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推荐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推荐

发布时间: 2022-04-28 18:30:05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雁归来一文中,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1

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 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 徙 (xǐ) 雾 霭 (ǎi) 窥 (kuī) 探 缄 (jiān) 默

狩 (shòu) 猎 凋 (diāo) 零 滑 翔 (×iáng) 顾 忌 (jì)

B 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 (1887 ~ 1948)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 ? 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 1949 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 .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

3 .乡书何处 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 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2

1、知识能力目标:

⑴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

⑵了解文学常识;

⑶了解有关大雁的一些知识;

⑷学习本文拟人的写法、生动细致的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⑵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⑵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说起候鸟,想必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那么,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候鸟是什么呢?(学生齐答: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凑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候鸟──小燕子。其实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候鸟,细心的同学肯定注意到了。它们在迁徙的时候,队伍整齐,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它们是什么鸟类呢?(学生齐答:大雁!)由于这种鸟类生活在水边,在我们这里很少停留,因此大多数同学可能对它还比较陌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6页,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大雁回归》,更多地了解有关这种候鸟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大雁回归》)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候鸟燕子入手,创设情景,引出大雁,导入新课,自然贴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简介本文作者。(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3、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投影出示生字词。学生边读,教师边投影出示正确读音。)

(点评:通过搜集有关的文学常识,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检查预习,识记生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完成两项任务:

第一、通过读课文,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第二、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划下来。

(学生边读边思边划,5分钟之后回答问题。)

1、完成第一项任务: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学生概括归纳,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明确:

⑴雁三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

⑵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⑶雁队以6只或以6的倍数组成。

⑷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的迁徙是全球性的。

(学生其余回答略。)

(点评:通过整体感知,交流从文中学到的有关大雁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要点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完成第二项任务: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划下来的精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然后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学生朗读品味,思考交流,约5分钟后回答问题。学生没有说到的重点句子,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赏析。)

(投影展示例句及赏析。)

⑴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想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老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⑶第四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⑷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点评:在研读品味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的明确认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进行写法指导。)

明确:(投影展示。)

⑴拟人写法的运用;

⑵观察的仔细、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

──这些写作方法,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观察的仔细、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些写作方法,也正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借鉴的。

三、深入研读,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明确:(投影展示。)

⑴课文第四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

⑵课文第六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

⑶课文第七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2、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象自己的朋友一样!

3、作者为朋友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雁群变成了孤雁呢?

明确:被人猎杀了!

4、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明确:

⑴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

⑵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5、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明确:(投影展示。)

⑴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⑵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美。

⑶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

(学生其余回答略。)

6、教师小结:同学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正是呼吁人类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珍爱它们,与它们平等和谐相处,才是我们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卫士,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为建立一个和谐美丽的大自然而共同努力!

(点评: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主旨的揭示水到渠成;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投影展示。)

明确:(投影展示。)

⑴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⑷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学生其余回答略。)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课外积累非常丰富!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多读好书,多做积累,我们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得到大力的提高!

(点评:拓展延伸,充实了课堂内容,扩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积累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六、作业

投影展示。

【教后反思】

这节语文课,全面渗透新课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体现了一节语文课应有的价值。

教学设计呈板块状,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突出基本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又强化基础训练,重视知识积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实现了他们情感的迁移;既注重语言的积累,又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重学法指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重点 】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3分钟):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自古以来就有鸿雁传书之说。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佳句。

同学们你能想出几个关于大雁的诗句吗?

例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师展示积累总结:(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者、伦理学家。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情景,请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一.) 热身运动

扫清文字障碍 (多媒体3分)

雾霭(

)

缄默(

) 沼泽(

)

香蒲(

) 凋零(

)

环颈雉(

) 狩猎(

)

半蹼鹬(

)

(二).速读 请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15分)。

1、思考: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明确:十一月南飞的大雁(第3段);三月大雁归来(

4、5段) 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第6段);孤雁(

7、8段); 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第9段)。

B.个性特点: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C.思想情感:喜爱 欣赏之情

2.文中多用拟人比喻手法描写大雁,请找出几例,并说明其作用。如??

(多媒体展示其作用)

3.结合最后三段话的深刻含意,说说本文的主旨:

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呜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三).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归纳总结:请用“这是一群____________的大雁”的句式概括大雁的特点。(自由回答) 多媒体展示

三、拓展阅读(5分)

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呜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

摘自《辞海》

明确:上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缺乏一定的文学色彩。

而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品味语言(6分)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明确: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明确: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四.随堂练习(阅读,完成下列练习5分)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①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画线句①的含义是什么?

2、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曲线还是直线?___ 定期迁徙的大雁在黑夜将飞行_____ 英里。

3、由第

三、第四段可以知道,什么季节允许猎杀大雁?什么季节不允许?在这些季节大雁怎么活动?

4、画线句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六.作业:写作训练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说说你对它的感情。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知识性);

2、能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运用的拟人、比喻、对比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形象性);

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抒情性);

4、能够激发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教学难点:体会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放《鸟的迁徙》的视频。这段视频选自于著名纪录片《迁徙的鸟》,老师记得里面第一句歌词给我的印象最深刻:“Across the oceansacross the seas, over forests of blackened trees.Through valleys so still wedare not breathe, to be by your side.飞越海洋飞跃浪尖飞跃黑色森林之巅,穿过令人屏住呼吸的幽谷,回到你的身边。”

你们想想是谁有这么大的能力,能够展翅翱翔,来到你们身边?

2、介绍作者及《沙乡年鉴》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3、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①提出问题: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生活习性? (教师指导:可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学生讨论交流。)②比较阅读:同《辞海》中“大雁”词条的说明进行比较,引出本文的特色:形象性和抒情性。 (2)品位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的方法感悟品味语言的形象性。主要是探究拟人、比喻的作用。)(3)感受抒情性

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4)读出文章的主旨。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4、延伸拓展: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征慢慢从我们的视野重消失,从地球上消失.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5、小结:人类应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5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方法:学习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学习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预设问题) 1.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2.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1. 给画线的字注音:

雾霭( )缄默( ) 香蒲( ) 凋零( ) 沙锥鸟( ) 狩猎( )

2.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B、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随鸟走天涯(节选)

辛普逊船长是跟着冬候鸟从日本南下的。冬候鸟从天空出发时,他从海上启航。船一泊靠基隆港,他便迫不及待要我带他去关渡赏鸟,会见那群同时抵达的鸟朋友。

辛普逊船长是美国人,行船生涯已有二十年,他为何会在大海中选择赏鸟的嗜好?同样的行船的人,不分国籍,航海时寂寞孤单的心情,我是能了解的。他也告诉我,如果不是有随处旅行赏鸟的嗜好,他不可能将这一生耗在海上。然而赏鸟仍是寂寞的,要不,他在基隆港时,就不会与我认识,急于交换赏鸟的经验。??

我心里想,你又不是生活在这里的,凭什么指责。心头是这么生气,我还是婉转地回答,告诉他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已有一个生态保护区的构想,这里便可能成为台湾第一个水鸟保护区。辛普逊船长却反问我:“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对这个问题,我实在难以解释,而且有理也讲不清的,只好说:“在我们这里,有许多事情可能比建立保护区还迫切。”

当然,这种说法,辛普逊船长也不同意,他直觉地认为建立保护区比什么都重要,管他什么天下大事,二三十年前就该设立了。也许他是对的。总之我庆幸他不是中国人。

1. 辛普逊船长是最初为什么开始欣赏鸟?后来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和辛普逊船长对待鸟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 我说:“在我们这里,有许多事情可能比建立保护区还迫切。”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学习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板书设计:大雁归来

布置作业:

1、课本上的习题

2、学习检测

教学反思:通过讲解学生已经懂得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学会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同时学生懂得了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实录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总结,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以下就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供您参考。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1

教学思路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所以我以为应该略枝叶而直取本根。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主要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课前预习资料

丰子恺《儿童的画》、《学画回忆》、《图画与人生》, 《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倚天屠龙记》节选 ,朱光潜《谈美书简》文选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文与可谷偃竹记》,郑板桥 《题画诗》、《题竹石画》,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一生:描了一份。

一生:复制。

一生:克隆。

一生:copy。

师:大家说了几个同义词,克隆=copy=复制。现在我请大家回忆一下昨天我给大家的资料,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一生:用薄纸印。

一生:用格子法放大。

一生:黄全愈的儿子也是复制。

师:黄全愈的儿子能随手画出很美的竹啊梅啊的,他怎么也是复制?

