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2022年度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

2022年度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5-28 18:3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渔业的带动促进作用日渐显著,人力与劳工配合流水线工作趋于没落。而在“白马井码头”存在着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码头景观,从凌晨到夜晚,来来往往都是女性卸货装箱、讨价还价,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渔婆。她们作为农村家庭的女性从事着男性的粗重体力劳动,用女性羸弱的双手和肩膀创造家庭和社会财富,他们身上蕴含着海南人民坚毅勤劳、精明能干的品格,同时也颠复着中国传统社会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

渔婆文化发展至今,已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变迁,以推出系列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探索渔婆生存现状、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和留存发展模式,肩负起深度挖掘海南渔婆文化资源、弘扬渔婆文化精神的重任。

关键词:渔婆文化;白马井;乡村振兴;传承发展

目录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1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1

(一)了解渔婆文化1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2

(三)当地渔民对渔婆文化的关注情况、看法及传承态度2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2

(一)网络调查法2

(二)文献分析法2

(三)访谈调查法3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3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3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3

(一)渔婆历史起源3

1、前世起源3

2、今生未来3

(二)渔婆劳作生活方式4

(三)民俗及传说4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5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5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5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6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6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6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7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7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8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8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8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9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9

七、总结9

参考文献10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

白马井镇位于市西北部,相传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得名,很长时间以来,这里都是海南的渔业重镇。随着近几年的开发,拥有良好的深水良港、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白马井从一片原始沉寂的西海岸变成了投资的热土。渔业的发展促进了白马井迈向“滨海时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渔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白马井渔婆文化是渔业文化一项重要内容。【1】

渔婆文化和渔业相互促进。白马井的经济快速提升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对传统渔婆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渔业发展,渔婆文化的传承面临冲击,企业合理开发渔婆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渔婆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提升企业文化和文化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白马井镇的渔业仍然处在传统的生产和发展水平上,渔婆文化也面临困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必然路径。【2】因此乡村文化兴盛同样重要,从文化振兴的角度探索白马井渔婆文化的振兴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目标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白马井的渔婆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期望通过调查及保护等研究,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渔婆文化。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渔婆文化,感受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的碰撞和融合,发现渔婆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需求,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把渔婆文化融入城市的先进性,多渠道多思路发掘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这些实体产品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福利,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文化振兴给渔民带来的实惠。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

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变迁过程为主线,以历史志、图鉴和视频为传播载体展开调查:

(一)了解渔婆文化

通过市博物馆、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实物记载等资料的查询;搜集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民谣;对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走访调查;寻找当地工作的渔婆和当地人了解等。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

第一,创作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志,分为三方面:首先,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场景从时间脉络上进行追溯,打造一本具有渔婆文化特色的追忆性历史志;其次,利用实践调研的成果对其周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设计及制作,扩大白马井渔婆文化传播的内涵;最后,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具体场景,如斗笠的差别,人员劳作的传承等进行白马井渔婆文化图鉴的创作。第二,利用纪录片、宣传片、微视频、直播等视频传播方式,展现白马井渔婆劳作、生活的状况,追溯渔婆文化历史发展,挖掘白马井渔婆背后的精神内涵。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

(一)网络调查法

网上资料的搜集是整个团队工作的重要方式,通过新浪微博、天涯论坛、有关贴吧以及百度搜狗等各种搜索引擎,广泛全面地初步了解白马井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习俗信息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此次调查核心——“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人群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为之后进行实地调查和调查总结的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分析法

为进一步获得有关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信息,按照原定计划,8月1日,团队抽调出部分队员到市博物馆和图书馆进行书面和实物文献资料查阅。

在图书馆,队员们仔细全面地查阅从上世纪90年代至现在的海南日报、日报等报纸资料,以及近几年的海南年鉴、历史图志、黎族人文图志、渔业的历史和发展等珍贵一手文献。同时,从图书馆借阅了数十本有关图书,为之后编纂图志、论文撰写以及有关资料提取做好准备。

