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中小学教资冲刺试题及答案

2021中小学教资冲刺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1-11-04 13:07:33

 新 最新 2021 中小学教资冲刺试题及答案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A项正确。

 B 项:对整体属性的反应是人的知觉。与题意不符,排除; CD 选项为干扰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 A。

 2.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对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 D.联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C 项正确。

 A 项: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不合题干,排除。

 B 项:不合题干,排除。

 D 项: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合题干,排除。

 综上所述,选 C 项。

 3.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A.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B.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 D.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一般规律。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这是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A 项正确。

 B 项: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体现的是感觉的适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感觉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抑制作用指消极的阻碍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4.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的错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

 A.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 C.个案分析法 D.文献研究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道德的现象。最后将儿童道德分为四个阶段。因此,答案选 B。

 A项: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科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时采用的方法,A 排除。

 C、D 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排除。

 综上所述,B 正确。

 5.皮亚杰认为 2~5 岁幼儿在游戏中只有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他们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公正阶段 D.守恒阶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将道德发展分为:无律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2~5 岁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因此,答案选 A。

 其他选项在此为干扰项。

 综上,本题选 A。

 6.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说谎不承认错误,他的道德发展属于()。

 A.前习俗道德水平 B.习俗道德水平 C.后习俗道德水平 D.超习俗道德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两难故事为基础,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

 题干中该学生不承认自己错误的是为了逃避惩罚,这明显处于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是:服从权威,逃避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A 正确。

 B项习俗道德水平逐渐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分为寻求认可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后习俗道德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没有超习俗水平这种说法,为干扰选项,排除。

 综上所述,A 正确。

 7.甜蜜的嗓音”指的是下列哪一种感觉现象()

 A.感觉后像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感觉补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感知觉一般规律的考查。

 C项: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甜蜜的嗓音”引起了味觉和听觉两种感觉,所以 C 项正确。

 A 项: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不符合题干描述,因此排除。

 B 项: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描述,因此排除。

 D 项: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不符合题干描述,因此排除。

 综上,本题答案为 C。

 8.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特别甜。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 A.感觉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感觉转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规律。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肤色较白的人穿黑色服装会显得更白些,这是衣服和皮肤颜色的感觉对比后的效果。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吃芦柑,会觉得芦柑很酸;吃了苦药之后紧接着喝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有点甜。C 项正确。

 A 项:感觉适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降低。在一般情况下,分析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

 降低,反之,当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提高。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肤色较白的人穿黑色服装会显得更白些,这是衣服和皮肤颜色的感觉对比后的效果。不符题意排除。

 D 项:没这种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 C。

 9.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现象。

 A.后效 B.适应 C.补偿 D.对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的意思是“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属于感觉的对比,D 项正确。

 A 项:感觉后效是指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感觉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称之为感觉的补偿。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选 D。

 01 10.某教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品质的教育,这属于()。

 A.心理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思想教育 答案:C 解析: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题干中“同情”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是一种道德情感反应。故 C项正确。

 11.“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属于()德育内容。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法律教育

 D.道德教育 答案:A 解析:“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要对学生加强“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这种基本国情教育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故属于政治教育内容。

 12.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人、平等待人、乐于待人;培养他们敢于主持正义、扶正压邪、维护社会共同利益、这属于中学德育内容中的()。

 A.生态道德教育 B.道德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内容,A 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紧迫性,掌握生态道德的评价标准,使他们养成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维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B 道德教育,是以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学生,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教育。

 C 心理健康教育,指德育理论通过吸收、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与变化规律,从而能主动、自觉、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

 D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具体内容包括:(1)人生哲理教育。(2)人生理想教育。(3)人生态度教育。因此,题干中体现的是道德教育的内容。故 B 项正确。

 13.当一个人的服装和发型改变以后,照样能够认出他,是利用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完整性 D.知觉的不变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知觉的对象总是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而我们将这些个别孤立的属性或部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因素中,强度大的部分决定整体,题干中“当改变服装和发型后,依然能认出他”,这体现了强度大的部分决定整体,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A 项正确。

 B 项:人在知觉事物时,并不是被动地将对象的特征进行客观登记,而是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对象予以解释,赋予它特定的含义,并用语词标志出来。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题干中没有强调用语言描述,不属于知觉的理解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知觉的基本特征包含: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及恒常性,不包含完整性,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当我们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观察同一事物时,该事物的物理特性会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但是,我们对这一事物物理特性的知觉经验并没有随之发生改变。这种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而我们的知觉映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14.远处的出租车向你驶来,在远处看起来比较小,到近处看起来比较大,这是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中关于知觉恒常性的相关知识。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知觉印象仍然不变。在视觉范围内,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方向恒常性等。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变化而变化,其知觉映象仍是物体的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题干中,远处的出租车向你驶来,在远处看起来比较小,到近处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属于知觉大小恒常性。A 项正确。