一生:他的画不是他创作的,是别的国画大师创作的,他只是凭记忆复制而已。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出示黄全愈的文章),大家一起念一下。

学生齐读: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师: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意见一致了就举手。

一生:不是。

师:不是绘画那是什么?

出示几幅西方油画。

几个学生一起说:像照相!

师:不错,大家一起来看看丰子恺先生是如何评价这类西洋画的,(出示文字)一起念!

学生齐读: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种画画的方法,有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但同学们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了:有成千上万人在做上述这些事,他们是不是都是笨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讨论三分钟。

一生:有得有失,得到了名利,失去了时间。

一生:他们还是有所得的,他们锻炼了技术,有了技术就有可能去真正的创作。

一生:但他们会在模仿中失去自我。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来看郑板桥是怎么说的(出示文字):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想把心中的竹画出来必须要有技术。我们再看朱光潜的一段话。(出示文字)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师:朱光潜先生用经典的文字给我们作了总结。我想我不用再多说了。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恩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一生:闭上你的眼去画。

一生:画它的神气。

一生:别管像不像。

一生:你今天是什么样的心情就画什么样的竹。

一生:画出你自己。

一生:要有象征意义。

师: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一生: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一生: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一生: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师:很好,现在这个人听了大家的话以后开始画了。他画的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看。

(出示真竹照片与郑板桥竹图)

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郑板桥。郑板桥就是站在这丛竹面前画下了这幅画。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照片与图画,看看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思考一下他为何作此改动?讨论三分钟。

一生:颜色变了,为的是不像,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神韵。

一生:疏密变了,照片到处一样密,画就符合黄金分割定理,像一偏文章一样:凤头、猪肚、豹尾。

一生:叶的方向变了,照片上方向不定,而画上竹叶基本向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郑板桥要让它向下。

一生:可能当时他心情不好。

一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

师:你真是天才。

一生: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竹是中空的,可以用他来象征虚心的人,而虚心的人总是低着头的。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都不比郑板桥差。现在我要大家跟郑板桥比一比。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一生:我会用黑笔,画成钢铁的模样,表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概。

一生:我要用红色,画出我的热情。

……

一生:我要选择五十种不同的颜料,让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伟大了,选班长的话,我投你一票。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说自己心中之竹,可惜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只能上到这里,大家回家后以钢笔代画笔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吧。下课!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2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一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奸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有时如何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尻。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尻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3

背景】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而“丑小鸭”的故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隐喻,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触安徒生的原著前,“丑小鸭情结”早已经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那么这次我们还能做什么?学生重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对《丑小鸭》这一伟大名著的二度解读。

【现场】

教学地点: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4年2月11日上午第四节

从“个体解读”到“相互印证”

一进教室,首先请寿馨蕊上台来讲《丑小鸭》的故事――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生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象征,就像是丑小鸭的“天鹅蛋”。对其他同学的要求则是:仔细听寿馨蕊所“演绎”的故事,想一想她的故事中遗漏了哪些你觉得不应该遗漏的细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细节不该遗漏?作为预习的一种检查形式,我要求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都不能打开课本。

8分钟后,寿馨蕊讲完了。在讲的过程中,学生间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几个同学想提示寿馨蕊,她拒绝了;几个同学想纠正寿馨蕊,我阻止了,我提示:允许创造性讲述――即删节和增添,而且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因为无论增删,恰恰是个人解读的结果的呈现。然后,我抛出讨论话题:“请大家说说她的故事中你觉得不该遗漏,或者与原文不同的信息――大家仍不要打开书本,我们要借此了解大脑为自己筛选了哪些信息。”

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岑刚强第一个:“在老太婆家里的时候,丑小鸭不是因为受到欺侮而逃走的,他是自己想要去游泳。”大家纷纷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进行补充,有同学甚至还复述了课文中的原话:“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呀!”“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里一钻,那是多么痛快呀!”

“好,我也觉得这一处很重要,我们待会儿再结合原文详加分析。现在先请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坐在最后面的大个儿沈腾骏站起来,说:“丑小鸭在农夫家里的一段,跳到黄油和面粉中去的话不能省略,因为这表现了丑小鸭很讨厌人类……”他显然是严重地误读了,马上有许多同学举手表示反对,有几个在位置上就喊:“那不一定的!”我赶紧打住:“让他说完,行不?……现在大家对这个故事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谁是谁非暂且放下,我们待会儿还是结合课文再来展开进一步讨论。请继续――”

窗边的胡纪平站了起来:“小鸭在沼泽地里没被猎狗咬死,这是很幸运的事。”果然怪才,思维总是那么独特,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但现在还不是追问的时候。

胡纪平:“还有,我认为不能把丑小鸭进老太婆家的原因略掉,他进去是因为狂风,刚才的故事中丢了这一点。”

我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去掉这一点呢?”

“因为这说明丑小鸭是在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去的。……还有,不能把在野外第一次遇见天鹅的情节去掉。”

胡纪平接二连三的“指摘”已经使得好胜的寿馨蕊坐不住了,她甚至举起了两只手。我只好让她发言:“我觉得不能认为猎狗不吃丑小鸭是因为幸运,如果这样的话丑小鸭就不必说‘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我很满意这种“斗争”的形成,但现在不能让他们就斗起来:“好,这个地方矛盾看来不小,我们在这里画个圈,待会儿再仔细看看。”边说,边在白板上事先画着的一条由白板的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的“丑小鸭成长线”的相应位置上画了一个圈。

接下来是机灵的林琰发言:“沼泽地里野鸭和大雁对丑小鸭的语气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出来――野鸭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厉害’,大雁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可爱’……”天,有这回事?此刻我不好翻书本,只能相信这是林琰仔细阅读的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为强调这点,我对林琰的话进行了重复。

新生郑朔一直跃跃欲试,到现在终于站了起来:“我觉得文章结尾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感受不能不讲,‘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幸福’,我认为这几句话很重要。”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从丑小鸭的内心中呼唤出来的,这是它对所有磨难的一种感受。”

“噢。郑朔说这句话是丑小鸭在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内心的一种感受,一个回顾,所以不能够不讲到。好啊,讲得太好了。还有谁觉得有哪个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在寿馨蕊演绎的过程中失落了?”

跳级生岑佳梅站了起来:“我觉得要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的感受尽可能仔细地讲出来。”

“你觉得哪些信息――也就是哪些感受需要表述,怎样表述呢?你能不能试一试?”

“苦难之后的幸福。”

“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述一下?”

“……”

“看来要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请坐。”我知道岑佳梅想说的是“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几句,但在不能够记忆性复述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表述对这个11岁的女孩还是有困难的。

平时学习最有困难的钮贤成站了起来:“应该重点说说冬天变到了春天。”

那一段确实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惜现在还不能让大家打开书。我便伺机作了延伸:“也就是你认为课文中的几次环境描写也很重要,与课文的情节有很大的关系。是吧?钮贤成讲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刚才岑刚强也讲到了丑小鸭进老太婆的家是因为外面的风太大了。看来以后讲故事还是不能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文解问”,局部性阅读与交流

好了,差不多了。我就让大家打开书本,再来看看刚才这些问题能不能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到答案,我问大家:“先解决哪个问题?”

“大雁和野鸭!”

