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灵台县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

灵台县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6-20 11:0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台县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供大家参考。

灵台县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

灵台县丧葬习俗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丧葬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台人的丧葬之礼,一般是按殓、祭、葬几个程序进行。整个过程隆重、庞杂、耗时数日。丧事程序具有严格的顺序和操作规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底蕴。

对待丧葬习俗,我们应批判地加以取舍。继承和发扬那些科学的、先进的、健康的、有意义的内容,摒弃那些迷信的、腐败的东西,以促进丧葬习俗的优化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灵台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

人的一生,免不了生老病死,尤其是“生”“死”之礼,前者拉开了人生的序幕,后者奏响了人生的终曲,两者概括了人的一生。其中人死后的丧葬之礼,其隆重、繁杂、文化内涵之丰富几乎无出其右者。

地处陇东的灵台县为古密须国,因昔日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后筑“灵台”而得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造就了灵台县淳厚的民风、朴素的习俗。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灵台人,现就我县丧葬习俗中的一些现象和内涵作一展示。以下叙述除特别说明外,“丧葬习俗”都指灵台丧葬而言。

一、丧葬习俗的现象

丧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是处置遗体的方式。灵台的丧葬一般是按殓、祭、葬几个礼仪程序进行的。

灵台习俗,家中高龄老人一般要迁居正室,有病危之像时家属须守在床前。咽气前穿戴寿衣寿帽寿鞋,全身内外衣物皆要换成新的,无一例外。

绝气后,亲属围在床前恸哭,然后抬棺木入室,停于正室中央,棺盖反盖于棺材之上。将死者停放在棺盖上,面覆黄纸,等待亲友前来吊唁。

将死者遗体安置停当之后,在灵前设一简单香案,摆放供品,焚烧纸钱、奠酒,致祭于家。

第二日便向同族报丧,同姓宗族与邻居人等前来拜祭、吊唁,主家也要宴请宗族邻居,并聘请同族中德高望重者开始主持丧葬诸事(此人便是丧事始终的“总管”)。首先安排专人向亲属报丧。报丧时须带去孝服,孝帽的制作衣料,一般为白布。到了亲戚家附近时要换孝衣,到门口不能进门,并且下跪、痛哭,以示哀伤。

第三日是极为重要的一天,俗称“三天”。这一天死者的家属皆带重孝,从早晨起便要在每餐饭前派一下辈女眷(一般为儿媳)前往自家大门外抛洒饭食,痛哭致哀。早饭前后,死者的女儿、女婿、外甥等便陆续上门,前来吊唁亡灵。到家时须穿戴重孝,并在到家门前就大声痛哭,至灵前焚香、烧纸钱、奠酒、摆放供品、拜祭死者、瞻仰遗容。

与此同时,请来的阴阳先生也开始了繁琐而又有序的工作。首先要推算安排遗体的成殓、发柩出殡和埋葬入土时间,然后由死者家属领路,为死者选择墓地,定好“字向”(方向),安排“打墓人”,最后,还要安排死者家属置办祭品,搭设灵堂等一应物品,并于当天将这些置办齐全,搭好灵堂,移尸入棺,只等死者入土前一日开吊。

这一天,同姓宗族,亲朋好友还有许多“过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请祭奠的礼宾诸人,请鼓乐班子,搭建篷架(包括设宴篷、鼓乐篷、厨子篷等),献牲(杀猪、羊、鸡等牲灵献于死者灵前),准备一切用于祭奠亡灵和招待亲朋的物事……