 B 项: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的照明下,我们对其颜色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形状恒常性是指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不会改变。不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成它在视网膜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5.当我们在知觉一个不熟悉的物体时,总是倾向于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或者将其归为经验中的某一类这种现象被称为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表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题干中倾向于

 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或者将其归为经验中的某一类正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C 项正确。

 A 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知觉的选择性是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知觉的恒常性是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知觉印象仍然不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 C 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 B.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因此选择 C 项。

 1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 B.源泉 C.内容

 D.途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选 B。

 18.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自觉地外在道德要求,能够“自觉地”反应,说明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进行了转化。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如可以通过道德讨论

 的方法、活动性道德教学模式、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的道德热情;(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择 C 选项。

 19.当观察学生时,教师会对某个成绩好的学生形成较好的印象并对这个学生的其他品质也给予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皮格马利翁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印象形成的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题干中,教师在观察学生时会对某个成绩好的学生形成较好的印象,并对这个学生的其他品质也给予较高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B 项正确。

 A 项: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首因效应又称最初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正确答案为 B。

 20.张老师第一次见到强强时,强强脸上脏兮兮的,衣服扣子也没有扣整齐,所以不自觉地认为强强是个邋遢的孩子,即使后来强强每天都干干净净地来上学,张老师的这种想法也没有改变为这体现了()

 A.刻板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效应。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题干中张老师总是停留在强强第一印象的样子尽管后来不邋遢了也没有改变想法这就是首因效应的体现。B 项正确。

 A 项: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21.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是()

 A.近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在社会知觉中的偏差。近因效应是指在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一般在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原有看法,例如闺蜜变路人,A 项正确 B 项:刻板效应即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例如觉得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

 C 项:光环效应即晕轮效应,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D 项:首因效应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例如面试时第一印象很重要,BCD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22.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原则。

 A.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 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C.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查对德育原则的识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C 项正确。

 A 项,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强调的是,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要考虑教育的最佳时间和情景,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强调的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现实为依据,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的相关说法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老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要相结合,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走出校园面临更多问题时,更好的适应和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择 C 选项。

 23.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发现一个同学要拿砖头砸人,他制止后,不但没有批评这个同学,反而使用四颗糖果分别奖励他尊重老师、守时、有正义感、敢于承认错误,促进学生积极反省,不断成长。这一案例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教师通过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的教学原则是长善救失的原则。题干中陶行知没有批评学生反而利用学生的优点促进学生积极反省,不断成长属于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C 项正确。

 A 项:知行统一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因材施教原则指依据个体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疏导原则注重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的德育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24.以下不属于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的是() A.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D.实施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答案:D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又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D 项,不是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是知行统一原则贯彻要求,正确。ABC 项:属于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选 D。

 25.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课外书,没有听到上课铃声,从注意的角度看,维系小明心理活动的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题干中,小明津津有味地读一本课外书,没有听到上课铃声,说明他沉浸在课外书中,这种活动不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阅读,因此,属于有意后注意。C 项正确。

 A 选项: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无意注意虽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选项: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择 C 选项。

 26.在英语考试中,学生需要快速读短文来完成阅读理解,这主要是()在起作用。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稳定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效率的基本尺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本题题干“英语考试中,学生需快速读短文来完成阅读理解”即要求有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选项 A 符合题意。

 选项 B:注意的稳定是指一个人在同一对象上或同一活动上能持续注意的时间,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该时间较短,一般为 8~10 秒。

 选项C: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如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板书,学生一边记忆一边书写。

 选项 D: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如上课铃一响,主动地将注意从课间休息转移到课堂听讲上。选项 B、C、D 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 A。

 27.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随意注意。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上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种注意便是无意注意。题干中是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的含义,因此选 B. A 项和 D 项: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考试时全神贯注的思考问题,就是应用有意注意。不符题意,排除。

 C 项: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人们熟练地骑车,熟练地打毛衣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不符题意,排除。

 综上,本题选 B 项。

 28.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题干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正是品德评价法的体现。

 A 项:说服法强调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指导实践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2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自我修养法 C.心理咨询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中的环境陶冶,本题选 D。

