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5.doc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5.doc

发布时间: 2021-10-15 11:42:37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五

  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阅读《孙权劝学》【原文略】,完成 1——6 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儒家经典)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是)

 C.卿言多务,孰若..孤?

  (哪里比得上)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何见.事之晚乎

  B.结友而.别

  人不知而.不愠

 C.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D.卿今.当涂掌事

 卿今.者才略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语调是不同的。

 4、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用原文填空。

 (1)孙权提出的读书方法是“

 ”,读书目标是“

  ”。

 (2)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

  ”

 (3)文中的“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说明吕蒙是一位一点就破的人, “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所成的话,这是一种对比手法。

 6、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二、阅读《木兰诗》【原诗略】,完成 7——15 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B.出郭.相扶将

 郭:城墙。

  C.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D.雌兔眼迷离..

  迷离:眯着眼,目光模糊的样子。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B.当.户理红妆

 但当.涉猎

  C.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D.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军书十二卷”和“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11、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12、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赏析正确的一项 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紧急。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试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 6 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答:

  1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

 三、阅读《卖油翁》【原文略】,完成 16——23 题。

  1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之射箭)

 B.但微颔之.(指代善射的陈尧之)

 C.以我酌油知之.(指代手熟的道理)

 D.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微颔.之

  颔:点头

  B.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C.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布置

  1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C.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

  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

  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20、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对陈尧之的描写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B.本文故事虽短,却行文有波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C.本文描写陈尧之和卖油翁的写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 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D.陈尧之经历了“自矜”→疑惑→“忿然”→折服的心里变化过程。

 21、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2、谈谈你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的“笑”字的理解。

  答:

  23、文中所写陈尧之“善射”与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有何联系?它们共

 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四、阅读《陋室铭》【原文略】,完成 24——28 题。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

  B.斯是陋.室

  陋:简陋。

 C.惟吾德馨.

  馨:高尚、美好。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6、翻译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7、用课文原句填空。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

 ”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2)如何与人交往,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刘禹锡主张与有学问的人交往,他在《陋室铭》中这样写道:

 “

  ”。

  28、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阅读【甲】文《爱莲说》(原文略)和【乙】文《陋室铭》 (原文略),完成 29——33 题。

 2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

 植:立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C.有仙则名.

  名:名气 D.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乱

 3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B.斯是.陋室

  问今是.何世

  C.何.陋之有

  同予者何.人

  D.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文体是“铭”,“铭”用来称述功德,警戒劝勉,讲究用韵;乙文的文体是“说”,“说”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都表达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C.乙文运用比喻和类比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甲文以莲自况,除表明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还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D.从文章线索来看,甲文是以爱为情感线索来呈现内容的,乙文是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始终的。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它们仍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展开的。

  3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3、【甲】文作者以陋室明志,【乙】文作者以莲花自喻,两段选文的作者的志趣有什么共同点?

 答:

 六、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完成 34——38 题。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C.阅.十余岁

 阅:经历

 D.不亦颠.乎

 颠:颠倒,即本末倒置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B.闻之.笑曰

 然则天下之.事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3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37、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阅读《爱莲说》【原文略】,完成 39——43 题。

 3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40、解释下列“之”字。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八、比较阅读(一)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44.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45.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 的理由是

  。(每个不超过 5 个字)

 47.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九、比较阅读(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48.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49.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50.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 重

  。

 十、比较阅读(三)

 【甲】河中石兽 (略)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棹.数小舟

  棹:

  ⑵湮.于沙上

 湮:

  ⑶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益:

  ⑷尽其肉,乃去.

  去:

  ...

相关热词搜索: 下册 七年级 期末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