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冲刺202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微专题02 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点详解):

冲刺202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微专题02 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点详解):

发布时间: 2022-01-08 12:21:09

考点02 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命题角度

(2020·全国卷Ⅲ,41)西周与古希腊政治的比较

(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19·全国Ⅲ卷,40)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治理

(2017·全国Ⅰ卷,25)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016·全国Ⅲ卷,24)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

(2015·全国Ⅰ卷,25)结合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

(2015·全国Ⅱ卷,25)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

考向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衔接】

1、概念

君主专制: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

(3)思想: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3、两个矛盾及发展趋势

(1)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2)二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4、演变过程

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发展于元→极端强化并发展到顶峰于明清(鸦片战争前)

5、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但也有明显的弊端,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积极意义日益减少,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1)积极影响:

①政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与抵御外来侵略;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③文化: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④外交: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不断强化的个人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地方官自主权很小,影响地方工作效率;专制体制极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和引起政局动荡。

②经济: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③思想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6、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 1 \* GB3 ①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用皇帝称号

= 2 \* GB3 ②特点:

A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和最终集中于皇帝(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

B皇帝独尊——“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

C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3 \* GB3 ③评价: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奠定基础;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

意性,造成决策失误和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提高国家政令制定和推行的效率;在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 1 \* GB3 ①内容:A丞相协助皇帝管理政事;B太尉主管军事;C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D九卿是中央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 2 \* GB3 ②认识:互相牵制、相互配合,一定程度上减少统治者决策的失误;以皇帝为中心,没有决策权;

【注意】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郞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庭和亲戚等,这些都是为皇室专设的,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家国一体”。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 1 \* GB3 ①背景:秦统一后,为消除分封制的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实施(春秋战

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

= 2 \* GB3 ②内容:郡是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管行政、军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乡、里两级行政机构;

(1)郡结构及职能:郡组织机构与中央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持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负责军务,直接领兵。

郡监:监察郡之行政,监察县级官吏,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2)县结构及职能: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级官吏有郡来监察,故没有监察机构。

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一切军事、治安、征发徭役、管理士卒等。任务繁重,故一县设有不止一个县尉。

县丞:负责司法。

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秦朝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

(3)乡里结构及职能: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4)里设里正。

里正: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亭:掌治安、禁盗贼、公文传递。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官吏任免: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免,乡里啬夫、三老有县级官员任命。

= 3 \* GB3 ③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 4 \* GB3 ④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被称为“公天下”的标志

削弱了地方行政的自主权。

= 5 \* GB3 ⑤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同:A、地方行政制度;B、都为了巩固统治;

异:A、基础: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B、权利:分封制王位世袭,拥有封地;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有俸禄没有封地;

C、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郡县则绝对服从中央,由中央垂直管理;

D、影响: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影响:1、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君主专制的加强,易于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4、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加强统治的其他方面

法律制度

秦律以“轻罪重刑”为立法原则,用严酷的法律巩固中央集权

思想控制

“焚书坑儒”打击“封建”残余势力,强化思想统治

官员考核

一是中央委派专职官员将监督视察结果报告皇帝,二是官员年终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罚

【典例在线】(2019年4月浙江选考)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

考向二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衔接】

(一)汉朝

1、汉承秦制;建立“中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

2、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二)唐朝:

1、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1):内容:

A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决策机构)

B门下省: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议机构)

C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执行机构,下辖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赋税;礼部:国家礼仪制度,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法;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评价:A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B三分相权,大大加强了皇权。

C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地方分为道、州、县三级,加强中央集权;

(三)宋朝: A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史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总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大都沿用宋朝)

(四)元朝:行省制

1、含义: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区划);

2、设置: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宣政院辖区;下设路、府、州、县各级。

3、权力: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民政事务上报中书省,军政事务上报枢密院。官员不得更改赋税,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受监察机构监督,并省官互迁。

4、影响:(1)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典例在线】(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考向三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衔接】

(一)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1)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2)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应对,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明太祖时,设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4)评价: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法制约皇权;

②明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导致明朝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5)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首辅” ≠“宰相”

比较异同 宰相制 内阁制

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异 地位 ?法定,有一定权力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6)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①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②西方近代的内阁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力,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目的:加强皇权;

3、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4、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5、作用(影响):提高了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6、明清政治所呈现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典例在线】(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

考向四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知识衔接】

一、古代监察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郡设监御史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汉武帝建州设刺史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地方设通判。

5.元朝:御史台,全国设置监察区

6.特点:组织独立,自成体系;对官员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授予监察官员比自己级别高的官员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7.评价:积极: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选官制度

1、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名称

时间

标准

方式

评价

世官制

先秦

血缘

世袭

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导致贵族垄断官场(贵族政治)

察举制

汉朝

品德才能

自下而上的推荐

①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

中正评定等级授官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科举制

隋唐-明清

才学

分科考试

2、关于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唐—明清

①背景: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实行。

②过程:

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③选官依据:才学(考试成绩)

④评价:

积极:a.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b.保证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d.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2)科举制的综合评价:

总: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归纳演变趋势:

①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方式:选官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并趋向制度化,渐趋严密科学。

 

③选拔权力: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员来源越来越广泛。

【典例在线】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答案】D

【详解】

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确立后不断加强,从材料中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以看出,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故答案为D项。从“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来看,A项错误,排除;言谏制度的消亡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C项中的“有效”说法绝对,从言谏制度的结果来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高考

版权所有:杨帆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杨帆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杨帆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6030136号