博物馆方面,队员们详细听取讲解员对民俗文化及有关渔业历史的解说,并对展览的相关文物进行拍照保存,取得了非常珍贵且实质性的的资料。

(三)访谈调查法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

8月18日,按照原计划,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部分队员到达市创华实业有限公司,面对面和白马井渔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作息、具体的工作内容、对渔婆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群体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队员们进行了实地资料的考察,拍摄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为后续实地考察做好准备。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

在进行一番全面的准备后,8月21日,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队员们再次向白马井进发,进行一次后续实地考察,对此次调查的重点人群——“白马井渔婆”进行深入了解访谈调查。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

(一)渔婆历史起源

1、前世起源

白马井渔婆文化,随着白马井码头的发展产生。白马井码头又叫南司码头,与南司公司密切相关。南司公司全称国营南海水产公司,于建国后五十年代成立。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南海疆土做出过突出贡献,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国有企业。南司公司在广州市成立,但因主要作业渔场在北部湾,因此,在50年代末,公司整体搬迁到市白马井镇。公司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制冰、发电、运输等职能为一体,伴随着公司的建立与白马井码头的发展,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催动下,产生了“渔婆”这一群体。

2、今生未来

调查结果显示,80年代初,由于体制不顺,近海渔场萎缩,设备陈旧老化,远洋捕捞能力不足等原因,南司公司开始衰败,直至21世纪初,轰然倒下。虽然南司公司没有延续发展,但是白马井码头依旧发展,渔婆这一群体也经历了几代留存至今。调查过程中,依据受访者的表述,可以发现这几年来,除了码头基础设施略有改进,由以前的土路变化到现在的水泥马路之外,渔婆的生活方式、劳作工具、民俗文化等方面均没有其他明显变化。相较于三亚码头,白马井码头的科技设备引进较少,现代化程度较低是造成变化差异小的一个主要原因。白马井码头靠岸水位较浅,大型渔船无法停泊,不利于现代化机器设立,这一特殊原因使得渔婆这一行业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取代。在未来的近几十年中这一现象将持续存在。

(二)渔婆劳作生活方式

白马井镇地处市中北部,距省城海口138千米、三亚251千米,全镇海岸线长6.8公里,位于西部线路枢纽地带,交通便利。镇辖区内有原海南省海洋渔业总公司工业厂区,是海南省较为发达的一个渔业城镇。白马井镇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海鲜品种产量在全省同类乡镇中位居前列,其海产品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

从渔船到港口开始,下船卸货,分鱼、装箱、放冰,肩挑手扛把各式海鲜从船上搬运到市场,争吵这讨价还价,完成交易,都是由这些“渔婆”来完成的,其中不乏一些本该男人做的重体力劳动。

这里被称为早鱼市,天不亮这些渔婆就出来干活了,早则深夜一两点,最晚不到五点她们便会早早的来到渔市场,等着回来的船,开始她们的工作,这繁忙的工作,大致要持续到上午九时许,而渔市散市场,要直至中午。

凌晨的码头,有数不清的女人,但是她们有着明确的层级分工,有联络渔船安排挑鱼的贩头,有从船上挑鱼、挑冰、挑水的苦工,有在市场开摊位等着卖鱼的摊主、有等着买鱼转手的中间商渔婆,她们各司其职,繁忙却也尽然有序。【3】

忙碌过后,下午的是属于渔婆们的“休闲时光”,在公园锻炼、跳舞、与人闲聊。在每年的休渔期,不同层级的渔婆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贩头一类的渔婆会选择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但是那些做苦工的渔婆,因生活所迫,则再继续寻找散工,补贴家用。

(三)民俗及传说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涉海民众会自发产生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上午仪式制度,是以称为信仰。【4】不同于福建、台湾渔民信奉妈祖,白马井的渔民渔婆信奉伏波将军。长久以来以渔业为生,人们希望海洋能够保佑他们渔业丰收,出海平安,归来能够鱼获仓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白马井镇有一个很大的付波将军庙,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地人都会把付波神像抬出街放鞭炮庆祝节日,祭拜将军。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是伏波将军的生日,每一条巷子的代表都会杀猪,来祭拜他。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