“好。请大家朗读‘天亮的时候……碰碰你的运气’这部分课文。”

大家齐读课文后,我复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

调皮的朱奇在座位上说:“因为大雁和野鸭审美观不同,因为野鸭把丑小鸭当成同类的,而大雁呢,不是说美丽的鲜花要绿叶衬托嘛,这个……”

朱奇的思维总是这样,放得开去,却收不回来。后边胡纪平接上了话茬:“是大雁把丑小鸭当成同类,而野鸭却嘲笑丑小鸭。”

“那也不一定的!”“野鸭并没有嘲笑丑小鸭啊!”“这其实也是说它丑得可爱”……同学们纷纷反对。

为避免在非要害处扯得太远,我就点一点题:“野鸭的嘲笑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意的嘲笑’,虽然是嘲笑,但似乎并无恶意。看来不同的动物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别,而且我们还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态度?譬如,为什么两只大雁对丑小鸭就显得比较友善呢?”

“因为他们是同类。”快嘴的郑荟说,我知道她的回答不是通过研究而仅仅是通过直觉敏感地把握的。

“因为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爬出来不久,也很顽皮……”这是一直沉思着的胡纪平的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出来,还比较纯洁,对人比较友善?”我追问。

“也许是他们是小孩子很好奇吧。”胡纪平回答。

“可是鸡鸭也是小的呀,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是小孩子呀!”刚才被胡纪平“指摘”得过多的寿馨蕊也注意着胡纪平的反言,这倒真是给抓住了要害。

“也许是大雁没有见过丑小鸭这种类型吧,所以它觉得很新鲜。”胡纪平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着。

“可小鸭们也没有见过丑小鸭的样子啊,他们还说他是妖怪呢。”郑荟站在了同桌寿馨蕊的一边,同时她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跟去年学的《山中访友》中的‘云雀’为什么被叫做‘弟弟’一样,只是为了不重复嘛,重复就没有感觉了。”

“是么?我看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这样吧,我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线索――”我正想把话题转入探究性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但下面有几个同学急于发言,寿馨蕊更是几乎站了起来,于是我只好打住,让她发言。

“他们后来还对丑小鸭说:‘那里有好几只甜蜜可爱的雁儿。她们都是小姐,都会说:嘎!(她的模仿引得学生齐笑)这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这里明明还是在嘲讽他丑嘛。”

几乎是在同时,我这边说:“这话是有嘲讽,但是不是恶意的?”而那边胡纪平说:“没有啊……”

为不再重复论争同一小问题,我继续点拨:“他们不是恶意的,但是不是完全认同他了?”学生说“没有”。“所以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要细细品味……”还没说完,那边胡纪平不由我,继续发表他的高见,我只好让他说:“对丑小鸭说‘你丑得可爱’,这显示他自己好像很高贵的样子;而对他说‘你丑得厉害’这就有点谩骂的味道了。”他的发言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我伺机继续点拨:“我们刚才分析了其他的动物对丑小鸭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是不是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好不好?”

“因为它们不是同类啊。”郑荟果然聪明,但此刻可不能停留于此。我说:

“是的,不是同类,可是它们都不是丑小鸭的同类啊。”

“野鸭们和他是同类,所以他们看它丑得这么有个性,就笑它……”我原以为一直静听的金铮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谁知他竟然是搞笑,调侃的语气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谁和他是同类?”我追问。

“雁儿和他是同类。”下面不知是谁在说。

“雁儿和他更像同类――这个同学说得有些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他叫丑小鸭就搞错了。――我们可能要作更全面的考察,要把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也许更能够解开我们的困惑。我们应该把鸡鸭场上的鸡鸭,猫狗,大雁,天鹅,野鸭对丑小鸭的不同态度都综合起来考虑。那么在这些动物中,和丑小鸭交流得最多,但最不理解丑小鸭的是谁呢?――对,是母鸡。下面我们就来把这段文字集体诵读一遍,注意母鸡和丑小鸭不同的语气。”

于是大家集体朗读“第二天早晨……‘好吧,你去吧!’母鸡说”。

这是一段极富人物个性的对白,自以为是的母鸡教训着向往着自由和飞翔的丑小鸭,里面的许多语句简直可以当作成人教育孩子的翻版,但学生们显然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这一点。课文实在很长,就读这一小部分,也用了好几分钟,我提问:

“刚才我们在分析野鸭与大雁对丑小鸭的态度时,发现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点是都不理解丑小鸭。现在我们读了母鸡与丑小鸭的对话,发现母鸡的态度更不一样(学生在下面说:也更离谱了,郑荟补充:因为她还不会游泳),至少野鸭和大雁能够理解丑小鸭在外面、在水里很快乐很自由,但她就一点不懂了。对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把握站起来发言。我指了指趁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画在白板上的几种动物,至上而下依次写着:猫,母鸡,家鸭,野鸭,大雁,天鹅。问:“大家看,我这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会游泳→不会游泳。”

“不会飞翔→会飞翔。”

我不再等着大家从纷乱中争出一个生物学的答案来,说:“这个顺序依据的是跟丑小鸭的血缘关系,或者说物种的远近关系。我们看,猫是哺乳动物;鸡是禽类,但不会水;家鸭是野鸭驯化后的物种;大雁又叫做鸿雁,与天鹅很像,长脖子,但毛色是青灰的,它还是家鹅没有驯化的先祖;而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我们看,在文章中似乎就是按照这种亲疏关系在写着,关系越远的,就越不理解丑小鸭在想着的东西,不理解就会导致误解,甚至是不屑。我们这样从动物学来解释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为什么不同,也许并不正确,但至少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后面丑小鸭看到天鹅就感到激动与亲切,天鹅看到丑小鸭也立即表示了亲热?因为它们完全是同类,完全理解对方的‘语言’与梦想(同学跟答‘因为他们也是由丑小鸭变来的’)。好吧,这个问题不管这样理解对不对,我们就先理解到这里。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还有讲故事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分享大家在课前所作的批注,谁先来?――朱奇先来。”

聚焦:解读“天鹅蛋”

“我觉得这篇课文丑小鸭并没有经过‘不屈的奋斗’,他并没有努力拼搏,很多时候他自暴自弃,吃了很多的苦,后来他太苦了,感动了上天,所以把他变成了天鹅。”

哇,他竟然这样说。我实在很满意这样的思考。但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看来是意见不一。“谁来说说?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一个同学坐在位置上说:“课文后面说了,他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这说明他不是上天可怜他才把他变成天鹅的嘛。”

“对,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变为天鹅!”

“天鹅就永远是天鹅,鸭子就只能是鸭子。”

岑佳梅补充:“再说,自暴自弃也不可能感动上帝的嘛。”

“说得好,自暴自弃不能感动上帝。――但这似乎离课文远起来了,我们回到课文上来。”

“老师,我感觉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不过他的演变过程曲折一点,困难一点。”郑荟试图作一总结,“因为他生在养鸭场里,所以历经了更多的波折。”

“可是,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们以前看过的丑小鸭好像就是在告诉我们他都在努力,是靠着自己成为白天鹅的。”在生活中只信奉天赋不相信努力的朱奇继续着他的质疑。同学们又议论纷纷起来。

“确实如此,在我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但是现在朱奇竟然读出来:他并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天鹅的。”我补充并强调这一点,我知道,这里面可大有嚼头呢。

“他注定要变成天鹅的!不管他努力不努力。”坐在最前面的跳级生茅泽鑫竟然也开了口,这个小书虫平时是语文课也会捧着一本课外书笑出声来的。“对,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天鹅蛋嘛。”朱奇得到支援,口气轻松起来。

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有几个甚至就坐在下面喊着:“贼努力的,贼努力的……”我提示,一个个发言。

寿馨蕊首先说:“他努力的,课文中不是说是冬天吗?如果他不努力,早就饿死在冬天了。死掉了他还怎么变成天鹅?”

