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清明节征文例文汇编2020

清明节征文例文汇编2020

发布时间: 2021-10-31 12:42:13

 清明节征文范文汇编 5 5 篇

  【篇一】

 又是一年清明时,丝丝春雨拉开春天的帷幕,也掀开思念的序幕,恰如那些坟头上崭新的白幡,那些老屋中久远的慨叹…… 在家乡把扫墓叫做上坟,在春分过后清明之前进行。这天我们一大家人约好去给外婆上坟,姨姨舅舅们都放下手头的事,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一个将生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子,更是连接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的纽带。

 我们一大家人扛着铁铲、跨着装满酒食的篮子、提着香蜡纸表,走过田埂、穿过菜地、蹚过草丛,像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奔赴一场庄重的仪式。一路上不停地遇到像我们一样的“队伍”,相遇时人们相互打招呼:“你们也回来了。”“今年来的早呀!”“呀,孩子都这么大了。”听着长辈们的寒暄,想来,这就是清明的意义吧,祭祀先人恩泽,维系后人感情。

 到了坟茔,除杂草、摞馒头、供酒肉、烧纸钱、磕响头、陪黄土、放鞭炮,按流程一项项进行。我抬头看着飘起的纸灰,外婆慈爱的脸庞又出现在我眼前,强烈的思念涌上心头,压的我无比难受,外婆已在此长眠了五年,可这五年来我的思念并未消减过半分。小时候外婆对我的百般疼爱还历历在目,一切仿佛都还是昨天。

 外公去世的早,我出生便没有见过,所以记忆里的外婆一直是独居,这可能也造就了她晚年要强独立的性格吧。外婆是识字的,她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能识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小时候在外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平日里她总是对我说:“如果我不是上了速成识字班,现在也是两眼眉黑,现在时代好了你更要好好读书认字。”当我偷懒不想写作业时她说:“无论新社会还是旧社会、穷饿的都是懒汉,只有勤快才能把日子过好,快去写字。”小的时候,只把这些话当做耳旁风,现在想来,这不仅是一个慈祥的外婆温和的话语,更是一位劳苦的农村妇女在她长久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的生活哲学。

 在外婆家生活的那段时间我正上小学,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的饮食起居。我就读的小学离外婆家只有几百米,但她每天都会去校门口接我放学,陪我一起走回家。外婆总是随身带着一块手帕,去接我放学的时候这块手帕里要么是块小饼干,要么是个热馒头,有时候会拿个苹果,拿苹果的时候还把小刀也带着,站在校门口削好了之后我吃着苹果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回走。直到现在我回忆起外婆最多的场景总是和她给我做的食物有关。在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对于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对她来说,给孩子吃饱便是她表达爱最深沉的方式。

 一粥一饭都是思念,春天的时候,外婆喜欢吃椿芽蒸米饭,我却嫌椿芽不好闻。外婆在蒸米饭的时候把椿芽铺锅底,米饭熟了之后先用铲子盛出一碗白米饭,再把米饭和椿芽炒匀。盛出来的这碗米饭通常是给我做成了香喷喷的鸡蛋炒米饭,外婆打鸡蛋时总是要用手指刮一下蛋壳上粘留的蛋清,看我眨巴着眼睛望着她,便对我说:“现在新社会好呀,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细水才能**,啥东西吃了不可惜浪费了才可惜。”然后给我讲她在寒风中割猪草,在烈日下一遍遍拾麦穗的场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外婆就是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一颗颗教育的种子。

 除了勤劳节俭,外婆更是心灵手巧。从我出生起一直到上高中,每年冬天都穿的是外婆亲手做的棉花夹袄,这个夹袄通常是在夏天做好,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上午,外婆在堂屋的地面铺上一大张蛇皮袋拼接成的垫子,然后把布料、棉花、针线篮都摆在上面,裁剪布样、填充棉花、缝制成型,一步都不能少。每当外婆做棉袄时,我总是把鞋子脱了在垫子上滚来滚去,不是把棉花踢散了就是把线缠到一起,或者就是把顶针拿过来套在自己的手指上,外婆从来不会呵斥我,总是在用针在头上划拉两下之后抬起头看我一眼说:“别在这捣乱啦”,永远都是充满慈爱的温言细语。

 外婆那会的眼神已经不是太好了,总是让我穿针引线,使得我在棉袄的缝制过程中也有了参与感,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了。一件棉袄缝制下来,通常得十天左右,小时候长的快,两年就得换一次棉袄,每一件陪我度过寒冷冬天的棉花夹袄,都是外婆一针一线密密缝制,岁月在这密密的针脚中悄悄流逝,也压弯了她的腰,迷离了她的眼神,模糊了她的记忆。即使后来已分辨不清我是谁,但见到我说的最多的话依旧是:“放学啦,吃饭了么?”直到生命的尽头,她永远是这样,心里牵挂着儿