现在每个渔村以承包制为主的体制将原来属于集体的渔业权转给了个人,使得每个渔民都获得了渔业权,这跟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是同样的道理。这样,渔婆的运作是个体进行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分工劳作,大大降低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对码头捕捞流水线管理制度缺乏,现场秩序管理问题频出,摊位摆放杂乱,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人员岗位分散较少。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白马井向现代化都市的过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沿海码头区域不断地被开发,以求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渔婆文化作为白马井渔文化的体现,必须选择与城市相同的模式来存在,而渔婆文化所独有的衣帽服饰,富有民间表演特色的表演艺术,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渔业劳作工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这些工艺的制作,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目前白马井渔婆文化旅游尚未开发,调研过程中发现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渔婆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旅游发展层次不高、转型提升压力较大、渔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略低等。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白马井未出现有渔具馆、渔婆文化馆、民间收藏馆、文化体验馆和历史文化馆等文化博物馆。而且,当地还没有结合其地域和传统渔文化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以此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白马井缺少能够体现当地浓郁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

相关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了渔民的阶层分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渔婆由于收入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政府更多的扶持,但是目前的国家政策对渔业多是限制、控制、调整。与此相对的是又出台了很多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两方面的作用反而加快了渔婆和渔民的阶层分化。其次是生产方式粗放落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建,比如航道、港口建设等,渔业水域、养殖滩涂地的被占用;近海海域的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对于渔婆作业生存也是极大的考验【6】。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白马井渔婆文化作为海南一种历史悠久的海洋渔业文化,世人知晓度不高。渔婆文化中独到的代表劳作分工与阶级差异的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平板车等,由于制作价值与收益不成正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虽然认识到它的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些制作手法、继承这种这些文化元素,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收入低,渔婆们朴实能干,大多并不在意工具是否到位,而是以按时完成海鲜交接运送贩卖,因此这些工具没有特定交易对象。倘若这些富有特色的工艺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其中最重要的就将其作为一项表演内容被呈现出来,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等。现阶段发展渔婆文化没有很好载体途径转化成市场产品,缺少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个性不被人广为知晓,知名度较低。应该打开市场,将地域文化做大成全国知名品牌,甚至具有国际地位的品牌,才能有长久发展的前景。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渔婆勤劳朴实,质朴善良。但就渔婆本身而言,她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渔婆自认为处在社会最底层,自我否定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有强烈的自卑感。她们认为自身愚笨,只能做苦力劳动维持生计。休闲渔业发展其中劳动者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阶段,渔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样可以给游客一定的指导。目前在这一方面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渔婆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无形渔婆文化的发展脉络已经断裂;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是面临着自然界的日益侵蚀、削弱和人为破坏。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近年来胶州大秧歌、茂腔、胶东大鼓、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柳腔、周戈庄祭海仪式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的这些保护措施并不能够阻挡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传承与保护文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我们针对这方面的渔婆文化留存与发展,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措施。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也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文物保护法》,但该法律主要是针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看不到无形文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如现今渔婆流传的很多海洋传说等相关信仰传说已趋于消失,或者残缺不全,大部分为当地老渔婆的口述记录。另外,在发展白马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保护而出现一边开发一边破坏的现象。对此,以法律制约的形式使人们树立起一个概念,即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渔婆文化,保护好渔村文化,而不是破坏,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白马井传统渔婆文化已具备丰富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可适当融进现代科学技术并进而形成独特的时代特色,开发以较短时间吸引大量短期参与者的“节庆会展型”(可充分利用现成的博物馆或另行建馆)、划定传统渔婆文化景区建造诸多景点的“古迹仿造型”、将白马井渔婆文化景点集于一起的浓“缩集锦型”等项目【7】。白马井可在建立渔具馆、渔婆文化馆、和历史文化馆等基础上,可集思广益开展更多的渔文化展馆,可以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比如举办特色渔货的展销会并配合民俗表演,借助白马井正月十六迎神节等各种节事活动的影响力来推动白马井渔婆文化的发展等一系列有浓郁渔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还可以结合当地码头旅游业的发展,继续开展和新增渔家乐、垂钓乐等休闲娱乐活动,户外的传统渔婆文化可与海上劳作相结合,实践操作如拉网、杂海浅滩劳作等均可设定固定单元,由专人负责,以便游客随时体验。培植以“白马井渔婆文化为品牌,以休闲农业为内涵,出海打渔,打造海岛天然氧吧”为特色的旅游新景观,催生出白马井旅游的附加产业,又可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且与渔婆文化并行发展,与白马井古镇旅游接轨【8】。在这些基础上再发展出其他水上休闲活动,通过发展渔婆文化旅游来保留和传承传统渔婆文化的原生态,焕发新的生命力。提升渔婆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渔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针对渔村妇女教育文化及科技素质偏低,培训机会仍需加大【9】,针对其思想落后、专业技能不足等情况,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如邀请专家或者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渔婆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入促进渔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使得渔婆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对白马井热爱和骄傲感、对游客的友好和服务质量等有所提升,有助于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和奠定渔婆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