“寿馨蕊说得有些道理,如果他不努力,他可能就饿死在寒冬中了。”

“老师,我也觉得他努力的,他努力地熬过了所有困境。如果他不努力,他在没有变成天鹅之前就死了,天鹅小时候的样子与鸭子也没有多大差别。”不知道郑荟的这个补充是对同桌的支援,还是她上学期在考试中屡屡失败的自我写照?

“丑小鸭生在鸭群中,他以为自己是小鸭嘛。后来,他没有想到自己长大后是个天鹅。”最老实不过的钮贤成竟然也发了言,有几个女生似乎想笑着批驳他,被我示意阻止了。

朱奇突然来了灵感:“丑小鸭不是已经死过一次了吗?他不是在冬天的时候冰死在野外吗?”

“是啊,丑小鸭还冻死过一次。这说明你即使努力了,但仍然可能会失败,也说明可能外人的帮助很重要。”

“外人的帮助?所以,这纯粹是个运气罢了,跟努力无关的。”朱奇抓住了我的话头。

“外人的帮助可能是幸运,你的奋斗也可能遭遇失败。这一点问题值得探讨,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也许该把问题的焦点先集中一下,来讨论: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我的话音刚落,“一定会”“不会”“他本来就是天鹅蛋嘛”的声音就在下面吵得开了锅。

“好,好,好,能不能换个思路……”我正想提示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岑佳梅大声地说:“如果丑小鸭不努力,就呆在那里,他就变成一只家鹅,不可能再变成白天鹅了嘛。”

“对!”“对!”女生一片赞成声。

“老师,如果他不努力,就一辈子呆在鸭群里,那么他就根本不会飞翔,而且可能他连天鹅奇异的叫声都会失去,只会跟着鸭子叫‘嘎’,他其实也就成了一只形状大一点的鸭子。”郑荟的“嘎”声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你想这可能吗?天鹅的习性是基因决定的,他只会进化,怎么可能再退化呢?”朱奇说。

“大家知道狼孩的故事吧?动物在习性上的退化是可能的。”我提醒道,大家都说“知道”。看来得抓紧时间推一把了,我接着说:“这里我再提示一个有关联的信息,大家知道安徒生的生平吗?谁已经读过《安徒生:阿拉丁的神灯》这篇文章?(5个学生举了手)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与课文有关系吗(我问读过的同学)?有!有什么关系?”

“因为安徒生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丑小鸭,他小的时候也是一只丑小鸭,受到别人的嘲讽。”有学生回答。

“他其实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化成一个动物的故事,写成了《丑小鸭》这篇课文。”有人再补充。

“哦,这种方法在我们学诗歌的时候学过,叫什么?对,象征。也就是说,我们刚才争来争去的那句话――哪句话?”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不对,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

“对啊,争来争去的这句话,我们却没有用象征的方法来看它。我们现在来想想,什么是‘天鹅蛋’?”我感到几乎已经抓住了要害了。

“天鹅生出来的蛋。”一个快嘴的同学喊,不知是捣乱还是真的这样想,他的回答招来了一片嘘声,大家用“哇”来笑他。但是朱奇却帮着他的同伙强调:“就是‘天鹅’生的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很重要的话――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现在我让大家来综合思考一下:刚才我们说丑小鸭无非是一个象征,那么猫呀鸡呀狗呀大雁呀也无非都是一些象征,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看成这是禽类,这是兽类,这是候鸟……你看,这些动物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我们因此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人的象征,他们象征了人中不同的(卢夏禹补充:角色和性格),对,代表了同一物种――人――中间的不同性格和品质。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这样看:我们人类之中有哪些是天鹅,哪些是鸭子,哪些是为老太婆下蛋的母鸡。那么我们来看,天鹅与他们的不同之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对,卢夏禹说‘高贵’,郑晏楠说‘优雅’,还有人说‘美丽’,我看‘高贵’可以代表天鹅的气质。现在我来问大家: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有学生答‘好的心’)对啊,具有哪些品质的心,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或者‘好的心’?”说到这里,我在白板的核心部分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天鹅蛋,在中间写上“高贵的心灵”。

“现在我们来重新演绎课文,根据课文的文章来分析,怎样才能算是拥有一颗‘高贵的心’。――好,请岑佳梅先说。”

“不嫉妒。”

马上有人补充:“不骄傲。”

“对别人的成绩他不嫉妒,对自己的成功他不骄傲。课文中这两点写得明白。”我补充。

“受到挫折不灰心,继续努力。”仍然站着的岑佳梅说。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现在反对派众多,你得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否则朱奇又要有意见,他已经一再说丑小鸭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提示。

于是岑佳梅读课文:“冬天就很冷,非常的冷!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水面不至于完全冻结成冰……最后,他终于昏倒了。”

“对啊,如果小鸭不拼命地游动,那么等到农夫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冻死了,变成了一只死鸭子了。”郑荟抢着发言。

“对啊,因此,你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但是,你绝对不能够放弃!也就是说,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丑小鸭告诉我们的。对吗?这样解读课文就对了。”我“向上”提一提。

不料朱奇死不买账:“这不过是幸运罢了,万一他一直不动,刚要结冰时农夫就过来了呢?或者说他已经冻死很久了农夫才过来呢?”

“老师说这不过是象征罢了。”有女生针锋相对。

“对,我们讲到了运气,在生活中有没有运气?(学生:当然有!)但是运气会不会落到不去争取的人身上?对运气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可能你努力了,但是却没有得到运气的照顾;但运气不可能照顾一个没有努力的人。对一只不努力的鸭子而言,死亡对他来说是即使逃过了今天,也逃不过明天的。”

“对!”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首肯。

“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丑小鸭很勇敢。”近来上课常常走神的大个儿林力把我们的思绪从“运气”的争论中拉了出来。

“勇敢――怎么说?”

“他在老太婆的小屋里感到不自由,敢于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去,敢于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生活。”这段话,林力结结巴巴地说了好久,一些同学还帮他用了几个词。

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我也很遗憾这铃声响得似乎并不是时候。但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只好放到下一堂课了。

课后余音

下课后,走在走廊上,前面郑朔和卢夏禹两个还在讨论着课堂上的事,我越过他们,对他说:“郑朔,讲得真不错。”

他说:“你听到了?”

我说:“我说的是你刚才课堂上的发言。现在你说了什么?”

他告诉:“我在说,我们在奔向天鹅的环境。”

我说:“可是天鹅开始的环境并不好啊,它可贵之处,就是始终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所以……”

他接上话头:“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后记】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的触角除了继续向“高贵的心灵”、“成长中的寂寞”和课文几处精彩片段伸展外,还把单元主题——“成长”的话题在此作了一个整合。

但是,在别班的授课过程中,回头又发现在此课堂中失落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此课堂中的某些精彩与激烈,也没有完整地出现在那儿。正是在追求生成性课堂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缺失成了一种必然!但学习的过程已经生成,它不可能以另外的一种面目重现,它也不可能再有另外的目的(收获)。所以我只好安慰自己:对一堂课而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缺了什么(或者还可以怎么上),而是它已经拥有了什么。

我目前在追求的课堂,可以用“目的在过程中”这句话来形容。从五六年前最严谨的“问题→图示”课堂模式,到两年前“问题→问题”课堂模式的探索,再到现在这种不能用模式来指称的模糊程序,正反映出我这些年来语文教育观念的演变方向。

把课堂视为一个学生建构自己思想与语言的动态的场(当表述思想时,他其实就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我的一个提法——“在遗忘语文中学习语文”的大概意思),把学习视为一个学生内部的通过外在关系消解他原有思维-语言模式进而建构新的语言-思维范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在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同时,不把教学目标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形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就此文而言,让《丑小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隐喻,每个人在这个框架中建构自己的人生象征,也许可以称之为我此课的惟一的教学指向。)……这些都成了我新的追求。然而要把这种尚在朦胧中的想法变成行动,则要困难得多,而且作为一名改良主义者,我势必不可能拿课堂当成革命的工具,而始终只能是在现实的行动中,融合一些新的但却难免是粗糙的理念。

