、电导、电纳及等值电路图发电机和负荷的参数及等值电路,标幺制、标幺值、基准值、平均额定电压,电力系统等值电路的绘制方法。

重点:架空线和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和参数计算,标幺制的运用。

难点:三绕组变压器的参数计算,不同基准值之间的标幺值转换。

8

项目二: 电力系统短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单元一: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实用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短路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三相短路计算的实用计算和计算曲线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用网络化简和标幺制分析与计算三相短路电流。

1、掌握短路的基本概念、类型、产生原因和危害;

2、初步掌握网络变换和化简的方法;

3、掌握起始次暂态电流、冲击电流的计算;

4、了解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

5、了解计算曲线的应用。

短路、三相短路、对称短路、不对称短路、瞬时性故障、永久性故障、动稳定、热稳定、星网变换、有源电势的合并、转移阻抗和输入阻抗、无限大功率电源、起始次暂态电流、冲击电流、短路电流最大有效值、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和非周期分量、计算电抗、计算曲线。

重点: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实用计算。

难点:网络化简和起始次暂态电流、冲击电流的计算。

12

单元二:电力系统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和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与计算。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对称分量法和正序等效定则来分析和计算电力系统各种不对称故障。

1、掌握对称分量法的概念、公式和运用;

2、了解电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重点掌握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

3、学会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

4、掌握运用对称分量法和正序等效定则来分析和计算电力系统各种不对称故障。

单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短路接地、对称分量法、(发电机、变压器、架空线、负荷的正、负和零序阻抗)、各序网络、复合序网、正序等效定则、非全相断线。

重点: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对称分量法和正序等效定则的运用。

难点: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正序等效定则。

12

学习情境二: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

项目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项目二:电力系统的调压和调频

项目三: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稳定性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见表2。

表2 “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

序号

学习内容

学习的目标

工作任务

知识点

重点与难点

课时分 配

项目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单元一: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计算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的公式及运用。

能力目标:能熟练掌握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计算。

1、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概念、用途和基本公式;

2、掌握在给定的接线方式和运行条件下,确定简单网络中的功率分布、功率损耗及各母线的电压。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压降落纵分量、电压降落横分量、电压损耗、功率损耗、输电效率。

重点:电力系统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的公式。

难点:简单电力网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公式及的运用。

4

单元二:开式网的电压和功率计算

知识目标:运算负荷、开式网的电压和功率计算。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两级及以上开式网的潮流计算。

1、掌握运算负荷的概念和利用递推的方法进行一级电压开式网的潮流计算;

2、两级及以上开式网的潮流计算。

运算负荷、开式网、闭式网、递推法、始端电压偏移、末端电压偏移。

重点:开式网的潮流计算。

难点:运算负荷和两级及以上开式网潮流计算时的电压折算。

4

单元三:闭式网的电压和功率计算

知识目标:计及功率损耗时简单闭式网的电压和功率计算。

能力目标:能够计算计及功率损耗时双端供电网和环网的电压和功率。

1、掌握功率分点的概念,学会不计功率损耗时双端供电网的潮流计算;

2、了解计及功率损耗时双端供电网的潮流计算;

3、了解含变压器的环网的潮流计算;

4、了解闭式网潮流的调整控制。

有功功率分点、无功功率分点、双端供电网、环网、经济功率分布、串联加压器

重点:简单闭式网的电压和功率计算。

难点:计及功率损耗时双端供电网和环网的潮流计算。

2

项目二:电力系统的调压和调频

单元一:电力系统的无功平衡和电压调整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电压管理的概念,掌握各种调压方式的特点和运用;

能力目标:理解无功功率负荷和无功功率损耗、无功电源、无功功率平衡的概念;掌握电力系统的电压管理及调压措施。

1、明确电力系统电压调整的必要性,无功功率负荷和无功功率损耗,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电源;

2、了解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水平的关系;

3、明确我国允许电压偏移,中枢点电压的管理,电压调整的基本原理;

