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上海市奉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 2022-01-10 13:03:47

 上海市奉城区 2020- -1 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填空。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里仁》)

 (2)________,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中,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

 ②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③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

 ④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胡晓明

 ①《富春山居图》中有 8 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

 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

 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

 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

 ④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

 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

 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年本)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

 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

 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

 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

 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

 (有删减)

 (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4.第①段中加点粗体字“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5.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

 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

 C.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

 D.“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

 6.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

 7.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

 D.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

 8.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办公室见!”

 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连小刘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

 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有删改)

 9.赏析文中画线句“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的表达效果。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

 B.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1.小说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李科长、宋主任、小刘等。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

 12.简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五、古代诗歌 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江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江阴即江南。

 13.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诗。

 14.根据诗歌写作要求及诗意,可以填入第二句诗末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愤 B.愁 C.舟 D.悲

 15.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

 ②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善属文(__________)

 (2)补隰城尉(__________)

 (3)累表辞位(___________)

 (4)玄龄当国(__________)

 17.第①段画线句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18.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古时称呼可分为谦称,敬称和鄙称。仆是古代男子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时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号是古时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定,始于西周终于唐朝。

 20.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分折房玄龄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有删减)

 (注)①茶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B.哉 C.耳 D.矣

 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

 七、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参考答案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花月夜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与理解诗句意思能力。

 A 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与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表达自己做守门员,不让对手进球的信心不相符。

 B 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这里强调的打垮敌人,与守门员要守好自家球门,不让对手进球不相符。

 C 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此句强调捍卫领土主权,不让敌人踏过阴山,与小明守门员,要守住自家球门,不让对手进球情景相符。

 D 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将竹子拟人化,表现竹子刚毅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与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表达自己做守门员,不让对手进球的信心不相符。

 故选 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语句的排序。

 根据选项的排序,可以发现四个选项中都是①和③、②和④连在一起,那我们只需判断其先后顺序。①中“因为……”是在解释原因,那前面一定要有被解释的对象,③

 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要不得的”,根据句意理解,①就是在解释③原因,故排序为③①,据此可以排除 A、D;④中,开头说“这种吓人战术是……”是对其的解释说明,承接①中提出的“这种吓人战术”,故④排在①后面,因此排列顺序应为③①④②。

 故选 B。

 4.形象、身份定位、角色

 5.C(A. 原文“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核心人物”,并不是代表人物 B.“比喻的手法”错,原文“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只是对人物的介绍,并不是比喻手法。D.“文本化山水”并非“诗意的山水”,文本化不等于诗意。)

 6.引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说明《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和“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借助各类人的题跋,引出下文观点(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是鉴赏《富春山居图》的传统),引用的题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7.D(A.过于绝对,原文“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但并不是必不可少。B.“中国山水画的‘渔樵’”属于范围扩大错误,原文是“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C.过于绝对,原文“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原文中的“或”,表示一种可能,而非绝对。)

 8.象征隐者;象征严子陵这一富春江文学传统中的典型隐者(象征如严子陵一样的隐者);象征画家“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的人生追求。

 9.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李科长从床上坐起来的速度之快,拿手机的手的颤抖,生动形象(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与下文的叙述内容相照应。

 10.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对小刘的描写,“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看不出他“积极进取”;小刘不过是故事的一个次要人物,从作者的态度来看,也不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而且本文的主题并非讴歌和赞美,而是批评和讽刺。

 11.李科长谨慎懵懂,遇到事情心中不十分镇定,但又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他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宋主任老谋深算。小刘热爱生活,受官场不良风气影响较少。

 12.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

 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13.七言绝句(绝句,近体诗)

 14.B

 15.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6.