 孙,在无依的岁月里,她独自面对。披着岁月的烟火与生活的磨难,从青丝到白发再到黄土。

 “来,吃块你外婆的馍馍”,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飘飞的思绪,老家的习俗是祭祀完的供品大家都要分着尝一些,这样能得到保佑。嘴里嚼着馒头,听着长辈们讲述着外婆的生平过往,我有一种外婆从未离去之感。父亲突然对我和妹妹说:“现在是我们带着你们来上坟,等以后就是你们带着各自的孩子来给我们上坟啦。”听了这话让我压抑的心情更加沉重,可我突然想象到似乎应该感谢这样一个节日。人的一生就是从起点到终点这一不可改变的过程,清明这个节日让亲人团聚,回忆点滴,这是一个祖宗对话的过程,更是孝敬与爱传承的过程。

 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说:“人死了就变成了一颗星,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颗星”,我想外婆一定是最亮的那一颗。念及于此,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了还有一束光在为我照亮只要有人记得,她便不曾离开。

 念念清明,时时当下,思念是一种铭刻在骨子深处的密码,总会在某个时刻被解密,于是记忆便被拉的好长……好长…… 【篇二】

 清明节就要到了,放假三天。燕子来时春社,梨花雨后清明,草长莺飞,春天最美的时候,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和春节、端午、中秋,并称我国四大节庆。也是24 节气之一,具有双重意义。清明,就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清明的习俗历史悠久,主要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户外文化体育活动等等。

 清明期间,人们会为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祭扫坟墓,以寄托慎终追远的哀思,是中国人维系家庭,继承传统的一部分。这些活动让我们感觉和祖先亲人始终在一起,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清明节祭祀文化更是久远,在这里埋葬着我国许多伟大的祖先、帝王将相、历史功臣。江南才子北方将,**的黄土埋皇上。有 72 座帝王的陵墓都坐落在**的皇天后土,秦皇汉武唐宗,就宋祖没在,一代女皇武则天。清明拜祭这些陵墓,可以受到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陵就在**,盛大而隆重的清明祭祖每年吸引着海内外华人不远万里前来。古柏千丛迎赤子,新香一瓣献黄陵,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服务区气势恢宏,和黄帝陵建筑风格一致,是祭祖的驿站。

 在宝鸡炎帝陵,会举行祭祀炎帝庆典,同样吸引着海内外华人。五千年前,黄帝和炎帝组成部落联盟,因此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走西禹高速,到**参加司马迁祠祭祀活动,去澄城仓颉庙祭祀中华文字始祖仓颉。

 在汉中勉县,清明祭祀葛亮武侯墓的习俗由来已久,还有民间盛大的庙会,十天高速武侯服务区因此而得名。

 当然,到烈士陵园、延安圣地、照金遗址参观祭拜更有意义,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杜牧就是长安人,家在城南韦曲杜陵一带。

 另有民间**话版本:清明时节雨刷刷,路上行人累湿塌,借问酒家在阿达,碎松一指在屋达。

 很形象。真实描写了清明扫墓归来的情景,清明多雨,扫完墓心情难免触景伤情,走进杏花春雨中的小酒馆,心情豁然开朗。

 隋唐时期长安韦氏杜氏是大族,韦应物也有一首是清明节的诗,《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汉宣帝杜陵,在长安城南,杜甫祖籍也在此,是踏青好去处。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历史比清明节还要久远,后来和清明节融合,古诗中所谓的寒食指的就是清明期间。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故名。苏东坡最有名的书法《黄州寒食诗》,就是在这天写的,这是个产生艺术和灵感的日子。

 长安的清明有多美,唐诗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意境空灵,春城一词由此而出,那时候指的是长安,今日之长安风景依然。

 如此美好的季节,人们出郊扫墓,春游踏青赏花,流连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春风吹面不寒,春雨润人心田,由此产生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放风筝、打秋千、拔河、斗鸡、野餐、蹴球,就是踢足球,文人雅士在花下饮酒雅集,曲江流饮,吟诗作赋。韩愈有诗: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清明的时令美食很多,郊外采摘野菜,山肴野蔌,杂然前陈。是吃荠菜、香椿、春笋的季节,可做菜煲汤也可以包饺子,味道鲜美,带有春天特有的芬芳。亦可品食河鲜,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采茶的季节,出极品,味道醇。晚几天就没有了,珍惜春天的美好时光。

 【篇三】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 107 日、春分后 15 日,公历的 4 月 5 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

