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旗袍盘扣之美-讲话稿2000字

旗袍盘扣之美-讲话稿2000字

发布时间: 2021-10-15 12:53:10

 盘扣之美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成都绿舟博物馆的活动现场,很开心,又和大家见面了,本季度我们主要围绕着“中国艺”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些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呢?没错就是印刷术与造纸术。古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吃穿用度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传统技艺,(这句话感觉有点奇怪,麻烦老师修改一下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光阴里中国手艺人的巧手锦心。

 提起旗袍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大多都是:雍容、风韵、优雅、温婉、妖娆„„字字句句里都充满了女性古典妩媚。但这种并不裸露的服饰是如何展示出女性的韵味与魅力呢?答案或许就在颈间袖口这一颗颗通向神秘的扣子之上,它的名字叫—-盘扣。

 大家不妨可以看看今天你们穿的衣服上有没有带纽扣或者是拉链的呢?从功能上来说它们都是盘扣的延伸,也可以说盘扣是中国传统纽扣的起源,而盘扣又经历了中国古代绳、结、带、扣长期多样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无处不有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改良与辛劳,先人的智慧至今依旧感动着我们。(这句话可不可以再修改一下,感觉还是不怎么好)

 那么今天不如一起来了解一下:盘扣之美,美在何处? 1、盘扣名词解释、作用、来源 盘扣也称为盘纽、纽结或者纽绊,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古时的盘扣即用于男服,也用于女服。

 2、盘扣的历史 说起“盘扣”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服装,为了使衣服贴身保暖而不散落,就借助于绳子或带子,打结或系扣来固定衣服。这“绳结带扣”就是盘扣的雏形。

 “结”的样式很丰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结”,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装饰之“结”。同时,“绳结”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着各种美好吉祥的意义。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盘扣,可以说是在清朝开始才渐渐成型的。在清初时候古人的服装以袍、褂、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汉族惯用的绸带,这时,中式盘花扣也随着服装的发展而兴起。

 民国时期,是旗袍的时代。张爱玲在当时多样服装中尤其喜欢旗袍,她曾经说过: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盘扣的细节

 更是向你阐释中国美的真正内涵。一针一线的穿梭,曲曲弯弯地排列,终于圆润端庄成美丽的样子。还有宋美龄更是爱衣成痴,她青睐旗袍,她的衣柜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色彩,款式造型各异。宋美龄旗袍之多,钟情 h 之深。可以说让我们后人叹为观止。(这句还需要改一下)

 盘扣受到古今中外各类人们的喜爱,不仅仅是由于它外表的美丽与精致,更有着内在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感情,它用它的美,展示着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精致绝伦。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盘扣,代表着一种服装语言。

 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工艺性,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从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象征吉祥如意的寿形扣等,有近百种之多。在形形色色的传统旗袍中,衣襟上的盘扣常常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传神作用,它们安稳地扣连着衣襟,传达着华夏衣裳含蓄内敛的格调。

 而盘扣还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浪漫和娇俏;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每一个成品背后都是一番默默心思,一个欲说还休的故事。

 盘扣,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作为扣子,盘扣或许只能存在于类似旗袍这样的中式服装上,但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盘扣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随着近年传统文化热

 潮的回归,盘扣也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盘扣正以新颖的方式展现于各种首饰、挂件、配饰上,如同: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展现传统之美。

 喜欢盘扣,不仅因为盘扣的装饰效果极美,还有在精致的盘扣背后,是一双双灵巧的手所付出的心血。

 盘丝结带,扣诸心扉,一枚小小的盘扣,就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每一张图片都让人眼前一亮,盘的是情,扣的是心,人类情感有多少多彩,盘扣的“结”就有多么丰富。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结都将古典和艺术完美融合,因为浓缩着智慧和点点心意再过百年也不会有所褪色,希望通过这次宣讲让大家简单认识到盘扣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本次中国艺活动圆满结束,谢谢大家。(结尾不够升华)

相关热词搜索: 旗袍 之美 讲话稿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