“三天”以后死者的子孙辈便要时时守灵,随时等待同宗族人和近亲的拜祭,吊唁,一直到下葬前一天。

下葬前一天,名曰丧葬“过事”,这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为繁复、隆重的一天。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这一天做准备。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庄居邻舍,凡与本家有过往来者均需前来吊唁、拜祭亡灵,来宾皆带有拜祭之物,或献礼、大礼、小礼、挽帐、花圈、花纸、冥币、纸制陪葬品、助礼(人民币)等一样或数种不等。尤其是下午至日落前这一段时间,整个场面蔚为壮观:鼓乐声、痛哭声、喧嚷声声闻教里;到主家附近,只见一杆白色引魂幡和数杆彩色引魂幡迎风飘摆;身穿孝服者与鼓乐手簇拥着陆续而至面色凝重的来宾进进出出,大门框上用蓝纸或黄纸所写的对联读来让人为之动容;进得大门,但见正房已设灵堂,灵堂最里面是死者灵柩,两旁子孙们跪匐一片,不时有大声痛哭之声由此传出。灵柩与孝子们被纸制屏风隔在里面,这纸制屏风,乃是用白纸经阴阳先生巧手剪成,纸上剪出各种形状,镂空成各种传统图案,用麻绳悬挂于正房门后,将灵堂隔成内外两个世界。屏风前方两边,各有对联数幅,多为痛惜、怀念之辞,也是出自阴阳先生手笔。屏墙外面,正房门口设一供桌,上面陈设着各种供品,有子孙所献的猪、女婿所献的羊、家族所献的鸡等“三牲”,也有主家和来宾所献各类珍馐献礼、糕点、水果、饭食等物,可谓五花八门,奇珍佳肴,应有尽有。供桌之下有一香案,上陈白纸、纸钱、香烛、奠酒之物,香桌前死者女婿长跪在地,随时侍候来宾点纸祭奠,这叫“跪香”。以正房(灵堂)门口为中心,各种纸制陪葬品罗列两边:巨大的靠山亭子,雄伟精致的各种楼、阁、房、库,栩栩如生的奔马、仙鹤、梅花鹿,金光闪闪的摇钱树,形态各异的童男童女、家仆、丫环数十人,近年来更是出现了

各种“现代化”的东西:别墅、汽车、家电等。这些“纸货”,无一不精致玲珑,惟妙惟肖,尽显纸货艺人的传神手艺。最蔚为状观的要数院子的上空了:空中拉起一根绳子,上面悬挂着一幅幅挽帐,一条竖着的红色“铭锦”最引人注目,它被悬挂于正房门前东边的位置,而其他白色和蓝色的挽帐则被错落有致地挂于院子上空任何地方,几乎遮蔽了天空,更有一些许多来得稍迟的宾客们的挽帐已无处可挂,只好折叠起来集中挂于一根绳子上。挽帐上的挽词,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凭添了许多庄严、肃穆之气。再看院子两旁,各有厨子篷和设宴篷各一架,厨子篷内数人不停的忙碌着进行各种洗、切、炒、拌、烧、炸等工作,一盘盘佳肴由此端往设宴篷。宴席篷中,陆续而至的来宾被请至此处,一轮一轮开席,吃完之后便向主家道别,下一轮又开始了……整个过程,院子中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喧闹吵杂,好不热闹。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总管”和“执客”们的组织协调与主事能力,因为有了他们,整个丧葬过程于忙乱中显得有序有法、有条不紊。

整个丧葬过程中最严肃、最庄重、程序最为严格的部分在来宾祭奠之后,遗体下葬之前的那个晚上,灵台风俗称之为“行礼”。“行礼”因贫富不同而规模差距极大:经济状况较差者一切从简,反之则要“过大事”、“过全事”、行“三献礼”。

“行礼”一般在晚上8时左右开始,开始前将灵堂前面的院中空地铺上麦秸,两旁安排桌椅,右边为主事礼宾和死者舅家、孝子舅家来宾设座;左边是观礼嘉宾,如本家长辈或亲朋中长者;左后角为鼓乐班子设座。“行礼”伊始,所有的孝子(死者的子、女、侄、婿、甥、孙等同族或亲属中的后辈)鱼贯而出丧棚,依远近长幼为序排队跪于灵前麦草之上,在礼宾

“伏”、“起”的口令声中行三叩九拜大礼,礼毕后一齐恸哭,便拉开了“行礼”的序幕。

接下来便是按次序逐人上前,在灵前奠酒,祭文(指阅读事先由礼宾写好的祭文),行叩拜大礼、奏乐。这一程序周而复始,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严格。礼宾们依据分工,口中时而念念有词,时而大声主持,尤其是他们为各人所撰的祭文,将此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大小事情,死后悲痛怀念之情描述得字字珠玑,感人至深,听之令人不免潸然、凄然。凄厉悲观的唢呐声,众多孝子们的叩拜和痛哭,更是将丧事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难怪当地人都以人亡故后“过大事”、“过全事”为荣。