4、掌握各种调压方式的特点和运用。

电力系统调压的必要性、无功功率负荷、无功功率损耗、无功功率电源、无功功率平衡、电压中枢点及调压方式、改变发电机励磁的调压、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调压、利用无功补偿调压、改变线路参数调压、电力系统综合调压。

重点: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调压、利用无功补偿调压。

难点: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水平的关系。

8

单元二:电力系统的有功平衡和频率调整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的频率水平与有功功率的关系;频率调整的概念、原理及计算。

能力目标:掌握频率一、二次调整的概念、原理及计算,熟悉系统的有功功率负荷在各个发电厂之间的合理分配。

1、理解电力系统调频的我国规定的频率允许的偏移范围;

2、掌握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方法及对应的频率调整方法;

3、互联系统的频率调整;

4、主调频厂的选择;

5、频率调整和电压调整的关系;

6、各类发电厂的合理组合。

频率允许的偏移范围、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频率一次调整、频率二次调整、经济调度、调速器、调频器、互联系统的频率调整、主调频厂、辅助调频厂、非调频厂、枯水期、丰水期。

重点:频率一、二次调整的概念、原理及计算。

难点:互联系统的频率调整。

6

项目三: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稳定性

单元一: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的最优分配,等微增率准则的概念和运用,电力网中的电能损耗,降低电力网电能损耗的措施。

能力目标:掌握电力网中的能量损耗;等微增率准则的概念和运用。

1、理解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的最优分配,等微增率准则的概念和运用;

2、掌握电力网中电能损耗的计算方法;

3、降低电力网电能损耗的措施。

电力系统有功负荷的最优分配、发电机组的耗量特性、比耗量、耗量微增率、、等微增率准则、电能损耗、网损率、负荷损耗时间法、等值功率法、最大负荷损耗时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经济功率分布。

重点:等微增率准则的概念和运用,降低电力网电能损耗的措施。

难点:电能损耗的计算方法。

4

单元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目标: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概念和判据,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措施。

能力目标: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含义和分类,介绍了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概念以及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措施。

1、理解电力系统的功角特性;

2、掌握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判据;

3、掌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判据;

4、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措施。

电力系统稳定、功角特性、扰动、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简单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判据、静态稳定储备系数、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等面积定则、自动励磁调节装置、自动重合闸、发电机电气制动、快速关闭汽门、输电线路强行串联补偿。

重点::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概念和判据。

难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判据。

4

学习情景三: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项目一: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见表3。

表3 “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

序号

学习内容

学习的目标

工作任务

知识点

重点与难点

课时分 配

项目一:电力系统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单元一:短路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知识目标:电力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和节点阻抗矩阵,短路计算的计算机算法公式。

能力目标:掌握电力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电力系统计算程序进行短路电流计算。

1、掌握电力网络节点导纳矩阵和了解节点阻抗矩阵;

2、初步了解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机算法。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阻抗矩阵、稀疏矩阵、MATLAB语言、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程序、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程序。

重点:电力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

难点:利用MATLAB程序进行短路电流计算。

2

单元二: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知识目标: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的数学模型、约束条件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电力系统计算程序进行潮流计算。

1、掌握电力系统节点的分类和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

2、初步了解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PQ节点、PV节点、平衡节点、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同步迭代、异步迭代。

重点: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的数学模型。

难点:利用MATLAB程序进行潮流计算。

2

单元三:实际电力系统计算软件的介绍

知识目标:介绍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软件。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1、初步了解实际的电力系统计算程序功能介绍;

2、初步了解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软件的界面。

程序界面、菜单栏、工具栏、元件栏、状态栏,状态栏包含统计列表、设备属性窗口、输出窗口、可视化界面。

重点:无。

难点: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软件的功能。

2

4 实施建议

4.1教学建议

4.1.1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媒体、图示、现场指导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专业技能;

(3)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本专业其他岗位关联知识,使其成为一体,树立严谨、认真、耐心、仔细、效益的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5)在教学过程中,能营造职业岗位的情景,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职业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能够把日常所看到的电力系统知识衔接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习惯,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像项目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途径;