 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做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3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这道题目是争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陶冶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引领学生,感化学生,属于陶冶法中的人格陶冶。有的学者认为是榜样法,认为教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关于这个题,大家可以保留意见,不必纠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31.“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体谅模式 D.价值澄清模 答案:C 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价值澄清模式是德育模式的一种,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价值观。故正确选项是 C 项。

 32.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社会交往模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A 项正确。

 B 项: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不属于德育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 A。

 33.社会模仿模式是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之一,创立这一德育模式的是() A.柯尔伯格 B.麦克费尔 C.拉斯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D 项正确。

 A 项: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 D。

 34.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需要意志努力,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纸。此时他的注意状态达到了()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类型。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描述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纸属于有意后注意。C 项正确。

 A 项: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无意后注意不属于注意的类型。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选 C。

 35.考试前,谢老师不断地向学生强调,一定要注意读懂题意、画出关键词、反复地记忆知识点。这属于注意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记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中“谢老师不断地向学生强调,一定要注意读懂题意、画出关键词、反复地记忆知识点”,有预先目的,并需要学生付出意志努力,所以是有意注意。A 项正确。

 B 项: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符题意排除。

 C 项: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符题意排除。

 D 项: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人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符题意排除。

 综上,本题选 A 项。

 36.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意注意。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是有意注意。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由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B 项正确。

 A 项: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合题干,排除。

 C 项: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合题干,排除。

 D 项: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合题干,排除。

 综上所述,选 B 项。

 37.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

 A.1936 年 B.1945 年 C.1949 年 D.1950 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该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日。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9 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B 项正确。ACD 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 B。

 38.新文化运动代表人()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 A.胡适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20 世纪初期,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人发起“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

 新、文学革命运动称之为新文化运动。1915 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故选 B。

 39.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

 A.李鸿章陈独秀 B.李鸿章曾国藩 C.容闳孙中山 D.光绪袁世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李鸿章和曾国藩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他们大力支持近代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形成和发展,B 项正确。A 项,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洋务运动。C 项,容闳,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没有参与洋务运动。D 项,光绪是清政府皇帝,袁世凯是北洋军阀领袖,在清末新政时期推动改革,未参与洋务运动。故选 B。

 40.1927 年 8 月 1 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是指 1927 年 8 月 1 日,中共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A 项正确。B 项:错误,秋收起义是指在 1927年 9 月 9 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C 项:错误,广州起义是指 1911 年 4 月 27日,由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此次起义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D 项:错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指北伐战争期间,上海工人阶级为配合北伐进军,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三次起义。第一次起义发动于 1926 年 10 月 23 日;第二次起义发动于1927 年 2 月 22 日;第三次起义发动于 1927 年 3 月 21 日。故选 A。

 41.1945 年秋,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是()。

 A.签署了《双十协定》

 B.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C.通过了《共同纲领》 D.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 1945 年 8 月 29 日至 10 月 10 日,经过 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故选 A。

 4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A.孟良崮战役 B.平津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石家庄战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三大战役是指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8 年 11 月 29 日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 3 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

 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B 项正确。A 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 1947 年 5 月 13 日至 16 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此役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与题干不符,排除。C 项: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鲁南会战、血战台儿庄。历时 1 个月,是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抗战中的第一次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与题干不符,排除。D 项:石家庄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团对石家庄国民党守军发起的攻城大战,此役不仅占领了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连成一片,而且还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以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 B。

 43.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瓦窑堡会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A 项错误,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B 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C 项错误,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D 项错误,瓦窑堡会议在 1935 年 12 月 17 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选 B。

 44.被称为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第一部著作是()。

 A.《瀛环志略》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康輶纪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1842 年出版 50 卷,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被称为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第一部著作。A 项,《瀛环志略》略晚于《海国图志》,是徐继畬于 1848 年编成的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疆界位置、山脉河流、地形气候、人种肤色、历史沿革等情况的地理著作。B 项,《四洲志》是林则徐翻译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并润色编辑而成,属于一部翻译作品;D 项,《康輶纪行》是姚莹在西南各地实际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日记杂录,主要考查西南边疆,并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故选 C。

 45.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民主和独立 B.民主和科学 C.自由和科学

 D.独立和自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名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一大重要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Science”,赛因斯(音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B 项正确,选项 ACD 排除。故选 B。

 46.“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广州起义 B.五四运动 C.延安整风运动 D.秋收起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出自《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秋收起

 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D项正确。A 项:黄花岗起义是 1911 年 4 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与题干不符,排除。B 项:五四运动,是 1919 年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与题干不符,排除。C 项: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 年 5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 年 4 月 20 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

 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 D。

 47.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D.使人民获得了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 冲刺 试题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