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教资笔试选择题必背考点汇总

2021教资笔试选择题必背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2021-11-04 11:51:54

 2021 教资笔试选择题必背考点汇总 客观题积累

 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

 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2 1902 年 “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4 1904 年 “ 癸卯学制 ”(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2 1912 年 “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2 1922 年 “ 壬戌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二 科 目 二 5 15 个 著 名 实 验 1 01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来说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 02 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 小鸡啄米实验是苛勒研究迁移行为的实验。

 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

 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 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 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关系。

 3 03 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 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各种形状、大小图形的面积。首先,对象接受预测,要求估计 127 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他们判断各种图形面积的能力。然后用 90 个平行四边形训练对象。

 最后,对对象进行两种测验,一是判断 13 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 27 个曾在初测中使用过的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只是提高了被试对长方形面积的判断成绩,他们对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判断成绩却没有提高。

 4 04 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5 05 液体守恒实验 液体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

 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 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 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特点。

 6 06 苛勒的经典实验 苛勒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

 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 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7 07 数量守恒实验 数量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

 皮亚杰发现,小于 7 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8 08 钟摆实验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

 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皮亚杰向儿童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儿童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

 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面对问题,经过思考,先提出几种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率的因素:

 一是摆锤的重量,二是吊绳的长度,三是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动力的大小。

 然后通过实验一一验证了这 4 个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结果得出了只有绳长改变才能影响钟摆运动的正确结论。

 相比之下,幼儿或随机摆弄,或用力推动钟摆;小学儿童虽然能够提出少许可能的因素,但尚缺乏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9 09 斯金纳的迷箱实验 迷箱实验是斯金纳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

 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

 一只白鼠禁食 24 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性条件作用。

 0 10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狗摇铃进食实验是巴甫洛夫研究经典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

 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应,也成为本能。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

 获得:条件反射的建立。

 消退:条件反射的消失。

 泛化:相似的刺激诱发相同的反应。

 分化:相似的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

 1 11 桑代克的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是桑代克研究学习行为的实验。

 他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

 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 12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 波波玩偶实验是班杜拉研究学习行为的实验。

 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

 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参与性学习和代替性学习。

 直接强化、代替强化和自我强化。

 3 13 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实验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一被阻塞点 A 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 B 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塞点 B 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

 托尔曼认识到,白鼠习得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4 14 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贾德曾为了研究学习迁移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

 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 A 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 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

 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

 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5 15 客体永久性实验 客体永久性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他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婴儿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 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相关热词搜索: 选择题 考点 笔试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