【回音壁】

宣讲·对话·独语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东京章太炎先生的课堂,“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这样的课堂实在令人神往——师生亲密无间,寥寥数人,对话问答,耳提面命。

而今的中学课堂,一般总在四十人以上,坐席如方阵般的罗列,格局的先验设定,使一一对话的机会甚少,课堂的声音,也往往成为宣讲,语文课堂纵然精彩,总难逃乎布道与说书之间,教师的角色,或如牧师、或似演员,这也正是许多老师觉得疲惫的症结所在,一如张爱玲对教育的十二字评价:“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干国祥老师的可贵努力,正在“宣讲”与“对话”间求得平衡。整堂课,除了开头寿馨蕊讲述故事的8分钟和课文片段的朗读,其余的时间,都充满学生的声音。有意思的是,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到“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到将近结束时的“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成功的课堂有两个表征:一是课堂因激烈思辨而忘记纪律、忘记老师、甚至忘我,只想参与进去,发表意见。二是课堂之后,或者是纠缠住老师不放,或者同学继续探讨不休,或者进行相关的阅读……课堂结束了,而问题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实录中“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与课后郑朔和卢夏禹的讨论,也说明了这堂课的成功。

事实上也只有在课后,才能从被动地听“宣讲”、师与生以一敌众的不平衡“对话”,转向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独语”阶段。思考与表达都是最具个体性的,几十年不变的集体化课堂模式,终有一天,也当会以小班或选修的形式,来尽可能的满足个体发展的要求。

从“问题→图示”课堂,到“问题→问题”课堂,到不把教学目标前定设定,仅含有授课者基本意图(不确定指向)的课堂,在模式上,也大略呈现出“宣讲”→“对话”→“独语”的轨迹。

但开放的课堂不等于教师的缺席,对学生个体的深切了解,课堂及时准确而到位的反馈都不必说了。操作层面上——不打开书本的禁令、“今天过生日”的寿馨蕊上台讲述、主要段落的朗读、主干问题的设置(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安徒生与丑小鸭是什么关系?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都体现出干老师课堂的艺术。

从《丑小鸭》,也许我们还可以读出诸如以下主题:广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真够大!”),出走与找寻(在流浪中才能证实世界的博大,外界充实了丑小鸭,让它完成到白天鹅的转变),个人和群体(种种不同动物对它的评价),沉默和言说(“白天鹅没有说话,把头深深藏在翅膀底下”)……

课堂以“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作为收束,也许还是不够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4

清塘莲韵?N /( ——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活动课(教学实录)sJ(04

[课前播放赏莲的FLASH,直至上课铃响,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安静下来,进入上课情景]m85Bi上课铃响。7"i

?师:写下“清塘莲韵”这四个字的时候,老师又怀念起清塘里亭亭玉立的莲花,飘飘荡荡的莲叶,丝丝缕缕的莲香,相信莲花清丽的容颜和遗世独立的风姿,也曾打动在座的每一个人。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借助大屏幕重回夏日,欣赏无边无际的清塘莲韵吧。[播放电视散文《赏荷》]56u!@

师:翻开中国的文学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莲香,让人默默地感动。从《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开始,文人们对莲的歌咏就从未停歇。让我们一起倾听一组配乐朗诵,透过文字感受莲的风姿。L

师:我们先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为是月夜荷塘,比较暗,可能这边的同学看不太清楚。[播放《荷塘月色》(朱自清)(片断)]Io}AHS

王田宇朗读《荷塘月色》第三四两段。5k4se

师:在朱自清的笔下,莲被比拟为羞涩的女子,刚出浴的美人。若莲是人,必然有优雅的姿态高洁的人格,若人是莲,不知又怎样的风华怎样的心事。请听朗诵《莲的心事》。[播放《莲的心事》(席慕容)]co

周爽朗读《莲的心事》_Pg!

师:在席慕容的心中,她自己就是莲的化身。请大家再来欣赏《我愿为莲》,让我们继续陶醉在莲的美丽中……[播放《我愿为莲》]c8:5Z

张玥朗读《我愿为莲》B})=?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2U~/

师:可能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课件里的很多照片来自同学们的搜集,同学们给照片起的名字很新颖,我们现在欣赏第二组同学的作业,他们为照片起的名字很贴切,我们请第二组的同学谈谈他们的想法。,3gHz}[播放PP文件]ZMA

师:这张叫做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田宇:我来说。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是说琵琶遮住了女子的脸庞。在这张照片里,荷叶正象是琵琶,荷花正像女子脸庞,荷叶挡住了荷花的一部分,但仍能看到秀美的荷花。C(`|e

师:这张叫雨打荷钱又满地?XV

王田宇:还是我说吧。雨打荷钱又满地是说下雨之后,雨点飘在水面上,形成一个个的圆圈,像铜钱一样。D;GmL

我发现他好像没有领会“荷钱”的意思,就问:那跟荷叶有什么关系?r

王田宇:雨点也打在荷叶上,你看那荷叶上一点一点的,不也像铜钱一样?{"B}M

师:也有道理。大家看图片上的这样莲叶,一张一张打开着,圆圆的,是哪一种莲的叶子?h

一生(忘记名字了)说:是睡莲。B

师:是睡莲么?睡莲的叶子是平展的。这种叶子面积很大,能载重,可以承受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B[\

马文博:是王莲。`/l

师:对,是王莲。^

师打开一张荷叶叶缘有雨滴的图片,名字是“记得绿罗裙,珍珠缀相思”。?

王田宇:“记得绿罗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名字我已经忘记了,绿罗裙原来是指女友的裙子,说和女友分别,分别后看见绿草的时候,还能记得分手时的情景。下面的珍珠缀相思是指荷叶叶缘的一串水滴,像珍珠一样。+_6

师点头,打开另一张:这张的名字叫“大珠小珠落玉盘”,显然把大小的水滴比成珍珠,把碧绿的荷叶比成玉盘。Aq

(学生在下面附和)F

师:同学们给照片起名字,用了很多古诗文中咏荷名句。关于莲的名句,你能诵读多少呢?我们做一个诗句填空的游戏。(一共8组诗句,学生填得很容易,内容略)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咏莲诗句还真不少。你会背的咏莲诗有多少呢?我们来比比赛,看谁背得多,时间是五分钟。我们是一行一行挨着背,还是自由举手背?E1uTx

生纷纷:自由举手背吧。@YmPr

一生背《采莲曲》,一生背《折荷有赠》,一生背《红白莲》,一生背《涉江采芙蓉》,一生背……(大概七八个人背了有十多首,就没有人举手了),Ev v

师:同学记得的咏莲诗也不少,我们现在一起品读几首咏莲诗。qa'

[出示清·曹寅《荷花》]RU5

这首诗的内容我已经打乱,请你将诗歌的顺序重新排好,并说明理由。~P

学生窃窃私语,有读的,有背的。T34$HJ

师:哦,有些同学背过这首诗,但是我要问你这样调整顺序的理由。ctb8

果思齐: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师问:他调整的顺序对么?2

学生杂然:对。.7

师问果思齐:你这样调整的理由是?H

果思齐: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是这样。3{

师:呵呵,那是凭语感了。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调整的么?有什么理由?GB#dEH

一生:"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这两句对偶,一定是上下句的关系。jlstd1

果思齐:我发现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一片秋云一点霞”是傍晚,“湖边不用关门睡”是夜里。w]

师:真细心~!确实,第一句写傍晚,第三句已经是夜间了。%}

张玥:“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有香风进来,所以睡觉的时候不用关门。?\F=#~

