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天津市静海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静海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 2021-11-05 11:08:57

 天津市静海区 2020- -1 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下面是某同学描述故乡变化的文字,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小题。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_____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_____,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_____,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_____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萦绕

  花团锦簇

  翻天覆地

  凸现

 B.缠绕

  姹紫嫣红

  判若云泥

  凸显

 C.萦绕

  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

  凸显

 D.缠绕

  花团锦簇

  判若云泥

  凸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B.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C.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D.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二、选择题

 4.诗词讲究用字,下面各句加点的字起到化静为动作用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下面所列作品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

 古典诗词

  词人自己

  B

 《红烛》

 现代诗

 闻一多

 新月派

 自我牺牲精神

 C

 《琵琶行》

 长篇抒情诗

 白居易

 琵琶女

 文章合为时而著

 D

 《赤壁赋》

 古代散文

 苏轼

 主客问答

 唐宋八大家之首

 A.AB.BC.CD.D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工匠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皿与生产工具,使各种材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使用工匠所制造的器具时,人们能通过这些器具感受到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体味到这种匠心之中所包含的生活大智慧。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晶。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例如,苹果公司 iMac 支撑架、iPod 后盖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苹果公司视频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量产。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

 最近,在美国著名众筹网站 Indiegogo 上,有一个中国项目 Czur 扫描仪首发即筹得近百万美元。Czur 重新定义了扫描仪,可自动“抚平”卷曲纸张、清楚手印、切除白边,可扫描 3D 物体、变身视频展示台,还能自动连接高速 Wifi 传输。这种扫描仪跟手工技术完全不搭界,但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通过对扫描仪技术性能的极致开发,完成智能扫描仪的华丽转身,这是只有会思想的芦苇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现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倘若我们仍是把鼓励工匠精神当作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不仅极易误导人们,也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材料二

 当下,在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和重构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建立起这种文化体系,中国制造业就无法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要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指出,消费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力量。因此,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了“灵活性”上了,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地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想象,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生成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因此,企业应当在管理方法上处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工匠精神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制度规范和管理要求。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就等于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合力,形成制假必重罚的制度。

 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让工人技师有崇高的地位及不菲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尚实业和技术技能风气的开始。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共同致力于建构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应该就是战无不胜的,那时应该就是中国跨国企业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刻。

 6.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艺时代,《周礼·考工记》对此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B.现代化的工匠精神不追求手工至尊,只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究。

 C.从“创”和“匠”的字形的角度来理解,工匠精神要求匠人们要敢于创新。

 D.在平凡的岗位上墨守前任的智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7.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工匠在制造器皿用具时的高超技艺与智慧,体现了手工匠精神。

 B.波音生产线的工作既需要现代化机械技术,也不能离开传统的人工操作。

 C.苹果公司通过分析手工打磨技术,改进机械加工,诠释了现代工匠精神。

 D.Czur 扫描仪项目得到了认可,因为它体现了对既有技术专注精进的追求。

 8.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苛刻挑剔,可以从客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工匠精神。

 B.摒弃国人灵活跳跃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就能提升我国现代工匠精神。

 C.政府需要联合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

 D.对工人技师施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能够激励社会崇尚工匠精神。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治孝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不欲骤履要地

 履:担任职务

 C.轼恐不见容

 见:显现

 D.又减价粜常平米

 粜: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后以书见修

 忽魂悸以魄动

 B.为当轴者所恨

 为君翻作《琵琶行》

 C.大臣议迁之岭南

 纵一苇之所如

 D.轼请于朝

 而耻学于师

 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

 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

 D.杭州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到宋代却荒废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4.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根据对第一问的理解,请总结鉴赏诗词句子(炼句)角度有哪些?

 六、句子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5)杜甫在《登高》中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节气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②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③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④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

 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取材于许俊文《节气》,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慨叹节气的转换难以阻止,结尾处又写道祖父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悲凉。

 B.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重点描述,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而其他节气则略写。

 C.作者在第③段中批叛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他们不尊重自然,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做出破坏自然的事情。

 D.第⑤段中,作者描写出霜降这一节气的特点是静。人类的听觉捕捉不到风声和其他自然的声响。万物肃穆而庄严。

 E.本文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节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怀。

 18.文章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19.请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20.文章在⑥⑦两段回忆了祖父的言行,其作用是什么?