行礼已毕,礼宾们要到灵前化文(烧掉祭文),唱诗以歌颂死者生前功德、安慰亡灵,此时,厨子端上一碗碗素面,除孝子外在场者诸人人人有份,吃喝完毕,行礼也至尾声。此时一般都在午夜12点前后了,距离遗体下葬只剩短短数小时。

阴阳先生所定的遗体下葬之前,所有亲朋、孝子、执客一齐上阵,拆除灵堂,孝子抬棺,其余人等持各类纸制楼阁、亭房、人马模型、引火之物等,由阴阳先生带一名孝孙引路,列队而行,鼓乐班子一路吹吹打打,来到墓前,绕墓三匝,移棺入穴,众人齐动手以土掩埋,抛洒小馒头,孝子们则在墓前烧掉所有纸制物品,一切结束后脱掉孝衣孝帽,整个葬礼便告一段落。余下的便是宴请宾朋:中午以后,将所有来宾集中招待,其间孝子们要在席前叩头答谢宾朋的祭奠之情。第二天,主家还要把此次“过事”的总管和执客们进行招待答谢,整个葬礼才算结束。以后距死者去世每七天一祭,“三七”、“终七”(第七个七天)两次要隆重一些,周年、三周年也要祭祀。除三周期外,其余的都属家祭,规模较小,三周年则要大

办,其规模类似于整个丧葬过程,繁文缛节,这里不再赘述。

二、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繁琐、隆重的丧葬习俗并非是灵台专有的个例,经调查,许多地方对丧事都是极为看重的,而且,像上面所叙述的整个程序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而流传下来的,这些繁文缛节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1、孝道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数千年的文明成就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美誉,善待老人、孝敬老人的人总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除了在生前无微不至的赡养、关心、照顾之外,老人百年以后的丧葬礼也成为衡量儿女是否孝顺的重要标准,这一点,在灵台的丧葬习俗中多处可见端倪。

其一,一般要提前为家中老人置办棺木、寿衣,这一点,往往是儿孙们希望长辈穿戴一新、“体体面面”地去往另一个世界。这也是长辈们所希望并乐于接受的。

其二,老人去世后,整个丧葬过程都伴随着晚辈及亲人的痛哭,虽然其中不乏礼仪需要的恸哭,但情之所至,发自内心的哭声才是主流,是贯穿始终的,这也是孝道的最直接的体现。

其三,多数人总是相信,一个人亡故之后,他是去了另外一个与我们这个世界类似的地方,而此后他生活的幸福与否则取决于我们在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多寡。所以,在葬礼上祭奠、随葬等方式也就成为人们最后一次行孝的机会。宰杀牲灵、焚烧纸钱、焚烧纸制的楼阁、车马、仆婢等一切物事都是晚辈们对已故亲人过上美满生活的希望。(事实上,假如焚烧的这

些“钱”、“物”都能成真的话,足以让亡人过上锦衣玉食的富翁生活了)。

2、礼仪

丧葬习俗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礼仪,也体现出了最为正规最为严格的礼仪,如:祭奠死者时先焚香,然后下跪点纸、焚纸钱、奠酒、瞌头、作揖,方完成一个祭奠礼;焚香时双手将点燃的香举过头顶,深弯腰三鞠躬,然后把香插在香炉上;对死者要行三叩九拜大礼,俗称瞌头,跪下后前额瞌地,站起后还要深作一揖等。实际上,整个葬礼中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极为严格的程序,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礼仪。

3、功德观与怀旧情怀

俗话说,“人死为大”,任何一个人去世后,不管他生前是多么碌碌无为,但在其葬礼上,人们总是对他极尽赞美之辞,用各种方式陈述其生前的功德。如对联上:“生前勤俭持家,殁后音容常存”、“先人贤惠温良人敬仰,后人情薄礼微表寸肠”、“寿逾七旬三贤德精神今犹在,今笑归九泉勤俭遗风永世传”“祖功宗德万代传、左昭右德一堂供”。再如挽帐:“德高望重”、“德望常昭”等。尤其是在下葬前那个晚上行礼过程中,每道祭文中都对死者生前的功德及善行极尽挖掘、充分歌颂,既表彰死者生前之功,也表达了无尽的怀念之情。此处举两例:

“……哀哉岳父,逝而不返。念其在世,秉性温和,心底善良。愚婿来往,常问饥寒,体察之情,岂能尽言。淳淳教言,犹在耳边:农民之家,耕读为先,早起迟眠,食粮积全;教子读书,学识为本。如此告诫,良言相劝,岳父为婿,费尽心田。……不想今日,驾鹤游仙,今逢安葬,万般心酸……”(愚婿文)

“……堂叔母,离世赴仙乡,侄儿细思之,不觉心悲伤。回忆生前事,

握笔叙一场:叔母好贤良,好比亲生娘……叔母有德今若比,理宜同松言延年,谁料一病命归天,跨鹤高翔去登天,虽则离世已数天,侄今思念伏灵前……”(功服侄文)

由此可见,人们对长辈的歌颂与怀念总是整个葬礼的主旋律。

4、亲疏观与尊卑观

在整个葬礼上,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严格的亲近与疏远关系。同族中,死者的家人称至亲,其子女称为孝子;除此而外,其他们称“家门”,“家门”中也依据远近关系分为两类:五服以内的称“期报”,五服以外的统称“功服”。门告,灵牌上所书也要将这三类分开来写,至亲孝子孝孙在前,接下来是期服,功服在后。

在葬礼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就是森严的男尊女卑思想。虽然死者的女儿、孙女等人也身穿重孝,哭声恸天,但她们的名字在礼簿、门告、灵牌上是找不到的,因为远嫁他家的关系,她们已经无形中被当成“外人”而无法享受与其兄弟同等的待遇了。这无疑是从古时遗传下来的锢疾了。

5、严格的宗族观

整个丧葬礼仪,实际上是一个同姓宗族内的集体活动,外姓人等(除亲戚外)是难以参与其中的,他们只能以“客人”身份前来祭奠。整个葬礼从策划、准备到管理、协调主事、执事,全部由同族内所有人来完成。从一次葬礼中我们可以将一个宗族的家族观、凝聚力一览无余并深切感受。

6、朴素的乡土情结

灵台地处大西北,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因而受外界影响不多,民俗方面很多东西都是以亘古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如原葬之风,

远可追溯到汉朝儒家之观点,而且,本地人认为葬礼的隆重与否,可以反映出其子孙的孝顺程度。客死他乡,无论如何也要引柩归乡,葬于乡土;夫妻合葬也是本地风俗之一,主张生同室,死同穴,蕴含团圆合美之意。祭奠先人,并非只是葬礼之祭,以后的程序还有很多繁琐的礼仪,从死者归天之日算起,每七日一祭,其中三七、七七要大祭;“百日”一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举行家祭,其中三周年要大办一次,富裕之家的三周年祭奠规模不亚于葬礼。以后每年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日还要为先人焚化纸钱,扫墓以祭。

7、丧葬习俗中的艺术

完整的参观一次丧葬过程,我们会因为其中富丽堂皇的扮饰和铺张宏大的场面而感到惊讶。那些道具、器皿、鼓乐和文字类的东西,无不凸现着充满乡土味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其民间美术、音乐和文学更是值得大书一番。

美术方面,包括了民间绘画、剪纸、手工和雕刻等名个方面。以一个纸扎的“靠山亭子”为例,它以一座楼阁作为主体建筑,背景是苍翠的青山,“靠山亭子”因此而得名。细观此楼,但见琉璃塑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柱绕飞龙,尽显华贵色彩,一派富丽堂皇。细微处的设色与雕琢,无不精致玲珑,尽显匠人手艺。门前更有纸扎的童男、童女待立,极致肃穆之色。其楼背靠的青山,树木苍翠,芳草凄凄,山中更有亭台,洞窟无数,“八仙”等仙、贤们隐居于山上,或抚琴、或品箫、或博奕、或访友、或潜心修炼、或与孩童戏嬉,各得其乐,一派悠然仙景。一座靠山亭子,将美术中许多手法集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术的无穷魅力。其它的纸制陪葬品还有各种人物、车马、房屋、树木、动物以及一些日常生活

用品,如文房四室、烟袋、拐杖等等。这些东西一般以芦苇和竹子作为骨架,外敷彩纸,精心雕画修饰,无一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丧事中的鼓乐更是渲染悲伤情调的主角之一。凄婉高亢的唢呐无疑是乐队的最强音,配以笛子、二胡、伴着鼓声、镲声、声闻数里,哀伤之情可歌可泣,将民族乐器的传情达意功效发挥到了极致。近年来,一些人别出新裁,将西洋乐器也引进到丧事鼓乐之中,小号、长号、萨克斯、爵士鼓已屡见不鲜,加上大功率的扩音设备,使丧乐更加气势恢弘,但那种凄婉哀伤,庄严肃穆的气氛却有些削弱。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时时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除每个门框上凝炼的对联和满院致哀的挽词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值得一提。