师:对啊,排句序要考虑逻辑关系。还有别的理由么?(学生默然)我们看第二句和第四句,第二句是我们通过那种感官感受到的?(学生:视觉),对,傍晚的时候还可以看,站在湖边,田田的叶子,点点的荷花。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荷叶荷花都看不到了,但是可以闻到淡淡的荷香。所以,“十分荷叶五分花”在“一片秋云一点霞”后,“夜夜凉风香满家”在“湖边不用关门睡”后。那这首诗,你喜欢哪一句?周爽:我喜欢“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感觉到很惬意,很舒服。I

陈胜阳:我也喜欢“夜夜凉风香满家”这句,写出莲花的“香远益清”。}w

师:嗯,同学还想到了周敦颐《爱莲说》里的句子,真好~!莲花的味道本来是淡淡的,那么这里说莲花的香味都充满了屋子,暗示了莲花的数量(学生说:多)。对~!大家注意了么?第一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n|

张玥(犹豫地):我觉得荷叶就像秋云一样,荷花就像霞一样。7ZC!MH

师:是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明白张玥的意思,这里显然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不仅表明了时间,更悄悄地设了一个比喻,一望无际的荷叶,正如天边的秋云,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不正像霞光一样?这首诗文字上明白晓畅,可是写法上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所以一直为人们喜爱。我们看另外一首,这首大家特别熟悉。[打开PPT,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很多同学开始小声读和背]请武靖同学为我们读一遍。zHq武靖朗读。PxU]z9

师:这首诗好吗?好在哪里?,D!

果思齐:我喜欢第三四两句。一般的咏荷诗句,都是着眼于一朵花的秀美,这里写了大片大片的荷花和荷叶,很壮美。w

王伟峻:我喜欢第三四句,色彩分明,上句是碧,下句是红。(

师:红碧相映,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全诗来看,写法上有什么妙处么?rGSNGZ

王田宇:全诗来看是一种因果关系,西湖六月为什么不同呢?因为接天莲叶和荷花。师:说到西湖,自然是美景无限,这里作者还说六月的西湖尤其美丽,更显出荷花荷叶美不胜收。我们再看一首诗,也写莲叶荷花互相映衬的。[演示文稿:李商隐《赠荷花》]这首诗大家不熟悉,现自己看看,有没有文字上的疑难。请同学们读一遍。

师:同学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QQ-4(学生小声讨论)9~zQ\d

王田宇:第三句最后两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5K21

师:菡萏(han4dan),荷花的别称,你书上应该有的。V

朱晨曦:愁杀人?>

师笑:愁杀人?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说,就是愁死人,愁极了。还有么?(生默然)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大家:“世间花叶不相伦”是什么意思?w5

刘澍:就是花和叶子等级不一样。"ZQ

师问刘澍:这个花叶是下文中的荷花荷叶吗?d0

刘澍:不是,是别的花和叶。(师追问:怎么等级不一样?)就是对待花和叶子的等级不一样。cUWd!

师:这是说世上一般人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同。我们同学们如果养了一盆花,你对花和叶子的态度一样吗?(生齐:不一样。)是啊,开了一朵花,你赶紧把花搬到屋里,浇水施肥精心呵护,一朵花凋零了,你十分惋惜。但是如果有了十片叶子,又长了第十一片,你什么态度?(生:无所谓。)是啊,长就长了,甚至你根本不知道长了一片叶子,叶子枯萎了凋零了,你也无所谓,掉就掉了呗。甚至那枯叶还没有完全枯萎你就往下揪这叶子——多难看呢,怎么还不掉啊~!(学生笑:是这样。)所以这就叫:“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但是荷花就不是这样了,荷花和荷叶的情谊是长久的,“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什么卷舒?(生:荷叶。)什么开合?(生:荷花。)荷叶卷舒是美,荷花开合也是美。哎?“任天真”这里“天真”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可爱。)这里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真可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天然的,自由自在的。后面“翠减红衰”是说(生:荷叶荷花凋零的时候),这个时候真是让人愁闷啊。yDLW

好了,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现在请大家对比看两首诗,看看写作角度上、写法上、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异同。R7

生:都是写的荷花荷叶相映衬。:yI]+

师:对,一个共同点。!

生:李的诗不但写了花的开放,也写了花的凋谢;杨的诗只写了花的开放。>'n^u

师点头。@Pu

生:杨的诗写了花开的时间,李的诗没有时间。nb_w

师:嗯,杨的诗写的是西湖六月,不但有时间,而且有地点。李的诗没有地点,时间……(生杂然:有时间,花开和花谢的时间)#uW

生:李诗用了对比的写法,先写世人们对待别的花和叶的态度,然后写荷花荷叶。-师:好~!这两首诗比较得还是不错的。那么你喜欢那一首?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啊,没有什么对错。ug

王田宇:我喜欢第一首,这里作者的感情更丰富,既有对花开的喜爱,也有对花谢的不喜爱。黄嘉男:愁杀人也是说喜爱荷花的。正是因为不想见花的凋谢,所以花谢的时候说愁闷。yvJ^Sp师点头。UJZh

果思齐:我喜欢杨的诗,他这里描绘了一大片的荷叶荷花,让人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显得壮美。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开放的由衷喜爱。_v>.

黄嘉男:我也喜欢杨的诗。因为我不喜欢荷花的凋零,就喜欢荷花开得热热闹闹的。师笑:嗯,总是想此花此叶常相映呢,可是自然规律是有开有谢,应该买幅画挂上,可能就花叶永不凋零了。(众生善意的笑了)+|#"]

张玥:我也喜欢第一首,第一首境界开阔。':

师:杨诗境界开阔,常为人们引用。还有没有人喜欢李的诗?sa|4}

(无人举手)4gf/A

师:我个人是喜欢第二首的,原因和王田宇的一样,觉得李诗表达的感情更丰富,杨诗显得单薄。我喜爱李诗,还出自对李商隐的同情,他身处晚唐,正是唐王朝没落的时候,个人也多遭际,仕途坎坷。所以他的诗常常流露出忧伤悲哀的情绪。你看他这首赠荷花,前面四句还高高兴兴的,写荷花荷叶的美,五六句突然就说到了花谢,情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跌进了谷底。(学生点头)你们喜爱杨诗是对的,昂扬向上,正说明你们处在青春好年华;我喜欢李商隐,大概是因为我老了。(晕死,怎么说到这里了?)(学生笑)D

师:在众多的咏莲名诗中,将荷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的,恐怕还要算周敦颐的《爱莲说》吧,所谓“怜君独自高格,爱莲谁若敦颐”,我给大家起个头,请同学们齐声背诵《爱莲说》。G~(生齐背)_v!6N

看看只有二分钟了,我赶紧说:我们的品读就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课,有更多的同学喜爱莲,争做正直高洁的君子。让我们在颂莲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莲花颂》的flash]/i

铃响下课。P3

第一环节:查找资料,出小报#

共同完成的内容:/M

1.查找并打印关于莲的图片(照片)2—3张,给图片配上诗句或起个名字。jAY

2.查找并抄写关于莲的古诗文(篇),同学要写相关的赏析(赏析要侧重与作者看重的是莲的什么品质或特点);或者现代文(篇或文段),同学写简评。{PJ

注意:在诗文中,莲可能是其他的名字,比如荷、芙蕖、莲花、水芝、水芙蓉等。f"b)ok

3.查找并抄写莲的古诗文名句15-20句,并且背下来。g%sA

4.找关于莲的文学作品,配乐朗读。(下周验收)?I

分组查找: 第一组:对莲的科学探究(书P185——P186的内容);莲与民俗(食用、药用)第二组:莲和绘画和音乐的关系。莲与民俗(年画)c{8

第三组: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莲与民俗(器皿)z

第四组:关于莲的神话故事。莲与民俗(建筑、标志):9oY{7

接受百合和初阳的建议,准备弄两课时,;@Z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HR8)

第一课时

1。莲的科学探究.2。莲与民俗。&3。莲与神化传说。I"+$Li4。莲与佛教。xY2O

这部分准备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小组先汇报,其他组的同学提问题,小组答疑。6Y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第二课时:莲与文学(这部分上公开课)。_w

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有:T21。关于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

2。名句填空(给上句写下句,或者填个别词)uD

3。背关于莲的古诗词。hSP`4。评析关于莲的古诗词。mg

5。配乐朗诵现代诗文。%

师说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5

初一语文《狼》

胡明道执教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典雅的古琴曲,讲台的大屏幕展示一幅灰蓝色调的“天地沙鸥”图。)

(点评)

开课就以典雅的古琴曲和大屏幕展示的“天地沙鸥图”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记得几个星期以前,我第一次在班上提到李清照,许多同学都感到十分陌生,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大家是怎样去了解她的呢?