 八、微写作

 21.阅读校荐素材《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完成下列问题。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请结合你对本素材中“团结合作”内涵的理解,写一个议论段,简要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要求:①中心论点明确;②选取素材典型,论证充分;③200 字左右。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性文章。

 费孝通先生认为,具有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特点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在这样的社会里,“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还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克己复礼”是人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当下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互联互通,法治深入人心。于是,有些青年人就认为,只要不违犯法律,自己就可以率性而为,无需“克己”。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性文章。

 要求:①议论有针对性,说理方式多样,语言有特色;②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

 2.B

 3.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萦绕”的对象是内心、心灵、思想等非具体的事物和东西;“缠绕”的对象是相对比较具体的、有具体形态的事物。结合“春意”分析,选用“萦绕”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与文中的春天相符,故用“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是形容变化大。“判若云泥”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文中强调的是变化,选用“翻天覆地”。

 “凸显”指清楚的显露;“凸现”指突出的显现。结合“故乡人身上”“品格”分析,选用“凸显”。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 ABD 三项。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无论白天黑夜”放在前而,起强调作用,与后文“在……的日子里”时间在前的表述方法一致;“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是由大到小,越来越具体。综合分析,B 项最恰当。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注重生态保护”动宾搭配,后面四个短语,动宾短语“疏浚河沟”“遍栽果树”是故乡的做法,排除 A、D 项。

 主谓短语“花草复萌”“竹林滴翠”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结果,排除 C 项。

 故选 B。

 4.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词讲究用字,下面各句加点的字起到化静为动作用的一项”,本题考查的是“化静为动”,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要有情、景。情、景,要有动、静。既要有动态之美,也要有幽静之美。

 A 项,“翔”,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是动作描写。

 B 项,“绕”,环绕。是动作描写。

 C 项,“鸣”,鸣叫。是动作描写。

 D 项,一个“穿”字赋予静态的“乱石”以动感,写出了赤壁的高峻气势。

 故选 D。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现现当代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首词。

 C. 《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D.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故选 B。

 6.C

 7.D

 8.B

 9.C

 10.D

 11.B

 12.(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2)宣仁后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见:表被动。翻译为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

 故选 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

 B.介词,表被动/介词,给,替。

 C.代词,他,代指蔡确/助词,主谓间取独。

 D. 介词,向。

 故 D 项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分列第一、二名”错,原文“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的时,他又惊又喜,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故 B 项错。

 故选 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冠,到二十岁;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善,意动,认为好;用,实行。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

 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最终不被允许。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13.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辉映,杜鹃鸣啼,烟雨蒙蒙。这两句描绘了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14.繁忙的四月,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村民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这两句勾勒了乡村四月农家的紧张忙碌的生活。繁忙紧张之中透露着一种从容恬淡静的气度,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5.(1)表达技巧:①修辞手法,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行文技巧。

 (2)语言艺术(炼字)。

 16.鸡鸣桑树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樯橹灰飞烟灭

 挟飞仙以遨游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颠、事、樯橹、挟、遨、常。

 17.AC(A 项,“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悲”错误,作者写节气难以阻止和祖父离开人间,都是在表达对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感悟,本文富有哲理,意境幽远,不含有浓郁的悲凉;C 项,“批叛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原文无此意。)

 18.不矛盾。“突然”是在强调节气转换的迅捷,岁月流逝的快速;“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是在说节气转换是有规律(路数)的,而且是有征兆的,有铺垫的。意思对即可。

 19.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惊蛰比作一颗灵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惊蛰具有唤醒沉睡中的自然的力量。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动作或灵性,生动地表现了它们在惊蛰到来后从冬天的休眠中苏醒,又恢复勃勃生机的情景。③表达了作者对隐形的自然力量的赞美和敬畏。

 20.①内容上,回忆了祖父的话语、行为和对节气态度祖父的形象代表了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充满了敬畏;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这段往事证明了作者感受到的“大静大美”中的“天道的伟大”,也感悟到祖父生前尊重自然规律,离开的时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③文章借助祖父的态度点明主旨:自然规律是值得敬畏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1.当共同体的边界不断扩大,直至将我们每一个人都纳入其中,它就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个扩大的过程,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时,有东方使者出使西域,有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线;近来,有工业革命波及全球、信息网络联系各地。在这些历史事件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整个人类最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亚马逊热带雨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全球气候受到影响;伊朗核协议遭到撕毁、《中导条约》不被履行,国际形势出现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然而,在危机面前,各国人民汇集众智、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既是人们抵抗未知风险的武器,也是人们应对时代挑战的秘籍。作为青年,我们更要承担起时代责任,不断打磨自身、提高素养,与国家、世界并肩走向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静海 天津市 高一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