 写

 补授官职

 多次

 执掌,主持

  17.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18.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19.D

 20.(1)房玄龄机警敏捷,贯通典籍,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

 (2)他心忧天下,尽心为国,看到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

 (3)房玄龄文思机敏,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他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4)房玄龄为人谦让知礼。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

 (5)房玄龄为人孝顺。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善属文”的意思是“善于写文章”,所以“属”的意思是“写”。

 (2)“补隰城尉”的意思是“补任牒城尉官职”,所以“补”的意思是“补授官职”。

 (3)“累表辞位”的意思是“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所以“累”的意思是“多次”。

 (4)“玄龄当国”的意思是“玄龄执掌国政时”,所以“当”的意思是“执掌,主持”。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太宗”做句子的主语,“徇”是谓语,“渭北”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北”后断句;“军门”做“谒”的地点状语,所以“门”断句。

 所以正确断句为: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句子翻译: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诚,确实;眷赖,依靠;去,失去;良弼,优秀的辅国人才;顾,看;让,谦让。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始于西周终于唐朝”错误,谥号并没有“终于唐朝”,唐以后还有谥号。

 故选 D。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可知,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由此可知,房玄龄机警敏捷,贯通典籍,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

 由原文“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可知,补任牒城尉官职,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由此可知,他心忧天下,尽心为国,看到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

 由原文“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可知,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由此可知,房玄龄文思机敏,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他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由原文“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可知,(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由此可知,房玄龄为人谦让知礼,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

 由原文“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可知,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由此可知,房玄龄为人孝顺。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

 参考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牒城尉官职,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祁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魏国公。

  (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

 21.B

 22.B

 23.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整句),写出了先生登山临水,与樵歌相和答的自得(或自适:安贫乐道之情)。

 24.D

 25.膏粱之子富贵时住华屋、睡厚褥、吃珍馐美食,出则仆役相拥,不历农耕辛劳,而一旦运穷福艾遭遇不测,他们不适应粗食劣物,缺乏生存能力。通过举例,具体阐

 发了“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借批评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或寄托了苦斋主人安贫乐道的情怀)。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的意思是“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此处为感叹语气,并且翻译成“呢”,“也”和“耳”没有感叹语气,“矣”翻译成“了”,只有“哉”符合题意。

 故选 B。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错误,文中说的是“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正确,由原文“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可知,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涩,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错误,文中“状如吹沙”是说小鱼长的很丑,而并非喜欢吹沙。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足之所至”和“心之所想”。

 故选 B。

 2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回答“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表现了”,要从文中找准划线语句,根据语法对其翻译,理解句子的现代含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看画线句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句子“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的意思是: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登山”“临溪”“围坐”“嚎叫”“击打岩石”都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先生登山临水,与樵歌相和答。再结合下文“人莫知其乐也”,可以体会先生自得之情。

 2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相符的一项”,首先总结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然后浏览选项,逐一分析每一选项的内涵,看它是否和本文思想相符。本文记叙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淡,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敞阔襟怀。

 A.是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提出朴素的辩证主张,福祸相依,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

 B.是说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

 C.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

 D.谚语,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不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

 故选 D。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住所。用茅草覆盖的室二厅,坐落在四面高中间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巅上,筐山在今浙江省的丽水县,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苍石,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风。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们却能这苦的环境中长生着快乐。于是,黄柏、苦楝、侧柏之树,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笋,同类的植物莫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涩,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尽管,这里的树产出的茶叶非常的苦,但人们却喜欢饮用它。尽管,这里的由溪水中出产的一种花纹小鱼,模样甚丑,吃起来味苦且辛辣,但可以醒酒。

  由于,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甚远,章溢先生又热爱居住于此,使得喜欢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归之艰苦和劳累,所以,他们便携带上自己童仆,择室居住。在这里,他们吃在山中收积的脱落的笋壳和自己种植的一些豆类,及一些树草的嫩芽。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

 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这些人的所做所为给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说:“乐与苦,相互依托。人们只知道乐为乐,而不知道苦也能为乐,人们只知道乐,而不知道苦也是由乐带来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今有富贵之弟,他们安坐于华美的屋中,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所有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顿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承载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编织的衣物。虽然,他们也想过着正常的大众人的生活,可但他们会在这种生活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他们想象苦的树木那般生活,可但他们却丧失了苦树般的生存能力。这不正是由于过去太贪图享乐,而为今天带来的痛苦吗?所以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莫名氏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乐,而你只知贪图享乐,则就是我的苦。我听说甘甜的井先干涸,紧挨路边而没采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色亡国,而勾践以尝胆兴帮,无一不是这样的例子吗?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市 学年 高二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