 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清明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重大春祭节日。清明真正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礼俗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惜生命。这两大传统节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墓地祭扫是清明民俗的重要主题,对于清明祭扫传统的继承,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每到清明,父辈就扛着锄头、提着竹篮,带家人上坟地祭扫。孝道伦理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相传。踏青是清明的又一节俗。插柳和戴柳是清明踏青和护佑生命的风习时尚,春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中国人重视时令养生护生,清明的饮食与春季养生护生有关,有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等。有句俗话说:“屋檐滴水,点滴不移”。它常常被用来规训人们,文化的惯习是一代一代复制的。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同时也要看到,清明节俗传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有形式的变化,也有性质的变化。我们的清明家祭,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到当代社会的先贤祭祀与先烈纪念。每到清明,学校就会组织祭扫,至今印象鲜明。

 进入 21 世纪以后,为了在新的环境下传承清明文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推动工作,清明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结合清明开展祭祀先贤、纪念先烈的活动。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师生组织了高校清明文化联盟,致力推动校园清明文化传承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传统礼俗与岁时节日本科通识课程,每年结合春季学期课程,与民俗学社同学一道,组织开展清明祭祀陈垣老校长等先贤活动。在清明时节,以集体祭拜的方式,致敬先贤。这样的清明文化传承方式,既是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校园传承,也是提升大学精神文明,培育学生荣誉意识,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力举措。我们社会各团体、单位在清明节期

 间开展类似追思前人感怀先贤的清明文化活动,它不仅是感恩历史的伦理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团队意识与文化归属感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凝聚社会情感的特别意义。

 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要有环保理念,但是雇人祭扫就属于一种造假了。

 互联网时代,清明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和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超越了家庭与一般社会概念,它以其跨越时空的方式营造了新型社会关系。当代社会是网络全覆盖的社会,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清明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以虚拟空间替代实地祭拜,虽然没有实地感觉真切,但它的情感表达同样是真诚的。它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物力与交通往来成本,还有超越时空的传播力度,让清明文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更有助于增强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共享清明节日文化。

 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环保祭扫跨越时空,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天空蔚蓝,飘动的风筝犹如美丽的蝴蝶,醉了天空,也点缀了中国各族人民安定祥和的生活。

 【篇四】

 前几日回家,老妈看似轻描淡写地说:婷,你外婆可能快不行嘞!外婆虽身体不适,半边中风,生活早已不能自理,但想来这样的状态也已持续有八九个年头了,人倒也一直还算快活,状态好的时候还能跟自家闺女们斗斗气,真真的一个老小孩。从老妈口中听到这消息时候我第一反应竟是“那怎么办啊”,老妈接过我的话茬笃自念叨着:对啊,那怎么办啊!那种无力感真让我心疼啊。

 想起几日前重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甚是悲恫,上次读它还是中学时候,那时候不懂,更无法深切体会个中滋味。如今年岁渐长,愈发是爱极了这些不动声色看似絮絮叨叨但能直击心底的文字。他说,“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于我们而言,活着的每一天无非是挂历上的一张纸,虽说是过一天少一天,但世间万物大抵如此,多了就不复珍贵。想来也是可笑,我们似乎从不去计较身边父母还可以活多久,却要死命记住死了有多久。

 “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身哭泣啊。”记得奶奶去世不久有一天,老爸打趣着说,“你们都还有妈妈,而我没有妈妈了。”仔细算来,奶奶去世有 11 个年头了,到如今我早已记不清当时的心情和场景,只是多年以后仍是真切地感受着爸爸说这话时的每一个表情,历历在目。人这一辈子,吃那么多东西,说那么多话,早就消化掉,仍暖暖留在心里的,终究不是什么珍馐美味,只是些无关是非的只言片语。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他带你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带你体会什么叫做“感同身受”,人呐,总是如此,习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下自己的眼泪,却始终学不会给身边殷切期盼的父母多句问候。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清明雨纷纷。

 【篇五】

 己亥清明阳光照,回家祭祀传后教。

 难寻先祖慈容貌,但忆家风教导声。

 溪水常流无寂寞,青山恒伴有虔诚, 匆忙过客宜思量,薪火相传不负生。

 青苋枝头花正绽,清明家祭暗凄然。

 母慈父爱时时在,祖德宗风代代传。

 泪洒墓前沽老酒,香焚野外化冥钱, 今生难了相思苦,来世还求骨肉缘。

 邀约清明祭祖先,佳肴果品摆坟前。

 烧香焚纸哀思寄,作揖叩头仁孝延。

 毓秀青山添景致,钟灵瑞墓起云烟。

 千年良德值称颂,美好家风福梦圆。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时辰何日来。

 法礼坟山钟秀灵,神农陈氏显其形。

 发明田园耘耕术,教得生民稼穑经。

 踏遍群山尝百草,撰写诗词三百篇。

 中华民族树初盛,冠大根深叶永青。

 红土幡白隔阴阳,旷野晴青连丘坡。

 祖墓坟前躬一拜,杜鹃声里泪双行。

 绵绵血脉浓于水,片片坟苔淡似霜。

 寥落清明惆怅处,白花与我两愁肠。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清明节 汇编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