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5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学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5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学案)-

发布时间: 2021-10-21 10:45:46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写简单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2、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 3、了解中和反应放出热量,酸碱指示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4、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回忆 1、用

  来改良酸性土壤地区土壤酸性? 2、海边游泳的人被水母蛰了(分泌物显酸性)之后用

  来减轻症状? 3、在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变化或反应是放热?

  三、新课学习 (一)中和反应:

  1 、实验

 究 问题探究 1:请设计实验探究 C.溶液中...稀盐酸是否过量? 方法 1

 方法 2

 方法 3

 究 问题探究 2:

 :试分析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直至过量....的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pH 值的变化 。

  究 问题探究 3:

 :在做验证中和反应热量变化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2、向

 色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

 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 滴加酚酞,插入温度 计测量溶液温度。

 实验记录:

 溶液的温度

 溶液酸碱性

  氢氧化钠和酚酞混合溶液 滴加稀盐酸

 3、当看到

 时反应恰好完全。

  实验记录:

 溶液的温度

  溶液的酸碱性

 滴加几滴酚酞 氢氧化钠溶液 A A

 氢氧化钠和酚酞混合溶液 C

 溶液?为什么?

  2 、概念:

  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反应通式:

  此类反应属于

  (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中和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和硫酸:

 氢氧化钙和盐酸:

 氢氧化钙和硫酸:

  究 问题探究 4 :不溶性碱 (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能和酸反应吗? 氢氧化铁和盐酸

 氢氧化铜和硫酸

 3 、中和反应的实质:

 【问题呈现】能否从微观角度来分析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质呢? 稀盐酸具有酸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____,当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说明了什么? 【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_______和_________,中和反应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和反应的应用:P194 “交流与讨论”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 .Na 2 CO 3

 +2HCl=2NaCl+ H 2 O + CO 2 ↑ B.

 2NaOH+ 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C.

 SO 2 +2NaOH=Na 2 SO 3 + H 2 O

  D.

 Zn+CuSO 4 =ZnSO 4 +Cu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用途与中和反应无关的是(

 )

 A、使用熟石灰改良土壤酸性;

 B、服用 Al(OH) 3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置波尔多液;D、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硫酸; 3、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和反应要放出热量;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 C、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D、酸碱中和反应后溶液 pH=0 4、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是 (

  )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

 D.镁和稀硫酸

  课后作业 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 . CuO+2HCl=CuCl 2

 +H 2 O

  B. 2NaOH+CO 2 =Na 2 CO 3

 +H 2 O

  C. Na 2 CO 3

 +2HCl=2NaCl+ H 2 O + CO 2 ↑

 D. HCl 十 NaOH =NaCl+ H 2 O 2.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变酸,下列物质中,适宜用于除去面团酸味的是(

 )

  A.熟石灰

 B.纯碱

 C.烧碱

 D.食盐

  3.有些地区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中不能起到作用的是(

 )

 A.提高农作物产量

 B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改良碱性土壤

  D.改良酸性土壤 4.经测定,某工厂排放的废水的 pH 为 2,污染环境。若将该废水治理成 pH 为 8 时,可向该废水中加入适量的

 (

 )

  A.氯化钠

 B.硫酸

  C.氧化钙

  D. 废铜片 5.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溶液的 pH 不会明显降低的是

 (

 )

  A.浓硫酸

 B.氯化铁固体

 C.氯化氢气体

 D.氯化钠固体

 6.X、Y、Z 分别是 NaOH、NaCl 和 H 2 SO 4 中的一种溶液。将无色酚酞试液滴人 Y 溶液中,Y 溶液显红色,将此红色溶液少量加到 X 中仍显红色,则 X、Y、Z 依次是

 (

  )

 A. NaCl、NaOH、H 2 SO 4

  B. H 2 SO 4 、NaOH、NaCl

  C. NaC1、H 2 SO 4 、NaOH

 D. NaOH、NaCl、H 2 SO 4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不可能有单质生成 8.一般情况下,农作物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经测定某土壤的 pH 为 3.8,要改良该土壤,应施下列物质中的

  (

 )

  A.氢氧化钠

  B.熟石灰

 C.食盐

  D.盐酸 9.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下列物质恰好反应后仍显红色的是

 (

  )

 A.稀硫酸

 B.氯化铜溶液

 C.碳酸钾溶液

 D.二氧化碳 10.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能生成水的反应

 B.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C.复分解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D.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1.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都是化合物的是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中和反应 12.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滴人石蕊试液,振荡,溶液应该显

  (

 )

  A.蓝色

  B.无色

  C.紫色

 D.红色 13.下图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盐酸溶液中合有氢离子和氯离 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C、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D、两种溶液混合时,钠离子和氯离子 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14.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 Al(OH)

 3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 NaOH 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15.U 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分别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始时左边溶液呈蓝色,右边溶液呈红色

  B.开始时左边溶液呈无色,右边溶液呈红色 C.充分反应后 U 形管中溶液可能呈红色 氢氧化钠 稀溶液 稀盐酸 滴 有 酚 酞的蒸馏水

 D.充分反应后 U 形管中溶液一定呈无色 16.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除第(1)、(5)外,其余各小题均用序号填空】

  (1)写出纯碱的化学式

 ; (2)表中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物质 醋酸 生石灰 熟石灰 纯碱 化学式 CH 3 COOH CaO

 Ca(OH)

 2

 (3)上述四种物质放入相等的水中,所得的溶液中 pH 最小的是

  ; (4)你认为 CH 3 COOH(其性质类似于盐酸)可以与表中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利用表中作反应物(可以加水或与在水中进行),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Ⅰ

 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 Ⅱ

 制取氢氧化钠:

  。

 17.A 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

  (1)用化学式表示:A 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 A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 中含有的溶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0 g 稀盐酸恰好跟 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Na:23,Cl:35.5,H:1,O:16)

  求:(1)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高温煅烧 + 澄清石灰水 + Na 2 CO 3 溶液 A

 A

 B

 C

 无色溶液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九年级 发生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