其一,门告。顾名思义,这是立于门外的通知,其作用是向来宾和路人介绍死者及丧事概况,门告具有规定的书写格式,沿袭了古文的写法。第一部分为孝子的痛悼之辞:“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第二部分为死者概况,介绍其生辰年月,卒殁日期,享寿几何等;第三部分为丧事介绍,有向来宾致哀答谢之辞,成敛、灵柩出家门和下葬时辰,安葬地,丧事规模等;最后是所有孝子孝孙们的名字。门告一般约一百五十字左右,语言凝炼,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透露着后辈儿孙们对死者深深的悼念和对自己未能充分尽孝的万般痛悔之情。另外,还有一类门告叫“除服掩服通告”,其大致内容如下:“自古有服,重文谕之,服满必除,未满必掩……特提出通告事宜:一、五服以内一律掩服三日,三日后复服;二、所属外戚一律除服……”。

其二、铭锦。铭锦是挽帐的一种,级别较高,一般是有一定功名或名

望者为死者所题写,属于对死者一生下定义一类的挽帐。铭锦上的文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书写人对死者的称呼,不外乎如“大德望XXX”、“大德范XXX”之类;第二部分是挽词,一般为歌功颂德之类,描述死者生前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做出了不朽功德,堪为楷模等。第三部分的署名必须写清楚书写铭锦者取何功名,有何身份。铭锦犹如墓志铭,其书写格式必然严格予以规范,挽词必然是适度夸大的歌颂,以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其三、祭文。祭文分类很多,有朝祖父、陈设文、荣墓文、预告文、迁柩文、正祭文和各类孝子孝孙们的祭文。这些祭文因人而异,针对祭奠者的不同身份将死者生前各个方面的思想、行为进行了不同视觉的文学性刻画。试想,同族内由近及远的兄弟、子侄、孙辈人等何止数十类,各种姻亲、姨亲、表亲、甥、婿等亲属又何止数十类,如此一来,这各人的祭文一一呈现,又不可雷同,怎能不将一个人一生的思想、行动、待人、处世乃至其生存的环境,与周围人际、社会的关系等一切刻画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呢?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礼宾”们高超的写作水平与描写技巧,由他们生成的祭文或四言文或六言文,意义连贯,前后押韵,读之琅琅上口,思之为之动容,堪称民间文学的佳作。在此摘录几例:

朝祖文

“……祖宗墓道之前曰:木则有本,水则有源,斯人与祖,一脉相传。……今宵家奠,未致祭于柩前,先迎祖于郊原,灵为不昧,来恪来餐……”

祭父文

“先考X府君之柩前曰:呜呼!父兮,竟长逝焉,生我恩深兮,训诲渊源。我期父寿兮,亿万斯年,胡为一疾兮,馆舍遽捐。使我儿辈兮,肠断流连。呼天踊跃兮,风雨凄然。音容何适兮,杳隔黄泉。四顾彷徨兮,

如狂如癫。抚肩呼号兮,欲见天缘。……天长地久兮,抱恨绵绵,父其有灵,鉴此清筵,哀哉尚飨”

祭岳母文

“……吊以文曰:惟我岳母,品德贤良。奉侍翁姑,晨错周祥。操持家务,一生奔忙。克勤克俭,处事有方。任劳任怨,有功不扬。教育幼辈,行动影响。上下和睦,四邻谦仰。对待亲友,温良恭让。爱护外孙,如珠在掌。期望子婿,山高水长。如斯美德,人间榜样,如斯人品,应寿无疆。无奈黄天不祜,好人先亡,愚婿闻讯,无限悲伤,痛心疾首,心事茫茫。泣泪凭吊,聊表衷肠……。”

祭祖母文

“……祖母恩深兮,抚我孙支。时而绕膝兮,喜气盈眉。时而成杖兮,先后追随。朝夕相依,寸步难离……讵料一旦,舍我如遗。望之不见,无复含贻。听之不闻,徒抱凄悲……”