渔婆文化创意产业要深入到渔婆文化里面,白马井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白马井发展渔婆文化产业的前提,目前以旅游和渔婆文化结合的码头旅游业为重点,打造渔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更加具有前景的创意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8】。以满足大众文化娱乐审美要求为目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拓展文化产业链,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

丰富渔婆文化创作,繁荣渔婆文化活动是传承创新和弘扬渔婆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渔婆文化创作。通过规划与立项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惩,切实加强对全县渔婆文化乃至海洋文化名品挖掘、保护、提炼和渔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文化创作的宏观指导,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积极提炼一批具有特色的渔婆文化特质、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与技术研究,促进更多艺术成果壮大【10】。重点创作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能生产较大影响的渔婆文化精品,打响渔婆文化品牌,提高渔婆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升鱼婆文化知名度,通过文字,视频,网络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增加产业收入,提升鱼婆文化体验度,同时加大知名度。打造鱼婆品牌,对销售的水产品进行鱼婆标签,同时对相关渔具,产品进行品牌标注,并生产一些手办,微缩的场景,把文化进行实体化转变,作为实体产品销售。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

创新渔婆文化节庆,以渔婆文化为主题,重视开渔节和庆典开展,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旅游大节和文化大节,重视做好旅游和文化文章,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更要着力体现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和参与性,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渔婆与渔民的节日、群众的节日,激发渔民群众的积极性,激活节庆活动的内在生命力,扩大节庆品牌的社会认同面。积极创新运作模式,强化时常化运作理念,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节庆。三是繁荣渔婆民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保护民间的庆典娱乐等活动,扶持舞龙、龙灯、船灯、马灯、渔鼓、船鼓等民俗文艺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渔婆与渔民民俗文化活动。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

当前,渔婆文化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开始出现与社会脱节及开发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渔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处于政府管理薄弱及民众随意“划地盘”的僵局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城市现代生活方式或涌向城市;一些人执着于高科技、收效快的现代深海捕捞等,使得白马井年轻一代对渔民与渔婆浅海捕捞中蕴藏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甚或连基础的浅海作业及其中的信仰讲究都不理解;渔婆文化的呈现不是常态性的而是“应旅游者要求”才能看到;等等。要打破这个格局,关键在于:理顺政府管理与民众自发的关系,只有政府先行,做好政府决策、发展规划,树立教育理念,才能带领当地人民对渔婆文化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及其意义、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结合,渔婆文化自觉、自信才能真正形成。

七、总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一个坐落在海边的渔村在我国沿海地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马井码头上的女人,彰显吃苦耐劳,顽强不懈,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传统人工有很多被取代,渔婆这一群体也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平凡群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结果,结合网络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就渔婆文化发展历史的背景、内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等角度进行论述,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群“闯码头的女人”,感受渔婆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让海南人民勤奋坚毅,吃苦能干的优良品质始终激励我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王婷荣.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王朝辉.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8):203-204.

【3】白马井早鱼市一个属于“渔婆”的天地【n】.天涯论坛

【4】孙德汉.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9

【5】渔业经济转型对渔村妇女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例【j】.韩兴勇,张丽.中国渔业经济.2014(02)

【6】王婷荣.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以青山渔村为案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张秋萍.京族传统渔文化的调适危机与当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7.

【8】付翠莲,陶松珠.舟山渔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6

【9】舟山群岛海洋渔俗文化产业研究【d】.王樱菲.浙江海洋大学2018

【10】张曙.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渔文化品牌【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3):86-87.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发展 振兴 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研报告 渔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