生:(七嘴八舌)看书、去图书馆、读她的诗词、上网查资料……

师:看来,尽管相隔九百多年,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他她的内心世界,你们很不简单哪。

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同时,也向今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3份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12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师:在大家发言之前,我要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这几天,他利用休息时间,根据课堂需要,把同学们制作的课件进行了综合编排,今天,他又将担任这堂课的电脑操作员和监控员。他就是李熙同学,请大家用掌声欢迎和鼓励他!

生:(鼓掌。李熙走上讲台,坐在电脑操作台前。)

点评:古朴的“走近李清照”几个大字清晰的出现在屏幕上,加之教师亲切的导入 语立即使所有在场的人产生一种“走近”的欲望。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李清照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言。

邱子维:(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邱子维: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是令人称赞的。

师:我们更要谢谢邱子维,他不仅从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绍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对她的评价证明了她出众的才华,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李文彬: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大家欢迎!

点评: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很好!”一声赞许,不仅给第一个发言人一个充分的肯定,更对后面准备发言的众多同学是一种鼓励,谁不想赛过第一个发言的人呢?

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生:(鼓掌)

宋珊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她早期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寂寞深闺》、《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等。(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象“眼波才动被人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句。(屏幕显示词句。)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年级的学生能就一位词人前期的作品研究到如此广度,并以“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绩。

师:宋珊珊同学的发言虽然比较简短,但仍不失清晰、精要。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叶雯:我离得太远了(她坐在最后一排,过道上还坐着听课的老师),可不可以不上讲台讲?我保证讲得很大声。

生:(笑)

师:好,时间就是金钱嘛,你不愧是咱们深圳的孩子。

生:(笑)

叶雯:(快速地)我们组有两个发言人。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其实刚才邱子维也提到了,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待一会我们组的臧越会向大家详细介绍。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那么,我们来听听臧越如何评价她的后期作品。

臧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的研究重点是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下面,我就以两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声声慢》这首词,就十分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孤独女子的寂寞凄凉的心情,这与她前期作品中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清淡、飘逸的伤春悲秋截然不同。《声声慢》一开篇就用了14个叠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无依的晚年惨境,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后又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飘零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非常感人。

(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前后期词风变化原因的研究中,渗透着生活道路决定创作道路的唯物史观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

师:臧越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点评:教师亲切、自然,点在关键处。从“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方面肯定赞赏,说明艾巧老师的教学始终将人格、个性的培养,情感、意志的教育装在心中。

将课文中所选的李清照的《如梦令》重点研究讨论,并不平铺开来赏析,而是以设问:“《如梦令》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表现了教师的引导智慧与教学艺术。

赏析《如梦令》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这学期的课本里也有一首李清照的词,请大家打开书293页,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郑夏洁:我们小组都认为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师:为什么?

郑夏洁:因为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很快乐的,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还喝了很多酒,兴致很高,如果是后期的作品,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师: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詹惠林:我认为不是前期的,这首词一开始就写“常记”,这是一种回忆的口吻,还有,喝酒也不是只有高兴了才喝,也可以借酒消愁啊。

生:(笑)

师:好,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们支持谁?

许秋姗:我也认为是前期的作品。回忆,不见得一定要年纪大了才可以回忆啊,二十几岁也可以回忆十几岁啊,三十几岁也可以回忆二十几岁啊。我觉得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这首词我们读起来觉得很清新,有一种青春气息,应该更符合她前期的风格。

桑琛:我也认为是前期的作品,她描写的自然景物是“藕花”、“鸥鹭”,都是色彩比较鲜艳、明亮的,她后期的作品都是写那些“梧桐”啊,“黄花”啊,“孤雁”啊,所以……

詹惠林:那也不一定啊,“落日熔金”,金色不也很鲜艳吗?但这也是后期的作品啊!

师:看来争论还挺激烈的,大家同意谁的意见呢?

生:(大部分人说“郑夏洁”“许秋姗”)

师:其实,这首词确切写于哪一年,至今学术界也未有定论,大家刚才争论的主题已经基本上属于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了,我说,你们真了不起!

生:(笑,面露得意之色)

师:我很欣赏许秋姗的一句话,我们分析作品,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而更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意境,去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大家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陈浙:写了李清照回忆她有一次出去游玩,兴致很高,喝酒喝醉了,忘了回家的路,走进了荷花之中。

师:是“走进了荷花之中”吗?

陈浙:不!是划船划进去的。

师:对了。所以才有后来的……

陈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带着一点醉意、开心畅游了一天的少女,一大片粉红的荷花,一群翩然起飞的沙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七嘴八舌)美丽!清新!快乐!……

师:同是回忆,这首词和《永遇乐》有没有不同?

张文婷:这首词单写了游玩那一天的快乐,没有《永遇乐》表现的那种抚今追昔的悲伤。

师:你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抚今追昔”,很贴切。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这首词整体的调子是明快、活泼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下面大家集体朗读一遍《如梦令》,注意读出刚才我们分析出来的那种意境。

生:(齐读《如梦令》)

点评:学生能抓住《如梦令》的字句、情感,风格有理有据的辩论,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分析诗词作品的方法,锻炼了辩论的能力。

朗诵欣赏

师:大家读得很好!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四小组的同学要为我们带来他们精心准备的朗诵表演。他们一共要朗诵三首李清照的词,从选词到配乐到配图,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蒋南:我代表第四小组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渔家傲》(屏幕显示《渔家傲》全词及画面,音乐起)渔家傲,天接……(略)

生:(热烈鼓掌)

师:(对蒋南)你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词来朗诵?

蒋南:李清照的词大多数都是很……软的……

生:(笑)

蒋南:我觉得,我们男生应该有一点阳刚之气,所以选了这首。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蒋南朗诵这首词表现出来的豪迈之气,我相信他理解了这首词。下一个是谁?

张文婷:我朗诵的是《醉花阴》。(屏幕显示《醉花阴》全词及画面,音乐起)薄雾浓云……(略)

生:(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邱子维:我认为她朗诵得非常好,特别是配乐,很舒缓,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感觉,但又不是特别悲伤。

师:为什么不要特别悲伤呢?

邱子维:因为,她只是思念丈夫,她的丈夫又还没死。

生:(笑)

师:是不是应该说,现在的李清照还没有遭受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她的悲伤还达不到那么深的程度?

邱子维:是。

师:说得不错,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孟月莹:张文婷的抑扬顿挫处理得很好,她把“莫道不消魂”一句扬上去,“人比黄花瘦”再降下来,又慢下来,让人觉得……嗯……

师:“莫道不消魂”是对谁说的?

孟月莹:对……她的丈夫,也是对读者说的。

师:对,很好。那么,把这一句扬上去的目的是……

孟月莹:增加说服力。

师:太好了!最后一句为什么又要弱下来呢?

孟月莹:因为,整首词的感情是很忧伤的,这样就突出了这种感情。

师:对,你不但理解了李清照,也理解了张文婷。

生:(笑)

师:这最后三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全班同学一起充满感情的读一遍。

生:(朗读。略)

师:最后一个朗诵的是哪位同学?

李璐:我为大家朗诵一首我最喜欢的《声声慢》。(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及画面,音乐起)寻寻觅觅……(略)

生:(热烈鼓掌)

师:太感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凄凉的晚景,国破家亡的惨痛,那种千愁万绪,无从说起呀,那种凄苦无告啊,太准确了!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来一次!