其四:诵诗。前文说过,行礼尾声,礼宾们要到死者灵前唱诗以歌颂死者生前功德以安慰亡灵,他们所唱的“诗”,笔者过去也曾欣赏过,但却听不清词,更不明其义。后来请教了一位资历较老的“礼宾”,抄录下来,发觉竟是“骚体”诗歌:

蓼蓼者我,匪我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我,匪我伊蒿,

哀我父母,生我劳罪,

饼子馨矣,惟垒之耻,

鲜明之生,不齿知矣,

吾父何恬,吾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糜之,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腹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腹我,出入府我,

欲报之德,昊天阙报。

这些诗歌的意义,笔者只懂个一知半解,对其体例也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传承于古代的文学样式,对延续古文学、古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关于灵台县丧葬习俗的几点看法

丧葬在古今都被列为“大事”,古时曾有专门由国家制订丧事礼仪的记录,一次丧葬过程,无疑是当地社会的礼仪、人际关系、民俗民风、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小百科展示。然而,作为古制流传下来的灵台县丧葬习俗,它在传承了许多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沿袭了许多过去的陈旧流俗,既有移风易俗的一面,又有吸收糟粕的地方。所以,对此,我们应予以一分为二地发扬和取舍。

1、作为“古代文明礼仪之邦”,我们应将一切正确、健康的礼仪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包括丧葬礼仪中淳朴高尚的东西。如对长辈的孝道、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对死者的悼念等。但有些礼仪则应有选择地发扬。如三叩九拜大礼,我们提倡选择其中的鞠躬、作揖,对自己的长辈也可以瞌

头,但这些繁琐的三叩九拜大礼还是应予以“改革”为宜;再如严格的长幼为序,长要爱幼,幼要尊长,但长幼间的等级观念大可不必那么严格。还有些礼仪则必须摒弃:如献牲、焚烧纸钱和纸制物品等。所以针对丧葬中的礼仪我们应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至今仍有进步意义的东西加以传承,而那些铺张的繁文缛节,过时的虚浮套路则应舍去。

2、应提倡移风易俗过丧事,反对封建迷信的介入。在丧葬过程中,因阴阳先生的介入,致使其成本大大增加。如墓穴风水、超度亡灵、设置铺张的灵堂等,都是不必要的程序。而且,多年流传的迷信说法,致使对亡人的祭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3、近年来,丧葬之风越来越向铺张的“厚葬”发展,并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三献礼祭祀、规模较大且中西结合的乐队奏乐已屡见不鲜,诵经超度者也时有出现,富甲一方或为官一任者对其亲人的丧事更是大肆铺排,来宾成百近千,耗时三五日,耗资数万者比比皆是,这些都助长了人们的攀比心理,更成为腐败、变相行贿等滋生的土壤。而早在东汉未年时曹操就首推“薄葬”,自选墓地,并作终制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①魏文帝曹丕也下令:“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碳,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②并规定以后不得违背这一诏令。此后虽儒家提倡“厚葬”,但仍有许多仁人志士倡导薄葬之风至今。我们应提倡简单、朴素、有意义的丧葬,而对那些劳民伤财、腐化社会风气、占地建陵的厚葬之风予以坚决取缔。正如毛泽东所说:“今后如果有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以这种方式怀念他,寄托我们的哀思。”

总之,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一个地方民俗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家族、家庭和个人的大事之一,丧葬习俗的现象并不因一时、一事而有所变化,它是多年流传下来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并接受的事物,因为它承载了大量丰富的民俗类文化而深得人心,因为它寄托了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悼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因为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而一直得以流行,因为它助长了人们的虚荣与攀比而得到不断发展。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以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丧葬习俗终究会保留那结科学的、健康的、规范的、先进的、有地方与民俗特色的东西,摒弃那些铺张的、迷信的、毫无意义的糟粕,成为承载文化、追忆怀旧、悼念亡灵、寄托哀思的活动。

注释:

①《三国志》卷二,《武帝纪》

②《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注:文中引文如对联、挽辞、门告、祭文等内容皆出自民间文人和礼宾之笔记或口授,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李清凌.《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1

3、赵松茂赵锡爵赵忠立.《民间礼仪应酬指南》.华夏出版社.1990

相关热词搜索: 丧事总管开席讲话范文 灵台县 丧葬 习俗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