(8)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贯穿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4.1.2教学组织

(1)教学方式: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当的介绍我国电力系统的概况和新趋势,要多应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教学挂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同步,也可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2)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教学内容要重视电力系统短路电流和潮流计算的方法,并结合计算机运用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要以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程序对实际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4.1.3教学要求

(1)要注意本专业前后课程的衔接和知识的连贯性;

(2)教学资源:需要电力系统各种电气设备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设备等支持教学;

(3)教师要求: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宽,操作性强。要求讲授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广的知识面。

4.2评价建议

采用综合评价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过程与态度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另一个是考试成绩,即终结性评价。过程和态度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不再一考定乾坤,突出过程与态度评价。过程与态度评价反映学生阶段成果与学习态度,及做人、做事态度。终结性 评价反映学生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

综合评价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情况进行详细计录,累积保存好原始数据,课程结束后结合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2.1评价具体内容

(1)平时考勤:强制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按时出勤、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这是学习效果的基本要件。另外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考勤也是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否则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和竞争力。

(2)课堂活动表现:包括课堂互动是否积极参与、发言、向老师提问,能否正确回答老师问题等。考核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

(3)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在评价每次作业时不仅要进行对错考核,更要考核、检查、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态度。

(4)课外小论文:仅仅围绕某一具体课程内容的课外小论文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基于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论文论题),经过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平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最终完成任务(论文)。通过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终结性 评价。在现有条件下,考试内容应该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随着以后网络条件的成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抽试题来考试,为了防止学生一次考试试题的局限性,允许学生有三次抽试题的机会。

4.2.2评价的方式与成绩的评定

(1)终结性评价方式及比重:闭卷考试,占总成绩比例:70%。

(2)过程性评价方式及比重:

平时考勤,占总成绩比例:10%。

课堂活动表现,占总成绩比例:10%。

课外作业与课外小论文,占总成绩比例:10%。

(3)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总成绩=闭卷考试成绩+平时考勤成绩+课堂活动表现成绩+课外作业与课外小论文成绩。

4.3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4.3.1教材的内容

依据本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编写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上要注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避免大而全。插图应合理选择,先简单后复杂、注意实践应用。

4.3.2教材的形式

本教材按照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针对高职、大专层次的教学用书。

4.3.3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教材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使用是否到达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情况。

4.3.4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原则:

(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精选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内容。注重结论、淡化过程,不过分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允许直观和描述,减少证明,简化计算;

(2)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应用与创新意识的目的;

(3)以任务为引领,尽量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专业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解决问题,引入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注意知识的衔接;

(5)内容要简洁通俗,减少文字叙述,做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体现亲切。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安排的习题要题量适度,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构成梯度。控制技巧性强、运算繁杂等难题的数量。通过安排实习课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4.4.1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课件内容应该生动形象、有创意。教案应该有例题和习题,并附上参考答案,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信息资源建设时,要建设资源库,包括图片、电子课件、工程实例、电子图书、习题与测试题等多种类型,网站上建设互动学习平台,像论坛、在线答疑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与指导。

4.4.2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资源

学校图书馆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图书馆应配备足够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有利于学生查找和咨询有关的科技资料和专业文献。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学习资料,要让学生经常深入到社会中,观察日常电力系统的各种设备,并熟悉设备,深入电力系统的现场一线,了解电力系统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大影响;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过程,指导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我国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

5 附录

5.1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参考书:

《电力系统基础》杨以涵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6

《电力系统分析》陈立新、吴志宏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电力系统分析》曹娜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

《电力系统基础》韦钢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10

《电力系统分析》何仰赞、温增银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电力系统基础》罗云霞、李燕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11

使用教材:

《电力系统》李海燕、连小洲合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5

《电力系统分析》连小洲、闵尊南合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中)

5.2本标准制定依据

(1)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教育部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5)Q/GDW 232.14《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6)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实施细则(试行)

(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训计划

5.3 其它

本课程标准编制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若无可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电力 系统分析 电力 课程标准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