师、生:(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非常好!

点评:朗读欣赏,原本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精要处点拨设问,指导朗读非常精当。

我眼中的李清照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吧?

生:(点头,小声议论)

师:我们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这节课的学习,你心中的李清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她,你会把她比喻成什么?

生:(讨论)

师:好,谁先来发表意见?

(举手十分踊跃)

苗露:我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无论从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平来看,她都是一个杰出的女性。特别是她在离开故乡,丈夫病死后,还能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说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的抗争,我最敬佩她这一点。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开放在严冬的红梅。

曾丽娜:我觉得李清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身为“贵家子弟”——她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她丈夫的父亲还做过宰相,可她并没有一点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金石收集。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李楹:我觉得比喻成花太普通了,比喻成菊花也可以啊。我觉得李清照更象一只天鹅。

生:(笑)

李楹:是啊,天鹅是飞得最高的鸟,正好证明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也是最高的。

峰:我把李清照比喻成一直孤雁。

师:(笑)好,比完花又开始比鸟了。

生:(笑)

点评:各种比喻五彩缤纷:严冬红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飞的天鹅、失群的孤雁、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特别是冰晶中的一枝蒲公英这幅画,真令人感动!看来,学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这些精当的比喻的,创作不出这幅寓意深刻的画的。

峰:孤雁就比喻她无亲无故,一个人孤身漂泊,而且,李清照的家乡在北方,大雁的故乡也在北方,他们冬天到南方去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而李清照她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找不到回去的方向了。而且,它也许还受了伤,也无法飞回去了。

师:(深受感动)很感人,看来峰虽说是一个男孩子,可也有一颗细腻的心。还有许多同学想发言,好,李思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吧。

李思:我觉得峰把李清照比喻得太弱了,我把她比喻成一条小船,虽然小,但仍然在惊涛骇浪之中坚强的划向彼岸。

师:你说的“彼岸”是指什么地方?

李思:嗯—是文学的——高峰。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想象力真让我自愧不如!还有吗?

巫丹婷:我在家画了一幅画,就是我心目中的李清照。

师:快拿出来给我们欣赏欣赏

巫丹婷:(走上讲台。李熙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画)这幅画的底色是黑色的,象征了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一枝蒲公英,它被这块冰包住,就象李清照的命运一样不幸,但蒲公英的种子还是从冰的包裹中飘了出来,就象李清照的诗词,直到现在还被我们传诵。(下)

师:真了不起!李清照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欣慰了。九百年后,她的作品仍在被我们传诵,而且,在我们一个班里,她就拥有这么多的知音!

今天非常高兴,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同学们自己研究,自己体会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言,可以说,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中汲取精华,充实精神,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点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中,如若每学期举行两次,中学六年十二个学期将可对中外二十四位作家进行类似的研究,可以想见,学生将会有多么大的长进啊!

(总评)

深圳市莲花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列入了市区两级“十五”科研项目。艾巧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2001年4月13日,她开了一节《走近李清照》的公开实验课,市教研室的专家及市区创新项目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40余人进行了观摩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我以为该课一扫那种将浑然天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陈腐语文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坛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启示。

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以及在具有美的气质风度,美的举止语言的教师引导、启示下展开,又自然的掀起两次高潮:一是辩论《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二是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归结起来,此课初步达到了四个突破: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李清照的成果在课堂交流。其中有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有李清照资料的介绍,有研究观点的辩论,也有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的交流。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都是令人称赞的。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主题四处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等等。从时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的一个交流的中心环节;从空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众多的研究场所中的一个中心场所。

3、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

该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全课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始终体现出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也折射出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意志品质的锻炼。

4、破了学科学习的界限,融“五育”为一体。

德、智、体、美、劳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只是一些人将其隔裂开了。

这节《走近李清照》的语文课,既是一节高质量的智育课,又是一节大容量的德育课,也是一节高品味的审美课,还是一节学习运用现代化电脑,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劳技教育课。

一位28岁的年轻老师设计、组织了这样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课,我想,只要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关于《白杨》的教学实录,小编又带来了,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呢?是一首《示儿》?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来一个幽暗的夜晚,认识来一位伟大的诗人,领略来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同学们,我们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结从古至今谱写了也正谱写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愿这赤子之情再次深切地融入你我的血液,植入你的心中!小学语文《示儿》教学实录,你值得一看!

  一、 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

  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

  生:是诗人陆游。

  【点评】揭题、解题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境”,揭示了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意图,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师:对于陆游情况,课外你还了解了哪些?

  生:陆游生于1125年,去世于1210年。

  师:陆游活了85岁,是个高寿的老人。

  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

  师: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位高产的诗人。

  生:陆游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免官职。

  师:陆游,还曾是一位驰骋沙场、威震敌胆的抗金将领。但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同学们,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的这份特殊的遗嘱——

  出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价观。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孙庆博老师深谙此道,他通过引导学生对陆游的“多角度”了解,使学生对作者不但知“其人”,而且明“其世”,这对深入领悟诗歌思想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走进诗句,读通读顺

  师:读诗,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生练读)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翁”的音“wēnɡ”读成“wēn”)

  师:这是一个后鼻韵母,跟老师读“wēnɡ”。(生读)

  师: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诗味儿。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练读)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2-2-3”这样的节奏来读。听起来很有味道。像他这样,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点评】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不少是律诗。其格律是非常严谨的,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在上述诗句中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读出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这是诵读七言律诗的“范式”。而读好这种停顿,既反映了诗歌的外在节奏,又表达了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彰显了其内在节奏。需要强调的是: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作为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诵读,当学生读到琅琅上口时,诗歌的外在和内在节奏就会协调一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格律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

  名师新课

  三、 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师:读了这份遗嘱,你知道在弥留之际,诗人最牵挂的事情是什么吗?你是从哪句诗中体会到的?

  生:他希望祖国能够统一。可以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到。

  师:“九州”就是?(生:祖国。)“同”的意思就是?(生:统一。)

  生:他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可以从“王师北定中原日”体会到的。

  师:“定”的意思就是平定,就是“收复”。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我不理解。

  生:“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不理解。

  师:谁理解这两句?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就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师:“元”就是本来的意思。

  生:“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就是“在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啊”。

  师:“祭”,就是祭祀的意思。我们来看看“祭”字是怎么写的:左上是“一块肉”,右边是“一只手”,手捧着肉,把它放到“桌子上”,来祭拜祖先。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做到左右对称。把这个字在本子上练写两遍。注意写正确,写规范。(生写)

  师:谁能把陆游的遗愿连起来向大家说一说?想一想,这个遗愿是对谁说的?(生:对他的儿子)说的时候,最好在前面能加上一个词“儿子呀——”,这样听起来更语重心长。

  生:“儿子呀,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我因为没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如果大宋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你们祭祀祖宗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呀!”

  【点评】由于小学生课外广泛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因此,入选教材的古诗教学也不一定从零开始。孙老师在“读懂诗句”的教学中,“先学后教”,让学生先交流读懂的诗句,再提出不懂的诗句,最后翻译诗句内容。这样教学,针对性强,效率高。特别对诗句中文言词的落实,更凸显了高年级古诗教学的特点,为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作了较好地铺垫和过渡。

  四、 注意对比,体会情感

  师: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请大家找找,哪一个字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生默读思考)

  生:“悲”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

  师:(板书:悲)“悲”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想一想,陆游悲从何来?学习古诗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对于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情感很有好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陆游生活的那个年代。自己读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出示):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当时的汴(biàn)京(今天的开封)被攻陷,宋徽宗、宋钦(qīn)宗被俘虏。从此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的妇女惨遭蹂躏(róu lìn),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读,指名读)

  师: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昔日的权贵们都到哪里去了?

看完大雁归来语文教学实录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 大雁 语文 归来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